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4年 53卷 6期
刊出日期:2014-06-25

论文
 
       论文
0 近十年我国乡村治理的观察与反思
肖唐镖
近年来乡村社会虽已出现乡村面貌改善、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繁荣景象,但也潜藏着某些治理危机。这种乡村繁荣表象下的危机,不仅是治理技术与治理体制的危机,更是乡村生态、文明与文化的危机,呈现出“复合性危机”趋势。这些在不同层面所体现的多重危机已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互为因果的循环。这种危机所反映出来的,既有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常见的普遍性问题,更有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特殊性问题,即当下国内所特有的“中国式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乡村治理体制的深入改革与完善。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27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中国村级腐败治理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赵秀玲
关于中国村级腐败的研究较多,而从腐败治理的角度进行探讨则明显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村级腐败治理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以宣传引导限制腐败、靠制度建设约束腐败、用治理机制管控腐败。治理机制应以村民为本位,它对于克服村级腐败具有重要作用,这表现在预警、预防、监督、罢免等各个方面。未来的中国村级腐败治理机制应把均衡发展作为未来乡村腐败治理的新增长点;制度优化是乡村腐败治理的内动力;人的现代化又是优化乡村腐败治理机制的灵魂。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285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失独父母边缘化的路径、类型与社会风险——基于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视角
徐晓军
群体是个体社会生存的立足点,也是个体社会认同、生活价值与意义的根本来源。失去独生子女这一不可逆转的客观事实,往往给失独父母贴上了不同的角色类别甚至带有污名的社会类别标签,从而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位失独者与他们身边各类群体的关系,使他们永久性地处于社会结构层面不可逆转的边缘地位。失独父母在与各类群体协商互动的过程中,因群体吸纳目标与个体融入目标的不同,又分化成了社会化型、期待型、独立型、排斥型四种社会边缘状态亚型。处于决定性地位的群体吸纳目标的高低,造成了失独父母边缘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潜在风险——高群体行动能力所潜藏的集体性风险与内外群体双重边缘化所潜藏的个体性生存风险。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194 ) HTML (1 KB)  PDF  (0 KB)  ( 12 )
0 失独父母组织参与的困境、内在逻辑及其破解之道——基于社会治理背景的思考
张必春1 柳红霞2
失独组织是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父母自发交往产生的“精神共同体”,失独父母的组织参与,一方面使原本零星分布在不同社区中的失独父母能够聚集起来,另一方面使失独父母思维更加偏激,行为更加极端,更加难以参与其他社会组织,这就形成了一个“二元困境”。其原因主要是失独组织的内卷化,这种趋势使得失独父母沉浸在失独的痛苦中,无意或无力和外界进行交往,从而使得失独组织成为失独父母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天然屏障,这种“问题化”的趋势,使得失独父母越来越难以管理,给社会治理带来挑战。然而就目前的状态而言,失独组织对失独父母的精神慰藉效果最好,失独组织的功能仍然不可或缺,因此在鼓励失独父母组织参与的过程中,必须从身份认同转向、激发失独父母自我实现能力、加速失独组织制度完善等方面打破失独组织内卷化对失独父母组织参与的影响。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285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预算管理视野中的年终突击花钱问题——年终突击花钱的类型分布、形成机理及改革路径
马蔡琛
当前年终突击花钱行为的主要成因包括预算资金下达过迟、政策变动与预算执行偏离、控制取向与绩效导向冲突等方面。从优化制度设计的治理路径着手,可以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强化财政总额控制,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实现预算授权承诺与实际支用的适度分离。基于行为约束机制的治理路径,则应适当放宽公共支出项目跨年度结转的幅度,建立适当的预算节余分享机制,承认研发性公共支出中的智力投入贡献,稳定利益相关主体的改革预期,逐步克服突击文化的历史惯性。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295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农村宅基地供需平衡与制度创新——基于大理市银桥镇的实践
刘圣欢1 杨砚池2
我国农村宅基地政策存在制度设计缺陷,实现宅基地供需平衡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目标难以实现。本文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分析研究现行制度框架下宅基地的供需关系和制度成本,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集中规划建设审批的整合流转制度,依托银桥镇的实践,检验并不断提升制度的实施效果。实践表明,整合流转制度有效解决了宅基地政策实施过程中农村建房分散、监管难、少批多占、规划滞后、基础设施配套难等问题;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的宅基地制度创新,盘活了村庄死角地、空闲地等集体建设用地,整合土地实现宅基地有效配置,既满足了农村住房困难户的建房需求,又实现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359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边界与限度问题——兼论坚持独立自主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
雷江梅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道路探索中始终坚持的基本方针;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奉行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对外开放的原则,一方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成功开辟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时代问题:参与经济全球化需要重视和关注开放的边界与限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次强调坚持独立自主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346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庄子》内篇中的本体辩证哲学
成中英
本文是对庄子内篇的一个本体性的哲学诠释。彰显七篇包含的辩证发展的前提:宏观超融的道的观点引发了齐差异万物于一同的论述。过去对齐物论的说明争论可以由《逍遥游》作为起点来加以解决: 齐物论者,非齐天下的物论也,而为齐天下之物之论;此处应显示出本体诠释的整全性而不必陷入个别经典诠释的质碍之中。齐物之论有其前提,也有其后果,如此方能说明齐物论后五篇的辩证发展,形成了对庄子内篇的整体的本体辩证的深入理解,为庄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对汉学家或汉学派A.C.Graham等对庄子文本的某些看法进行了批判的回应。为了论证此观点,本文先从庄子其人处入手,进而分析了《庄子》与《老子》、易学、禅学的思想异同。《老子》以简易的方式发挥了有无变易之“道”,而《庄子》则运用“寓言”“重言”“卮言”以更细致地、更扩大地强调了“道”的曲折变化;仍能统一宇宙变化的真实感与无常感,导向禅学中变中见常、常中见变的智悟。从以上的比较之中,可以凸显《庄子》既出且入的本体辩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贯通对《庄子》内篇七篇的整体理解:《逍遥游》与《齐物论》作为七篇中的本体思想原理,从整体与个体的层面上发挥了本体之知,之用,之行。本文因而彰明了内篇七篇中道与人的本体之知见与用行之合一,形成了《庄子》的本体辩证哲学。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伯林的价值多元主义与消极自由
龚 群
价值多元主义是以赛亚·伯林对于当代政治哲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价值多元主义强调重要的政治价值不是一元,而是多元。价值一元论是以一个尺度来衡量所有的人类价值。价值多元主义则认为,所有人类价值并非可以以一个尺度来衡量。由于提出价值多元主义,伯林的消极自由概念就存在着一个是否与之相容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消极自由看成是一种至上的价值,就与价值多元主义存在着张力,如果仅仅把消极自由看成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基础性价值,那么,两者就是相容的。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文化线路遗产视角下的“万里茶道”申遗
宋 奕
17世纪后半期至1920年代间兴盛的中俄“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道,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俄时提出了“万里茶道”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其作为“文化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议题也随之被沿途各国与各地政府与学界所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的相关定义与论述为我们从“文化线路”的视角对“万里茶道”进行研究,进而识别并阐释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并最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理论支撑。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240 ) HTML (1 KB)  PDF  (0 KB)  ( 37 )
0 传播视野:国家形象的官方民间舆论场互补建构
江作苏1 李 理2
树立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开展持续有效的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课题。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国家级的统筹协调机制进行规划和管理。大众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需在现有媒体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官方和民间资源,全面提升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本文从政治传播视野出发,以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认为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既要依靠官方舆论场对核心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又要依靠民间舆论场对国家形象差异化特色进行充分挖掘,实施国家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在打通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基础上,弥合国家形象传播的盲区。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249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论中国民俗学研究本体的构成
陈金文
本文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考察中国民俗学研究本体的构成。所谓纵向维度即时间维度;所谓横向维度即空间维度。从时间维度看,中国民俗学研究本体是由古代民俗文化和当前传承的民俗文化构成;从空间维度看,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本体是由多民族民俗文化和多区域民俗文化构成。中国民俗学研究本体呈现出多元化或多样化特色,具有丰富而深广的内涵。任何学科的学科体系中本体研究都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它是任何一个学科得以成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于民俗学学科本体构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130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情节与反情节 叙述与未叙述
赵毅衡
叙述的基本定义,就是包含有情节的符号文本。情节问题,是叙述学的核心问题,一旦考虑文化中所有的叙述,情节的构成就变得非常复杂。首先,事件、情节、故事这三个通常混用的极常用术语,应当严格区分:事件是自然状态的变化,尚未被叙述,因此缺乏因果联系。情节虽然来自事件,但事件本身的可叙述性非常不同,只有情节才赋予叙述文本中的事件必要的因果关系。而故事则是具有明确起承转合要求的“结构化的”、从而也是“伦理化的”叙述。要理解情节的复杂性,往往应当从否定的方向出发。“反情节”,是叙述出来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发生过”的情节,似乎应当从叙述中删去这些“反情节”,实际上它们是情节中重要的部分。而所有的叙述文本,都以巨大数量的“未叙述”事件为背景,这是理解任何叙述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从“未叙述”中可以看到,任何叙述文本,都靠整套复杂的社会文化价值作为选择情节的准则,才得以成立。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232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符号系统的主体与他者:论本维尼斯特对克里斯蒂娃的影响
张 颖
法国语言学家埃米尔·本维尼斯特(émile Benveniste)的语言学理论是索绪尔语言学线索上的重要支脉之一。他在话语行为以及语言活动中的主体性等方面的研究,直接影响了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符号心理分析”(sémanalyse)理论的建构。一方面,本维尼斯特对于“说话主体”(le sujet parlant)的发现,影响了克里斯蒂娃的“过程中的主体”理论,而后者将前者看成是重要的、必须超越的边界,对其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另一方面,本维尼斯特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引入语言学的研究中,直接影响并促使克里斯蒂娃在“象征态”的符合句法规范的语言中寻找异质的、他者的“符号态”。最后,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心理分析”理论是符号学本身自我批判、自我修正的具体体现。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29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地方性的生产:《繁花》的上海叙述
曾 军
对金宇澄《繁花》地方性生产的分析必须将“内容”、“形式”及其“生产机制”的研究综合起来。其首发之地“弄堂网”中的分论坛“文字域”所形成的“上海人讲述上海人自己的故事”的文学场决定了《繁花》用上海闲话讲述上海记忆的特点。在“收获”版《繁花》中,金宇澄将主人公确定为“沪生”(而非“弄堂”版的“腻先生”和“沪源”),显现出着意强化“沪生”们的上海城市市民意识,使之成为“当代上海寓言”的努力。金宇澄在“文艺”版《繁花》中新增17幅手绘插图,建构“上海人的上海地图”,展现了上海市民的空间意识。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论50—60年代合作化小说中的富农形象
曾利君
20世纪50-60年代的合作化小说展现了合作化运动的过程,也写到了农村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精神风貌,其中富农形象的描写尤其值得关注。富农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初合作化小说中最重要的反面形象,系统深入地考察这时期合作化小说中的富农形象,探究富农形象塑造的来龙去脉及其政策依据,揭示合作化小说中“富农”形象勃兴的原因,解析富农形象的特征,思考作家与社会时代、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及其富农形象塑造的成败得失,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281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道家道教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梅 莉
位于武汉武昌蛇山西端黄鹄矶头的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从位于城西南角瞭望守戍的军事哨楼,到与城垣分离、成为独立的观景建筑而成雄奇壮美的游览楼阁,其旅游功能不断强化,围绕其历史与传说,其周边衍生出许多相关景点,将斯楼所涵摄的空间不断延伸扩充,又将文本传统外在化与形象化。自宋代始,黄鹤楼不仅承担旅游胜地的功能,也是官方的接待处和临时的官署,明清时期更是地方文化复兴重要的一部分,还展示了国家危难时期仁人志士的热血与豪情、抗争与信念。在绵延上千年的时间里,黄鹤楼屡毁屡建,一直在长江边发挥着重要的“点景”和“观景”作用,自唐代起(除南宋为南楼代替过一段时间外)就是江城的一个标志,以其高大的形体气势勾勒出城市的轮廓线。黄鹤楼之所以能成为江城的标志,除了得益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自身固有的气质——瑰丽堂皇和形制工艺、民间力量和国家力量的支持外,更与植根于道家道教的传说、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文化活动存在更密切关系。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697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全真龙门派在清初的另一种生存境遇——对潘静观及其《道德经妙门约》的考察
刘固盛 王 闯
在王常月江南弘道、中兴全真之前,常州地区就存在着一个以朱元育为首的全真龙门派宗教团体,这个团体中的佼佼者潘静观的人生却为我们展现了龙门派在清初的另一种生存境遇。潘静观是龙门派第五代之嫡传弟子,他的存世著作《道德经妙门约》一书体现了较为明显的全真色彩。但他同时又积极参与当地的一个吕祖扶乩团体,并在其中占据了领袖的位置,他们自立太乙法派。此外,他还以《净明忠孝录》传授弟子,并以传承净明派为己任。作为龙门派弟子的潘静观并没有试图去发扬壮大龙门教派,而是在与其他道派以及民间信仰的互动中使其身份变得复杂。对潘静观的考察,有助于丰富和深化我们对清初龙门派生存境遇的认识。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475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中央直属高校财政拨款模式的历史变迁与改革思路
“改革完善中央高校经费投入机制研究”课题组
本研究在分析我国高校财政拨款模式的历史变迁、现行高校财政拨款模式及其不足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我国中央直属高校财政拨款模式改革的任务与原则、理论建构与实施条件,提出了中央直属高校财政拨款模式改革的总体设想:构建一个以高校成本为核心的“基本支出”、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项目支出”和基于高校功能发挥的“绩效支出”“三位一体”的预算拨款体系。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130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关于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之我见
董泽芳
“入学统考”制度虽有考试方式不科学、选拔标准不全面、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弊端,但“统考”的社会价值不能否定。试行“申请审核”制具有不少优势,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与风险,可以在部分单位先行先试,不宜全面推开。此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矛盾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必须从制度上重视宏观(国家)层面与微观(招生单位)层面的系统设计,前者包括确立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等;后者包括对招生模式的设计、操作程序的规定与运行机制的健全等。其次必须在操作层面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整体设计与局部试验结合、立足国情与合理借鉴结合、适度突破与稳步推进结合。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170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转型地方高校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锁定效应分析
丁 奕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存在“转变观念难、学校理念转变难、教材建设难、专业建设难、师资队伍建设难、学校布局难”的六大难题。具体而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锁定表现为功能性锁定、认知性锁定和政治性锁定。要破解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一方面,中央及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转型地方高校的发展:要为产学研教育提供法律法规保障、要为转型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财力支持、要强化省级统筹、要真正做到简政放权;另一方面,转型地方高校要强练内功,打破路径依赖,即转型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要努力寻求政府支持、加强应用技术大学的国际合作,加大“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力度、调整办学思路,进而实现转型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关于意识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
王启康
本文论述了关于意识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其一是关于意识能动性的客观来源问题。王阳明虽不否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却不敢承认其中包含着客观之理,就是由于其不明白客观之理与为我们所认识的理的差异,而以主观之理的存在形式来要求客观之理的结果。其二是自我意识与客体意识的关系以及自我意识的本质与作用的问题。自我意识与客体意识同为人的意识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领域,二者的统一性是其根本性质。统一性的根本表现是二者之间的协调一致,而这种协调一致开启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和转化。人的一切意识活动都是由二者的协同活动组成的。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李 原
物质主义通常指一种强调物质拥有重要性的个体价值观。本文探讨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幸福感和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法对918名深圳居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幸福感的各个指标之间存在高相关。它与生活满意度、正向情绪之间显著负相关,与负向情绪之间显著正相关;(2)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人际信任之间显著负相关;(3)社会比较在物质主义与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288 ) HTML (1 KB)  PDF  (0 KB)  ( 35 )
0 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改革与发展
喻 阳 韩璞庚 张 磊等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101 ) HTML (1 KB)  PDF  (0 KB)  ( 15 )
0 信息化时代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困境与思考——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改革与发展主编论坛会议综述
杨 柳 倪贝贝
2014 Vol. 53 (6): 0-0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0 KB)  ( 12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