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0年 49卷 1期
刊出日期:2010-01-25

论文
 
       论文
0 章开沅教授
刘莉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26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走向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
杨雪冬
社会管理是所有社会实现秩序所必需的制度机制。现代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在维护社会权利的前提下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对于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建设来说,首先要面对的是社会多重转型的冲击,因此要维护社会的团结和谐,并为个人的平等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因此社会权利导向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而消除现有的阻碍社会权利公平实现的体制机制,建立有利于社会权利发展的制度环境,实现社会的再组织化应该成为中国社会建设的重点。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218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整体性治理:公共管理的新范式
胡象明,唐波勇
近年来,整体性治理是西方国家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一个前沿性课题,整体性治理兴起的背景、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是研究的主要论域。新公共管理时期个体主义思维方式的滥觞及其在实践层面留下的治理的碎片化,直接刺激了整体性治理的兴起。强调以问题解决作为一切活动的逻辑,使得整体性治理必须充分利用包括政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专有资源和比较优势,自发生成多变的网络治理结构。在此网络结构中,协调、整合和信任机制是整体性运作的关键性功能要素。在数字化时代即将来临的21世纪,整体性治理的思想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公共管理的整体性治理范式日益凸显。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渐进式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以东莞市为例
陈天祥,饶先艳
国内学术界关于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方向曾存在着分歧,但即使是主张一体化的学者也很少深入到具体的实践之中去探讨这一过程中的实施机制。本研究首先梳理了一体化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和途径,如保障项目选择、一体化进程的启动、保险基金的筹措和城乡之间的衔接等,然后根据其运行规律并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渐进式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并以东莞市为例,探讨这一模式的运行机制,包括政府主导责任、多级资金筹集机制、循序渐进的城乡保障水平的统一进程、城乡社会保障之间的并轨和转换等,其经验值得借鉴。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新《保险法》的进步与缺陷——从保护被保险人权益的视角
许飞琼
本文认为,保险消费者购买保险的目的是将不确定的风险转换为一个安全稳定的预期,保险法制是否完善关键在于被保险人的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护。新《保险法》在保护被保险人权益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对被保险人能否获得安全稳定的预期还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因此,《保险法》的修订任务还未完成,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可以通过制定新《保险法》的实施细则及加强监管来达到完善法律的目的。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24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和谐社区建设中基层法院角色的法社会学分析——基于武汉市四城区的调查
马远俊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中的基层法院处在审判工作的最前沿,它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司法保障。本研究通过实证调研的方法,运用社会角色理论,分析社区居民对基层法院的角色期望;揭示基层法院的司法实践与社区居民的期望角色之间的差距;最后提出通过两方面的角色调适——法院的自我调适和社会调适,以达到基层法院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实现。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15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外部性、计量与连锁反应
刘圣欢
文章在回顾并整理与外部性相关的一些理论观点后,通过一个简单模型阐述了外部性概念及其与交易费用之间的关系。在对外部性进行简单分类的同时,描述了外部性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外部性计量指标的梳理,构建了一个行为者与一个承受者、数个承受者和众多承受者情形下的外部性计量模型。最后,指出了外部性的连锁反应现象,认为它对外部性计量及处置提出了新挑战。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政策约束下的农户就业决策与社会互动
王春超
本文分析在一定外部政策环境变化下,农户成员劳动力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机制以及政府的政策变化在农村劳动力之间传导的反应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在一定的政策约束下农村社区内农户之间在就业行为上通常会形成社会互动。第二,当政策变动时,考虑农户参与社会互动与否的不同情况下得到的政策影响效果具有较大差异。在考虑农户参与社会互动的影响因素条件下,将农村劳动力的行为放置于互动的社会群体中,存在着农户与参照群体之间社会互动行为的相互影响和反馈机制。这种社会互动行为的影响最终将使得整个群体行为趋于一致的均衡。第三,随着农户所处的社区群体行为对某农户成员劳动力就业行为的影响越大,整个群体的社会乘数效应也越大,进而使得政策变动效应在整个社区成员之间相互渗透的力度越大。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分析——兼论中国的承接能力
陈军亚
国际服务外包的承接能力受到一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教育体系等外部环境,时区分布、文化、语言能力等诱发因素以及劳动力成本等商业环境三方面的影响,我国在政策环境、人力资源储备以及劳动力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在服务外包的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的素质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明显不足。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19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道教三洞学说及其在中古道教史上的影响
张泽洪
刘宋道士陆修静奠定的三洞学说,是中古道教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问题。道教三洞学说产生于南朝道教改革的时代,是民间道教向神学宗教转化过程中的产物。该学说涉及道教神学理论诸多方面的问题。道教以特有的神授经书说造作三洞经书,以三洞学说为基础建构神仙体系和神灵信仰,并通过三洞学说整合统一道教各派,进而形成以三洞宗元为信仰的经教体系。本文通过对道教三洞学说经义及理论的微观考察,辨析三洞学说在道教经教体系中形成的过程,并阐述评价三洞学说在中古道教史上的影响,以期深入揭示三洞真经信仰和中古道教思想的特点。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337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北京白云观与晚清社会
付海晏
晚清白云观在宗教、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均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从宗教史的角度而言,晚清白云观在拓展、高涨全真龙门声势方面颇有功绩,白云观的历史与认同得到了强化,白云观的传戒步入正规与常态。从政治史的角度而言,白云观尤其是高仁峒发挥了超越道教的作用,不折不扣是一个政治中的神仙。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而言,方丈高仁峒既是雅士,又是俗人,而白云观则是京城大众重要的宗教生活以及游乐场所。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305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全真道遇仙派祖庭东华宫历史沿革考
张琰
全真道遇仙派祖庭东华宫是全真道第二代掌教马钰创建的传教中心,在全真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金元之际东华宫的创建、兴衰的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山东半岛全真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从一个侧面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全真道从早期苦修济世发展到后来注重立观度人的传教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而正是这一传教方式的重大转变,全真道在北方朝野间得以迅速传播,并逐渐流传到南方,成为元明清时期与江南正一道并行的中国道教的主要流派。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620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太岁系统差异形成考
雷宝,詹石窗
与岁星纪年相关的系列问题是历史年代学中关注争论的焦点,传统岁星超辰说或太岁超辰说的局限性日益显现。本文以《淮南子》、《史记》、《汉书》等古籍及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记载为中心线索,综合各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太岁系统差异形成原因及其对纪年方式演变的影响做出新的合理解释,进而对汉太初改历干支纪年之争予以重新解读。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19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1933年塘沽交涉新论
左世元,罗福惠
1933年初,华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北平和天津处于日本关东军的包围之下,因此促使华北停战,保全平津成为国民政府的当务之急。为此,国民政府采取非常规的做法,不以其外交部与日本外务省直接交涉解决华北问题,而是设立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专事对日交涉。这主要与国民政府希望以地方当局的名义,将两国间复杂的政治外交问题转化为单纯的军事问题的策略有关。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希特勒反犹政策的因为论析
桂莉,孙文沛
学术界对希特勒反犹政策的原因众说纷纭。希特勒反犹从根本上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是他手中的政治武器。他将犹太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等同起来,并将欧洲长久以来的反犹主义发展到极端。希特勒的反犹政策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是在一战德国战败、经济危机和文化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刺激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56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区域内义务教育财政均衡配置状况及政策选择——基于北京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栗玉香
义务教育财政均衡配置应该强调每个学生均衡享有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区域内区县间、校际间义务教育财政均衡配置状况的研究对地方政府教育财政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校际间义务教育财政均衡配置应该成为教育财政均衡配置的重点。本文基于对北京市相关数据的处理,描述了区域内区县间、校际间义务教育财政均衡配置状况,剖析了影响义务教育均衡配置状况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17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进展、问题与建议
孙志军,杜育红
2001年以来,中国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第一,初步建立定向于公平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第二,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定向于正常经费性质的资金在增加;第三,在义务教育经费负担上,政府负担不断增加,个人负担在下降;第四,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增长;第五,义务教育经费的省际间相对差异在降低。当前,仍旧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表现在省级政府的负担责任还需要明确,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努力程度和公平的分配资金有待加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财政权力需要有更明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城乡间学校生均经费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办学条件的差异最为突出。我们认为,确定基本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及实现其均等化是完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基础。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14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中国大学的仪式化生存状态
何雪莲
后发外生型国家倾向于用易操作的技术模仿代替艰巨的基本制度改革,最终导致改革失败或长远发展受阻,这是后发劣势。由于解放前政局动荡以及建国初期剧烈调整,中国大学的后发劣势一直不明显,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浮出水面。中国大学的后发劣势体现为大学的仪式化生存状态,具体表征为关系秩序和中式政治正确:关系秩序使潜规则凌驾于正式法规之上,使正式法规成为仪式;中式政治正确使大学思想受制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学人只能曲折表意。大学改革不仅是一个技术修补问题,更是一个政府体制改革问题;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环境的营造,必然悬系于宪政的完善。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10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论晏阳初平教运动对政府的影响
何建华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晏阳初及其平教会在中国大陆的平民教育运动,在中国20多年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工作对政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平教运动提倡、推行的识字教育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并使政府下决心去完成扫盲工作;定县县政改革引起了全国的重视,所产生的许多实际改革方案为中央及各省所采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推行的新县制改革更是在多方面受到了晏阳初定县改革的影响。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进化人格心理学:理论、意义与局限
朱新秤
进化人格心理学是人格研究的一种新取向。它认为人格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形成的心理机制的集合,是适应的产物,个体差异是心理机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该文在阐述进化人格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它对人格心理学发展的贡献,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29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与资源的交叉滞后分析
刘颖丽,任俊
本研究用问卷对235名教师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追踪调查,研究采用交叉时序滞后设计,考察了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与两种资源(个人资源、组织资源)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表明,在同步相关一致的前提下,个人资源(前测)能显著地预测职业幸福感(后测),职业幸福感(前测)对个人资源(后测)无显著预测意义,这说明个人资源是职业幸福感的前因变量。而组织资源(前测)对职业幸福感(后测)无显著预测意义;职业幸福感(前测)对组织资源(后测)也无显著预测意义,因此不能发现组织资源和职业幸福感间存在因果关系。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桂苑学人章开沅
2010 Vol. 49 (1): 0-0 [摘要] ( 11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