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4年 53卷 3期
刊出日期:2014-03-25

论文
 
       论文
0 前村民自治时期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研究
刘筱红 周鹏程
当下中国农村村庄治理结构中女性处于边缘状态,流行的解释是农村妇女素质低、自己没有参与的意愿。回溯前村民自治时代的中国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的历程,这个解释可以被证伪。在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妇女曾经有过高度参与村庄治理的经历,共产党的革命让她们“感知”到妇女的“解放”,农村妇女第一次拥有了政治身份,得到制度性的关注,具有社会成就感和自信心。那些缺乏政治经验、参与意识和能力的说辞,不能作为当今农村妇女公共领域被边缘化的依据。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233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顾永红
在农村养老模式多样化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基于哪些因素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养老模式?文章通过全国东、中、西部9省千户调查,实证分析了农村“养老模式”效用最大化下的选择意愿。结果显示:个体特征、家庭状况、经济状况和养老风险意识等因素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实证模型给出了自我养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两种模式的对比选择,探究农村老年人对目前主要的三种养老模式的需求位序。自我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模式应该具有不同的政策安排框架,三种模式相互兼容,共同发展。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21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大病保险筹资机制与保障政策探讨——基于全国25省《大病保险实施方案》的比较
王 琬
大病保险是解决我国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项重要措施,但该政策在试点过程中却出现了较大的地区差异,学界对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也存在一定争议。文章通过对我国25个省市大病保险筹资政策与保障政策的梳理与比较,重点探讨了大病保险的政策目标、筹资标准、资金来源、保障对象、支付范围以及补偿水平等问题。要解决好大病保险筹资问题,应明确大病保险在我国重特大疾病保障体系中的定位,建立筹资水平与保障范围相适应的大病保险机制,逐步完善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的衔接政策,通过多渠道、社会化筹资方式化解大病风险。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15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合力与互补:英国社会企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陈伟东 尹 浩
受20世纪下半期欧洲经济危机影响,英国传统福利国家政策难以为继,社会组织发展一蹶不振,而社会企业却逆流而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企业发展动力机制是什么?通过考察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社会企业合法性机制构建和社会企业效率机制生成,分别为其发展提供了外部推力与内部拉力,而两个机制的合力与互补则是英国社会企业强劲发展的关键。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19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
杨卫东
文章全面回顾与系统论析了1980年代以来我国国企改革的理论流变及其特点,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特点是以实现国企功能为导向的改革,其改革的重点是推进国企的四大转移,即从一般领域向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及关键领域转移;从竞争行业向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领域转移;从传统产业向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产业转移;从控股向混合所有制转移。文章解析了国有资产管理新思路,对政府职能的改革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认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改革政府作为利益主体的体制,能否实现政府工作重心真正向社会公共事业的转移,能否真正变革政府的调控模式。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32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新兴经济体增长趋缓中的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及启示
李计广1 黄 宁2
本轮新兴经济体增长趋缓并非短期性现象,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都将趋于温和增长,这是由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新兴经济体面临的资本流入周期、出口增长周期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周期逐渐终结,发达经济体力推的区域性高标准贸易安排将主要的新兴经济体排除在外;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在高速增长的环境下错失了结构性改革的最佳时机,不仅在需求层面过度对外依赖,而且面临愈发凸显的供给层面约束。在此背景下,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开始进入调整期,中国的政策侧重点应从总需求管理转向总供给管理,并注意宏观经济金融指标对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177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文化平等之辩
何包钢
本文对文化平等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考察。首先,文章通过评估支持文化平等的论据,讨论其多重涵义和价值。然后,讨论反对文化平等的论据,以强调重视文化平等时所产生的复杂理论问题,并进而提出解决的相应对策。本文认为,文化平等思想持有普遍的跨文化视角,非常看重文化和文化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差异性,并视平等为内在和外在的文化交流、生产和分配的基础。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如何为文化平等原则做出辩护,并且指出文化不平等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可以接受的,这就要求对文化平等的背景和内容进行明确的社会学解读。换言之,任何对文化平等思想的辩护或驳难,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因为文化平等中的具体内容往往具有特殊的涵义。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27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国有文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从主管主办制度到出资人制度
傅才武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领域业已进入产权制度改革的“深水区”。理顺文化管理部门与其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的关键,在于加快推进文化企业管理由主管主办制度向出资人制度过渡,建立以文化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企业管理体系。国有文化企业原有的主管主办制度是根植于建国初确立的文化事业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明显的功能性缺陷;出资人制度则源于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发展对于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它建立在现代企业管理结构中产权制度的基础之上。目前,应在认识和尊重文化企业特殊性的基础上,通过界定政府作为出资人与国有文化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国有文化企业的产权,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转型。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44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经典的世代更替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兼论中国文学史书写的长时段视角
陈文新 方 宪
从世代更替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经典以“五经”、“四书”和“四大名著”最为重要,而“四大奇书”又是“四大名著”的雏形。就大传统而言,汉代确立了以“五经”为核心的经典体系,至宋则确立了以“四书”为核心的新的经典格局。明中叶以后,小传统文化力量参与社会文化建构的活力空前旺盛,“四大奇书”作为俗文化经典的地位在明末清初得到确认。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胡适、鲁迅等学者致力于确立“四大章回小说”在主流文化中的经典地位,将其从边缘推到中心。1949年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四大名著”,当代教育导向与传媒力量、文化消费结合,成功地确立了“四大名著”作为文化经典的地位。大体说来,“五经”的经典地位与中国文化史上的中古时代相终始,“四书”的经典地位与中国文化史上的近古时代相终始,“四大名著”经典地位的建立则是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标志。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19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文艺学反本质主义:是什么与为什么——关于文艺学反本质主义论争的理论反思
赖大仁 许 蔚
在文艺学界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论争中,学者们对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理解可谓大相径庭。本文对其中一些理论命题与基本观点加以了梳理、辨析,并对这场论争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反本质主义理论思潮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反本质主义究竟是什么与为什么?应当如何认识这场论争的意义?总的来看,这场论争是与传统文艺学在“后文学”时代遇到的困境和挑战有关,与文艺学界在这种挑战面前努力寻求突破的理论焦虑有关,与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转型重建的价值选择有关。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17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整理国故”:“五四”激进文人的驳难与作为
卢付林
“五四”激进文人发起的国故整理运动,引发了新旧学者整理国故的热潮,这股热潮引发了新旧学者激烈的论争。然而,取得国故整理成果的恰好又是那些对国故存有芥蒂和异议的“五四”激进文人。本文就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论争内容和最终结果展开了深入探讨。认为:整理国故的学者的思想倾向鱼龙混杂,在新文化人那里,他们整理国故的主张也存在缺陷。总的来说,整理国故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相辅相成的。在思想与学术、学术与文学、现代与传统等多元因素混杂交织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进行的整理国故运动,其科学的研究精神和民间的价值趋向对于文学、历史、学术的现代转型乃至史学学科的建设、新文学秩序的建立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292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经典的复述方式与古典的现代转型——以白蛇传叙事为例
李郭倩
在明代以前的白蛇叙事中,白蛇作为异类,以性的诱惑为饵,对人类个体生命形成威胁。在明代以后的白蛇传叙事中,叙事的扩大化使得人类社会涉入叙事,个体也因依附群体而有了保障,因此在叙事结尾,白蛇最终被捕获,而个体也在危险的性体验中幡然醒悟。在田汉、张恨水、赵清阁的现代重写中,白蛇传叙事发生了关键性转变,曾经的异类成为理想人格的代表,而曾经的人类社会的维护者却几乎成为异类,表现了现代叙事对反自然人性社会秩序的反抗。本文旨在从各个时代的重述版本中梳理出白蛇传叙事定型的过程与不同结果,并从中发现其现代转型中的特点和意义。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清代海疆政策与开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王日根
关于清代海疆政策与开发方面,学术界已对清代海疆总体政策、海权、海防、海洋贸易、海洋移民、海疆产业开发、清代盗匪、海盗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不足之处也很显著,表现为割裂清前期与清中后期,较忽略清代世界历史背景下民间因素在海疆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海疆政策与海疆开发实践之间的差异未能得以充分展示,政策研究与开发实践研究存在明显断裂,对外文文献的整理、翻译仍显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对清代海疆政策中的进步性和局限、清代海疆政策对此前海疆政策的继承与更新、清代海疆开发中民间力量时常先于官方、取得成果后由官方接收等特征加以清晰的梳理;且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研究:清代移民政策与海疆开发、清代海防政策与海疆开发研究、清代海疆政策下的海洋产业评估、清代国家的海洋行为等。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29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上海银行公会与1920年代北京政府内债整理
郑成林 刘 杰
在上海银行公会的呼吁和积极参与下,1920年代北京政府对内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日益严重的内债危机得以缓解,金融市场也日趋活跃。上海银行公会关于内债整理的意见和建议大多得到政府重视和采纳,在整理内债案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对银行业的投资经营也产生一定影响。在此过程中,上海银行公会逐渐意识到惟有建立稳固的整理内债基金才能真正维护行业利益和稳定金融市场,进而广泛联合金融界和社会各界的力量,筹建民间内债监督管理机关,希冀约束政府权力和规范金融运行秩序。这展现了中国近代商人团体“宽范围、多路径”的集体行动逻辑和制度诉求方式,以及中国近代国家与社会的多重互动关系。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19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道教与文学:“碧落”考
(美)柏夷
“碧落”是中国古代诗歌词汇中的一个“舶来词”,其来源可追溯至道教灵宝经书中的“大梵隐语”。该词代表弥散的“阳”气,在宇宙轮回达到“阴”极后随即出现的一种可见的红霞或薄雾。它本质是空,却蕴藏着存在。该词的含义曾被曲解、延伸,并最终转化为与最初含义大相径庭的诸多用法。而从唐代诗歌对“碧落”这个道教词汇的使用情况来看,唐代文人对于道教意义上的概念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体认,虽然他们对道教的理解层面也会因人而异,但道教对于具体的唐诗和广义的中国文学所具有的深刻影响则是肯定的。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东北全真华山派在家道源流——以旅顺口长春庵、老爷庙为例
何建明
本文以大连旅顺口的长春庵及其附近的老爷庙为个案探讨东北全真华山派在家道系统传承的形成和变迁,通过分析长春庵的碑文资料和老爷庙看庙后人的口述史料,本文指出,无论是直接传承于山东华山派的在家道,还是传播到旅顺口之后由出家清居道逐渐演变而成的在家道,都客观地反映了全真华山派在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积极拓展自己的生存方式的一种努力。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24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教育均衡化与制度选择分析
阎凤桥
均衡化是我国义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议题。政府作为此项改革的主导,试图改变过去市场体制下教育领域中出现的城乡非均衡、校际和班际差距过大、择校行为等问题。与上述改革措施相对应的制度选择是科层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却隐含着其他问题出现的可能。在对华北某县教育均衡化改革调查基础上,本文从规则与自由、统一性与多样化、存量与增量、限制择校与鼓励择校、社会静止与社会流动、差异的必然性与适度性等几个维度上,对于科层制制度选择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存在着政府干预过多、削弱学校组织能力、政治目的取代教育目的等僵硬性的制度特征。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16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大学生评教中的文化冲突
王洪才
大学生评教制度作为一种质量保障机制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到21世纪初才在我国大学中普遍推行,但在实践中却屡屡遭受“学生消极参与”的冷遇。经过比较分析后不难发现,学生评教制度在中国面临着深刻的文化冲突,它不仅表现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同时也表现为大众消费文化与学术精英文化的冲突、行政主导文化与学术本位文化的冲突以及平等主义文化与权威主义文化的冲突。而协调文化冲突的根本出路是采取“共治主义”立场,构建大学治理文化,实现教、学、管三方利益的平衡,如此才能较好地解决大学生评教中的一系列难题。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20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应试主义教育”的“应试规训”及其消解
周 序
在追求高考升学率这一目的的统摄下,“应试主义教育”当中不仅存在对学生的规训,也存在对教师教学的规训。这一规训拥有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消解了教学的教育性。应试规训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我们对基础教育长期持有一种“工具化”的定位,这种定位与我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生活都有密切联系,因而生命力较强,它消解了基础教育的主导价值。要消解“应试规训”对教学的束缚,就必须对基础教育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位,走出惟“工具理性”的传统误区,实现“工具理性”和“认知理性”的统一。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26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完善经验及其教育意蕴
陈 实1 陈佑清2
完善经验是个体经验形成与发展是一种理想状态,指个体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经验,通过反思与改进形成一个良性的、有效的、协调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体系。现阶段,我国的学校教育存在着只注重间接的、抽象的、符号的经验学习,忽略感觉的、直接的、具体的经验学习;重视集体经验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忽视个体经验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多元性;重视经验获得的结果,忽视经验获得的过程;认知经验、行动经验、情感经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基于本文提出的完善经验教育变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关注直接的、具体的、个人的经验,体现经验的多样性、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注重反思经验和复杂经验的形成,注重给学生提供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获取经验的机会和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出发点应关注个人经验,学习评价提倡对经验形成和改造过程进行多元评价。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22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道”与“君子”:儒家的自我修养论
黄光国
依照文化心理学“一种心智、多种心态”的原则,本文先提出一个普世性的自我的曼陀罗模型,然后以之作为基础,分析先秦儒家诸多有关于自我修养的论述,希望建构出“含摄儒家文化的自我修养理论”,作为发展本土心理学或本土社会科学的基础。从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心目中的理想,是每一个“人”(Person)都必须要能够成为“君子”。为了教导弟子们如何成为一个“人”,先秦儒家诸子提出了许多“智慧”的话语,一方面教导弟子们如何“以道修身”;一方面要求弟子们努力学习,追求“知识”的增长,以走出自我的“人生之道”。本文引用德国文化心理学者Eckensberger的“行动理论”,来说明儒家的自我修养理论,一方面与西方学者对于儒家思想的诠释进行对话;一方面批判德国古典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对于“儒教”的误解。借由本文的案例,作者希望能够说明,如何运用“多重哲学典范”建构“含摄文化的心理学理论”以达成整合“科学心理学”与“意图心理学”的目标。
2014 Vol. 53 (3): 0-0 [摘要] ( 30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