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4年 53卷 1期
刊出日期:2014-01-25
论文
论文
0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
王卫星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近年来,部分省份均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认识不够,思想不统一;参与部门多,组织协调难度较大;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比较突出,项目建设规划和标准缺失;政府唱独角戏,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够;“软件”建设不同步等。因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需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的关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美丽乡村建设、统一标准与尊重差异、美丽乡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自身感到幸福的家园。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294
)
HTML
(1 KB)
PDF
(0 KB) (
30
)
0
赋权、放权与维权:转型期的农村基层善治及其实现途径
李增元1 程又中2
切实维护“开放、流动、异质”社会中的农民生存与发展权利,保障农民作为公民所应有的各种权益,既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基层善治的重要目标。在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民的基本权益受到损害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尚未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权利与利益外延及内容的深刻变化,及时调整与基层社会的关系,向基层社会有序赋权、适度放权,并同时做实农民维权。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特征来看,“有序赋权、合理放权、切实维权”是实现农村基层善治的根本途径。在实践中,国家要赋予和保障农民经济权,做实公民“政治权”,下放社会自组织权,以充分保障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权。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18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农民政治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五省(市)60村的跟踪研究(1999-2011)
肖唐镖1 余泓波2
基于江西等五省(市)1999-2011年五次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发现十余年来农民政治价值观呈现现代化或世俗化的总体趋势。其中,多数政治价值观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阶段,如民主观、法治观、政党观均以过渡型为主导,权利观已走向现代主导型,只有政府观仍以传统型为主导。就变迁方向而言,民主观、权利观与政府观呈正向变迁,均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相反,法治观却是逆向变迁。在政治社会化各因素中,年龄的代际变化、教育程度的提升、经济状况的改善、政治参与实践和传统文化禀赋是影响农民政治价值观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关政治文化解释的现代化理论在此得到检验,并不存在所谓的“中国特殊论”。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18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改革
穆光宗
本文首先分析了1980年以来强制一孩化政策所带来的五个方面的后果,并认为这是中国生育政策改革需要汲取的历史教训。其次,通过对俄罗斯、日本和韩国少子化危机的教训和应对经验的分析,认为生育文化的力量大于生育政策。低生育文化一旦形成,就有政策难以影响和干预的强大惯性。一旦人们形成意愿性低生育现象,鼓励生育也未必奏效,所以人口治理的未雨绸缪必须留出“时间提前量”。中国已经掉入“超低生育率陷阱”,生育率转变出现了“四个转向”。最后提出大国复兴需要“新家庭计划”,适度生育保障人口生机,优化人口保障长治久安。告别政策性一孩化,同时鼓励二孩化和保护生育的生态多样性。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17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组织(企业)理论中“个人自由”的意义与价值
曹 阳
主流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与组织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的厂商理论和新制度学派的契约理论,一个极其重大的缺陷是偏离对个人自由的关注。从本源的意义看,个人需要组织的最终动力与最终目标并不是效率,而是为了拓展实现个人自由的空间,提升个人实现“实质自由”的“可行能力”;但是,组织也极有可能异化成为禁锢个人自由的工具。因此,如何防止组织从拓展个人自由的制度安排异化成为禁锢个人自由的制度安排,应该是组织理论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18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网络游戏暴力与暴力指数的构建
佐斌1,2 黄永林2
网络游戏暴力及其对青少年、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网络游戏暴力的根源是游戏设计者的暴力观,网络游戏暴力违背了人类的基本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对玩家和社会产生了特定的消极影响,但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存在具有客观性。基于网络游戏暴力观和访谈结果,可从网络游戏主题内容的价值导向、玩家可采用的游戏规则、游戏呈现的潜在伤害三个方面进行科学评估,进而整合为网络游戏暴力指数。文化管理部门可依据暴力指数对网络游戏产品进行评级管理,同时对网络游戏消费者进行必要宣传、教育和引导。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24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文化治理的三张面孔
吴理财
文化治理日益成为现代治理的一部分。本文分别从政治、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对文化治理的不同面孔进行初步分析,以便在理论上更好地理解文化治理。文化和文化治理往往具备政治的面孔,因为一定时期的文化观念总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为阶级统治提供合法的意识形态支持。进入现代以后,文化治理的社会面孔越来越重要,并日渐渗透于社会的每一角落乃至意义和价值领域。如今,文化治理又日渐深入到产业发展之中,常常以其经济面孔示人。在实践中,文化治理的几幅面孔总是交融在一起,展现多样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社会、经济面向的文化治理各自所起的作用具有相似性,其实质都是透过文化和以文化为场域达致治理的目的。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24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儒、释、道的体育精神
陈 炎
西方体育精神的主旨是在人格平等的状态下释放人的感性生命、比拼人的肉体机能、挑战人的行为极限。而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文化则与之不同:儒家“克己复礼”的追求既不利于释放被文明压抑的感性生命,又不利于营造公平合理的比赛环境;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虽然有利于营造公平合理的比赛环境,但其主张节制欲望、反对竞争的态度又从根本上取消了竞技体育的可能性;道家“齐物论”“逍遥游”的思想似乎有助于感性的解放、人格的平等,因而有利于竞技体育的开展,但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精神追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国人的竞争意识和冒险热情。然而,尽管儒、释、道三家均不利于竞技体育的开展,但却有助于丰富中国式的健身,尤其是武术活动的精神内涵:儒家对“德”的重视、佛家对“心”的开发、道家对“气”的运用,共同孕育了形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文化,从而造就了出神入化的中国功夫。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200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从“谨严”到“浮夸”——古代叙事艺术的跃进
王先霈
历代学者对韩愈所说“《春秋》谨严,《左氏》浮夸”严重误读,他们要求的“谨严”是以道德正当性和政治正确性压倒叙事的真实性,把叙述者对事件的阐释当做事件本身来记载,这就造成了历史叙事的片面和缺失。《左传》在许多地方采纳多种史料,叙述事件的真实情况,介绍了当时对应该如何记载的不同看法,这是历史叙述者对史实及关于史实的不同阐释的正确处理方式。《左传》记叙事件包含了《春秋》所缺乏的叙事的各个元素,运用推想,写出了人、人心和人性,文辞华美丰赡。从《春秋》到《左传》,实现了古代叙事艺术的飞跃。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281
)
HTML
(1 KB)
PDF
(0 KB) (
11
)
0
当代陕西长篇小说的代际衍变与艺术贡献
周燕芬
本文将陕西的长篇小说创作当做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局部存在,以地域性的陕西文学为切入口,探讨中国长篇小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次时代变革,陕西长篇小说创作对中国当代文学独到的艺术贡献以及历史的局限,当下的困境和问题,进而引向对未来文学发展的预期性思考。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313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汉语方言现象与华人文化风情
邢福义
千姿百态的汉语方言现象,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华人文化风情。本文根据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情况,分三大部分,阐述相关问题,提出笔者见解。比如:我国南部已然形成“粳字南音文化圈”,“粳”的注音应兼顾“整体汉语”,并关注“全球华语”。又如:文艺作品中的方言现象有“明知而用”和“顺手写就”两种情况,《红楼梦》研究若能从语言运用的角度作深度切入,弄清种种事实的来龙去脉,“红学”成果必定更为丰满。再如:某种方言句法格式可以向通语转化,应描述其不可替代的语用价值,同时指明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文章末尾为“两点感悟”:其一,汉语方言是个巨大宝库,联系华人文化风情研究方言现象,有利于多种学科的发展。其二,研究方言问题,特别需要弘扬以“崇实”为核心思想的朴学精神,现阶段非常有必要强调这种治学风气。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15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清抄本《五音通韵》的调类系统
秦曰龙1 李 晔2
日藏清初抄本《五音通韵》,韵图与韵书密切配合,韵书是体,韵图为用,互为表里。该书齐开合撮四呼已经定型,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全浊上声变读去声,就韵图韵书来看,还保留有入声,但是[-p]、[-t]、[-k]只配阴声韵,与中古时期已不相同。它反映了当时汉语官话的语音面貌,具有一定的语音史、音韵学史价值,是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演变历史的重要文献。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176
)
HTML
(1 KB)
PDF
(0 KB) (
56
)
0
日本妇女与侵华战争
孙立祥 韩立娟
战时,部分日本妇女既饱尝了饥饿、贫困和亡夫丧子之痛,又通过“支前”等实实在在的工作盲从了统治阶级发动的侵略战争。这些日本妇女是带着“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双重身份走进侵略战争的,此乃帝国主义侵略国家民众的一般实态,只是在日本妇女这里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已。战时日本妇女对侵略战争的盲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鼓励儿子或丈夫参军参战,为侵略战争提供充足的兵员;(2)踊跃参加后方“支前”工作,为侵略战争提供物质保障;(3)积极创作助战文学作品和国策电影,为侵略战争制造舆论氛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神国观念和天皇崇拜思想的心理驱动,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的灌输毒化,媒体的错误诱导和政府的高压统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在日本右翼势力蠢蠢欲动的当前形势下,如实指出这部分日本妇女盲从侵略战争之事实并剖析隐藏在这一行动背后的动力因素,对避免历史悲剧重演,重新认识日本民众与侵华战争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24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偏离中立:论美国参战之前对比利时的援助(1914.8—1917.4)
杨芳芳
本文以1914年8月到1917年4月美国参战之前对比利时的援助为分析个案,分别从与比利时援助相关的三个方面——美国政府对援助比利时的政治支持、美国报界对援助比利时的报道、美国民众对援助比利时的参与为视角,探究了美国援助比利时的相关史实及其意义。文章认为美国政界的政治支持给比利时人带来生存的希望与政治保障;美国报界的广泛宣传使比利时人获得美国人的普遍同情和物质援助;美国民众的物质援助给予比利时人坚持的动力,使他们坚定了胜利的决心;而美国对比利时的援助折射和影响了美国对待战争的态度,其对交战双方的态度经历了一个逐渐偏离中立的过程;从美国政府、美国报界到美国民众在感情与思想上偏离中立的态度加快了美国走向战争的步伐,美国对援助比利时的大力宣传也为美国走向战争做了舆论动员。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197
)
HTML
(1 KB)
PDF
(0 KB) (
88
)
0
近思录》所见北宋四子的政治思想
郭齐勇 刘莉莎
本文从《近思录》文本出发,釐清北宋四子政治思想的内在理路,即如何发现个人身上的“天道性命之贯通”以及如何在面向个人和群体的生活中去实现它,由此达到内圣外王的统一,成就圣贤气象。在这一政治理路下,士人出处进退,进行政治实践,应以诚为本,以民为重。四子皆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在位者的德性问题,以使治统和道统相符,同时还必须重视政治改革与制度建设。四子政治思想显示出儒家政治思想的延续性和不同于纯粹“内向”义理之学的儒家思想面貌,对当今的政治实践仍有可资借鉴的重要意义。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21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晚明的图书传播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刘中兴
在晚明血缘、地缘、阶层的限制被不断打破,社会流动性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图书出版业繁荣,人们对于阅读有强烈的需求,读者群体不断扩大。在这种庞大的信息载体、信息传播者与受众群体的共同作用下,图书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与工具,围绕图书的编写、流传和阅读,晚明社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网。相较于传统的经史子集,较为另类的时事小说、官员编书、妖书等几种图书形式更能体现当时舆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见证并推动了晚明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展。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257
)
HTML
(1 KB)
PDF
(0 KB) (
23
)
0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
张亚群
中西古代大学通识教育是以培养“通人”为宗旨、藉由经典传授而发展心智的教育,其历史演进对各自文明的传承与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大学形成两种通识教育传统,包括以儒学为核心理念,兼容诸子学说、佛教文化的古代大学教育传统及以西方大学制度为组织模式,融合中西教育理念,涵盖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的近代大学通识教育传统。其中所倡导和实行的育人为先、通识为本的大学理念,通专结合的培养模式,国学教育的课程建设,品德与才学并重的师资标准,民主治校和兼容并包的管理方式,注重环境育人的校园文化导向,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260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论现代教育与教育传统
郭法奇
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和教育制度,不仅可以作为分析教育传统的维度,也可以作为影响教育传统的因素,认识这些因素对于理解教育传统具有重要价值。教育传统是那些已经被历史检验和反复证明、属于教育中常态的事物。现代教育改革不应轻易否定教育传统,而要坚守教育传统,并在继承教育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改革,适应时代不断变化对教育和人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研究现代教育与教育传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我们认清现代教育的基础和发展趋势,认识现代教育思想的特点、经验及不足。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16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西方大学生自治历史考察与启示
余子侠 向华
自治,是一种依靠社会成员自主管理自身事务,并对该行为负责的社会管理形态。学生自治在“自治”原理基础上指向学生对自身与其所属之群体肩负责任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行为。行使学生自治是学校民主管理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有力体现。欧洲中世纪部分大学学生对内行使自治权,对外捍卫自身权益。近代以来,学生自治问题在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热议中再度现身,后逐渐演变为高等教育体系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地位与权利保障等问题。目前,我国关于学生自治的研究以及学生权利的法制化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本文从历史、观念、体制、法律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分析西方大学生自治,旨在为推进我国教育民主建设与完善高校学生工作提供参考。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27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
曹青林
文章概述了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探讨了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角色定位,剖析了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内在逻辑,分析了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取得的初步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表现在,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合作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协同创新顶层设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大力整合科技产业资源等对策建议。
2014 Vol. 53 (1): 0-0 [
摘要
] (
20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