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3年 52卷 1期
刊出日期:2013-01-25
论文
论文
0
孙本文先生对早期中国社会学贡献的再认识
郑杭生
孙本文先生是中国早期社会学的领军人物,在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发展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孙本文建立了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是早期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最高成就的代表性人物,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理论自觉意识尤其值得珍惜;二是孙本文通过界定社会学研究对象、推进社会学本土化和彰显社会学的应用价值,积极为社会学立法,是解放前推进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壮大的代表性人物;三是孙本文身上体现出了中国社会学者报国为民、增促社会进步、有学派无宗派以及勤奋治学的精神,是体现中国社会学学科精神的代表性人物。所有这些都值得今天的中国社会学界学习借鉴。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19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试论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基本原则——以“四维体系”为视角
郭 林1 丁建定2
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应是一个包括内容体系、结构体系、层次体系和服务体系在内的完善的“四维体系”。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四维体系”亟需优化,应以四项基本原则即首要原则、核心原则、关键原则和延伸原则为指导,在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体系的同时,以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体系的整合为重点,同时兼顾社会保障制度层次体系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中国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确保国民的社会保障权益。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219
)
HTML
(1 KB)
PDF
(0 KB) (
68
)
0
国企改革与“再国有化”反思
杨卫东
目前国企改革正处于停滞不前的困惑期,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探析国企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文章结合国企改革30年实践阐述了国企改革的目标、标准与本质问题。文章分析了改革30余年国企改革前后出现过的两个目标:一是让国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的目标违背国企本质特征;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逻辑上的问题。国企改革标准大体有三种:效益标准、产权标准、程序标准;这三种标准都不能用来判断国企改革的好坏与对错;相反,可能将改革引入歧途。国有企业的本质,应该是政府调控经济与社会的工具。当前国企开始逐步扩张,重新呈现出垄断市场之势的“再国有化”浪潮。文章在“国进民退”探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国进民退”现象的历史轨迹和原因,辨析了“国进民退”争论中的代表性观点,认为“再国有化”的根源是缺乏对国企性质与国企功能的正确认识。国企改革与发展要进一步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不能无边界的发展,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角。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15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国农村土地权利状况:合约结构、制度变迁与政策优化——基于中国17省1956位农民的调查数据分析
叶剑平 田晨光
农地制度是中国千百年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支撑,而农地产权制度则是农地制度之核心。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安排、运行与变迁,无疑深深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本文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与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RDI)于2011年6-8月份进行的中国17省农村土地权利情况调查数据,从制度分析的视角出发,详细考察我国农地确权、农地流转、农地征收等具体情况,并在诺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当前产权结构和产权运行的政策建议,以期通过农地产权的优化推动农村发展进程中“帕累托改进”的实现。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22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要素价格失衡与收入差距变化的动态关联研究
彭定赟
中国现阶段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梗阻,备受人们关注。本文运用要素价格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中国近年收入差距逐年扩大的内在诱因,阐述了劳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现实情况,指出了要素价格失衡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根源。文章通过各要素价格与收入差距变化的动态关联研究,运用Granger检验对各生产要素价格变化与基尼系数进行因果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劳动报酬过低、地价和CEO收入偏高等要素价格失衡是导致收入差距逐年扩大的重要原因。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15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问”之阐释——从现象学与诠释学的观点看
汪堂家
各式各样的“问”呈现出共同的结构。哲学之问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以超乎寻常的方式对超乎寻常的东西作超乎寻常的发问”。对胡塞尔来说,提问体现了问者与答者的一种本源性关系。意向性则是影响提问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海德格尔来说,发问是“此在”的存在方式。所有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伽达默尔则认为问题在诠释学中具有优先性,诠释学现象包含了问答逻辑。理解问题就像提出问题一样意味着打开意义的可能性。对本文作者而言,“问”是由发问者、问之内容和问之情境构成的三维结构。发问是人的本性并可分为自问和他问。大部分“问”表现了人的困惑和求索愿望,但问寒问暖式的问的首要意义在于人的伦理关切。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19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给出一个抗挑战的哲学观
韩东屏
由于各种已有的哲学定义均不能令人满意,种种“哲学不可定义”的说法开始弥漫,可是它们都立论不足,充其量只是陈述了一个迄今哲学还没有统一哲学定义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后也不会有统一的哲学定义。寻找统一的哲学定义在当代尤显重要,它事关哲学及哲学工作者的安身立命。若想说清哲学需以科学为参照,二者的根本不同在方法,科学是经验实证,哲学是超验思辨。据此,哲学就是在用超验思辨的方法探索科学未答问题时形成的学问。这一哲学观,既符合哲学的全部发展史,也能包容各色各样的哲学理论;既可为哲学研究提供明晰的识别标准,也能对诸哲学学难题提供更为可信的解释;既不会束缚哲学在未来的发展,也看不出会被将来的哲学超越、解构,所以它应该是一种已经具有高度统一性或高度抗挑战性的哲学界说。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174
)
HTML
(1 KB)
PDF
(0 KB) (
9
)
0
生态文明的伦理精神——一种实质伦理的探讨
龚天平
任何一种文明都蕴含着特定的伦理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诉求的生态文明的伦理精神是尊重自然、环境责任、生态公正等。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是人类从内心对大自然的认可、关爱和善待的意识和观念,意味着人类要认可自然、关爱自然、善待生命;环境责任的伦理精神是人类要为自己对大自然采取的各种行动所造成的后果负责的意识和观念,是个体责任与整体责任、“近距离”责任与 “远距离”责任、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的统一;生态公正的伦理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在环境权益与环境义务上的合理分配和恰切负担的意识和观念,包括保护环境人权、代际公正和代内公正等内容。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29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20世纪明代诗歌研究综论
左东岭
本文对20世纪的明诗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其中包括对明诗价值的探索,对明诗整体格局与发展过程的阐述,对明诗研究各阶段不同学术观念及其成果的评价。最后对明诗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新的学术增长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174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史统散而小说兴”与“史诗衰而小说兴”——冯梦龙与巴赫金小说起源思想比较研究
张开焱
历史、史诗与小说作为重要的叙事文类,其内积淀着特定的历史信息与文化精神,冯梦龙与巴赫金在小说起源问题上的见解为此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他们都认定小说起源于各自民族文化的奠基时代;小说的兴起与上古历史叙事或史诗叙事的权威性失落有内在关联;历史与史诗叙事是崇高的、官方的、绝对的、过去的,小说则是低俗的、民间的、面向当下现实的文类;历史与史诗需要一种权威的、统一的思想作为其内核,小说则不仅是最需要思想、而且是需要多种思想背景的文类,多种思想并存几乎是小说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冯梦龙和巴赫金都通过有意盲视中西文论史上的权威成见,获得了各自对小说与历史、小说与史诗的过人洞见。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23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唐诗中的“洛阳道”
陈燕妮
道路对于城市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它是呈现城市居民各种生活层面,联系不同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唐代的洛阳在很多时候和长安齐名,是一个极其重要和极具意味的都市,因而以洛阳尤以“洛阳道”为主题的唐诗作品也自然繁多。在唐人的书写中,这些连接洛阳与外界场所的道路和连接洛阳城中各个场所之间的道路,或成为通往欲望之城的“洛阳道”,或成为展示人生百态的“洛阳桥”,或成为承载盛衰兴废的“洛阳道”。唐人借助“洛阳道”以歌咏寄兴,或表现享乐之欲望,或表现帝国之繁荣,或表现盛衰之叹息。这其中深刻地体现了城市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城市成为文学描写的对象;而文学则记录并复活这些早已消失的生动的城市状态。在唐诗对“洛阳道”的书写中,“洛阳道”不仅是有着建筑功用和审美功能的建筑,也不仅是因为俗世生活的填充获得了“景观”意义的建筑,还是有着被历史盛衰反复浸染,被人类用个体生命去反复丈量的建筑景观。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214
)
HTML
(1 KB)
PDF
(0 KB) (
17
)
0
文化研究的三个范式
陆 扬
斯图亚特?霍尔在他的著名文章《文化研究:两种范式》中,将文化研究的起点定位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以理查?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和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这两部著作,为此一时期发生之“文化辩论”的两个总结。在霍尔本人的连接理论开始流行之前,文化主义、结构主义和葛兰西霸权理论是先后主导文化研究的三个主要范式。无论是文化主义中的文化唯物主义层面,还是结构主义中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今天看起来都是表征了一个时代的学术旨趣。随着传媒时代的到来,霸权理论得到新的重视有其必然性。但是,在葛兰西英国和法国文化霸权建构模式的回顾中,我们可以发现,仅仅立足阶级来解释权力关系,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是会显得力不从心的。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22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范式的转换——沿革地理-政区地理-政治地理的进程
周振鹤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经历了从沿革地理、政区地理到政治地理的范式转换。沿革地理依据研究内容的发展,可分为史料编纂、考证订讹、历代大势的研究阶段。与传统的政区沿革着重于政区的历时变化不同,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历史政区地理强调共时的政区结构。90年代逐渐出现的政治地理学主要研究政治过程对于地理区域变迁的影响、边疆区与核心区的变迁、首都定位的地缘政治基础、行政区划与行政中心的变迁等。对中国学者而言,不仅有丰富的文献遗存可以凭借,而且中国古代对政治与地理关系特别重视,留下大量思考成果,因此使得政治地理的研究有比其他国家更加优越的研究空间,前景广阔。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170
)
HTML
(1 KB)
PDF
(0 KB) (
10
)
0
安世霖与1940年代北京白云观的宫观改革——以《白云观全真道范》为中心的探讨
付海晏
《白云观全真道范》是近代白云观乃至道教史上极为重要的宫观改革文本。作为近代道士自我革新与自我教育的开拓者,《白云观全真道范》的制定者安世霖在现代宫观制度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安世霖改革近代宫观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宫观组织、宫观道士教育、宫观管理、宫观经济等方面。尽管安世霖的历史命运与结局极为悲惨,但是他革新白云观的实践,不仅仅在白云观历史,而且在全真道教史上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538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略论鲁迅“日本视域”的转换
罗福惠 李凤凤
青年鲁迅在日本度过8年,形成对日本深刻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窃火”者的姿态,介绍日本进步文艺,号召国人向日本人学习。从1920年代后期起,鲁迅逐步接受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随后又鉴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加剧,其“日本视域”明显转换,他不仅旗帜鲜明地对日本“支那通”及“转向”文人提出批评,而且对日本的武力入侵表示坚决反对,借鉴日本和反抗日本两种取向明显此消彼长。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17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大规模高利害考试之负面后效——以科举、高考为例
郑若玲1 陈为峰2
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以考试选才,考试在当今中国也被广泛使用,尤其是高考制度,具有广泛而重大的社会影响。古代科举与当今高考的考试后效都十分明显——在做出巨大社会贡献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具有重大消极影响的弊端。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古代科举与当今高考为例,尝试对大规模高利害考试的利害分布及其产生的负面后效做初步研究。科举与高考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负面后效,其根源在于利害与风险的高集中性,承载着过重的责任与重负。根治负面后效的最有效措施莫过于分散其利害的高集中性,将其评价功能和利益分配机制予以疏散,对人才实行综合评价。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62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我国城市3-6岁儿童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支出水平调查
刘 焱 宋妍萍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10个城市共98所幼儿园中的7718个3-6岁儿童家庭进行了有关学前教育消费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城市3-6岁儿童家庭的学前教育消费主要用于支付幼儿园费用,在保教费、捐资助学费方面的支出存在较大的家庭差异;贫困家庭的学前教育消费支出负担最重;城市发展程度、家庭收入、幼儿园类型和幼儿年龄等因素影响家庭的学前教育消费支出水平。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48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薄弱学校建设
郭清扬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决不能忽视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薄弱学校是指那些没有达到基本办学标准的学校,它主要表现在:办学条件差、领导班子差、教师素质差、生源质量差、教学质量低,社会声誉不佳。本文分析指出,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体制是大量农村薄弱学校存在的深层原因,重点学校制度选择是存在的直接原因,教育投资的低层次化是最根本的原因,而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负面效应也是其不可忽视的原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强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让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较好的教育:一是加大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增加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二是创新学校管理思路,大力提升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三是坚持疏堵结合,抑制城乡间教师的“逆向”流动;四是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均衡城乡学校生源。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179
)
HTML
(1 KB)
PDF
(0 KB) (
71
)
0
从心理学视角看情境主义与美德伦理学之争
喻 丰1,2 彭凯平1,2
心理学的发展脉络与美德在伦理学中的发展脉络相似,情境主义基于心理学的实证研究结果对美德的实在性发起挑战,引入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情境主义与美德伦理学的争执,心理学中“人—情境之争”的解决之道能给情境主义与美德伦理学的争论以启示。
2013 Vol. 52 (1): 0-0 [
摘要
] (
34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