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8年 47卷 5期
刊出日期:2008-05-25

论文
 
       论文
0 主持人语:我们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
徐勇,项继权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Ulrich Beck)郑重地告诫: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risk socie-ty)!这是一个与传统社会很不相同的社会.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相信人的理性力量能够控制自然和社会,使人类社会有秩序、有规则地发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及全球化的发展,这种"常态"社会已经面目全非,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日益增多,人们不得不面对更多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风险和灾难所导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将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迅速传播到全社会;社会的一体化及全球化的不断加强,整个社会和世界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不幸事件一旦发生,都可能对整个社会及世界造成更大的影响,引发广泛的社会不安和动荡.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12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危机管理中的社会秩序恢复与重建
丁烈云
社会秩序既是危机演化动态的显示器,也是危机演化进程的催化剂,社会秩序的恢复与重建,是成功实施物质救援的重要保证。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规范被僭越、常规控制手段的无效以及个体生活目标的迷失等危机失序状态,既容易使国家的权威和信任受到挑战,也容易转化为广泛、严重的社会危机,并最终造成社会秩序的终极价值危机。因此,社会秩序的恢复与重建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在弄清危机演化过程中动态的社会秩序与失序状态、把握住危机演化不同阶段社会失序的原因与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社会秩序恢复与重建的策略,才能成功、高效地管理好危机。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20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病情与人情:乡村艾滋病人的双重压力与自杀风险
徐晓军
乡村艾滋病人的个人艾滋信息公开后,会引起个体社会关系的部分或全面断裂,形成人情压力,并很容易造成精神死亡及至肉体自杀;而如果乡村艾滋病人不公开个人艾滋信息,就无法获取国家和地方为乡村艾滋病人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接受正规的治疗,这实际上等于是在接受慢性的肉体自杀。因此,如何寻找乡村艾滋病人个人艾滋信息公开的干预策略,实质是在艾滋病人的人情压力与病情压力之间寻找平衡点,使艾滋病人的人情压力与病情压力组合不至局部过高,或单纯地在艾滋病情的不可控或低可控性的背景下降低艾滋病人个人艾滋信息公开造成的人情压力,从而达到降低艾滋病人的自杀风险,还乡村艾滋病人一个良好的生存和治疗空间。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345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政治机遇与限制:信访发生的机理与行动逻辑——基于两个信访案例的解读
尹利民
信访行动的发生,并不一定是依据行动者对投入与回报的均衡考虑作出的,而常常与其在政治限制中发现的政治机遇以及把握机遇的能力有关。这样,信访的发生发展基本上是以政治限制为临界点,在发现和把握政治机遇的过程中完成的。由此,把握政治机遇与政治限制之间的内在逻辑,从而探究其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对于解读信访的政治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农村妇女竞选村委会成员的政治环境分析——基于湖北省S市的经验
刘筱红,吴治平
本文以对湖北省S市2005年以来的跟踪调查为基础,从政治环境分析框架,从制度、资源和市场三个层面对农村妇女竞选村委会成员的政治环境变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制度环境的变化带来了乡村两级组织在支持农村妇女进村委的态度上发生差异;农村妇女竞选村委会成员的政策资源更丰富、社会资源有了新的变化;农村初级政治市场形成,农村妇女面对更为激烈的政治市场竞争。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试论文化传统对妇女解放的影响——以西方女权运动、伊斯兰女权运动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为中心
范若兰
文化传统对妇女解放的程度、特点和方式有较大影响,本文选取西方国家、伊斯兰国家和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为个案,通过几个侧面:对男性的态度、对妇女参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影响、对性解放、同性恋、堕胎的态度,探讨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对不同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186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司法判例作为我国国际私法的渊源问题研究
高宏贵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制下,司法判例不是我国法律的渊源,自然也就不是我国国际私法的渊源。但由于国际私法是一门非常特殊的法律部门,无论从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基本任务和本质特征来看,还是从国际社会国际私法立法与司法实践的趋势来看,或者从我国国际私法的现行规定和“一国两制”的需要来看,以及从有利于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或者地区友好的民事往来,充分发挥我国在涉外民商事领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等诸方面来看,将司法判例作为我国国际私法的渊源乃当务之急。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274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美国反垃圾信息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李昕
美国是垃圾邮件的发源地和垃圾信息问题最严重的国家。第一个反垃圾信息判例、第一部反垃圾信息成文法都产生于美国,其垃圾信息法律策略具有代表性和可借鉴性。本文从判例、成文规范和宪法原则等多个角度对美国反垃圾信息法作整体介绍和评析,为中国搭建反垃圾信息法律架构提供政策建议。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21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创新与改革
邓宏乾
土地增值是客观存在的,是由生产性因素、非生产性因素等原因导致的。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分配,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国家、国有土地使用者的利益,也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土地增值表现为不同形态地租的资本化,所以土地增值的分配应以地租理论为依据,从影响城市土地增值的主要因素以及各自的作用力来研究。农民集体所有者凭借农地发展权、国有建设用地者以持有的土地业权(即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获得一部分土地自然增值收益,国家通过征收土地增值税将大部分土地增值收归国有。土地增值税应扩大征收范围,科学界定土地自然增值额,构建完善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住宅市场博弈分析
高炳华
本文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研究了住宅市场中政府与开发商、开发商与经纪机构、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住宅市场是一个多主体参与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参与者都会影响其他参与者的决策和行为,且又受到其他参与者决策和行为的影响。因此,要使我国住宅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政府要规范住宅市场参与者行为,加大违规经营处罚力度;开发商要注重住宅质量,实施规模化和专业化战略;经纪机构要实施诚信经营,失信经营者必须承担高成本;购房者要广泛收集住宅市场交易信息,对住宅市场价格进行理性预期。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中国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比较:1998-2007
陈淑云,王志彬
本文基于资产财富效应理论,利用了我国1998—2007年的上证综合指数、房地产价格和居民消费的月度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不显著,但相比之下,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大于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最后,本文对所得结论进行分析,并提出两个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我国住房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策建议
郑世刚
住房市场是特殊的、复杂的,根据性质的不同分为必需品市场和奢侈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和投资品市场。在必需品市场和奢侈品市场上,加大必需品的供给,满足必需品的需求,保持甚至紧缩奢侈品的供应界限,重点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普通适用商品房。在消费品市场和投资品市场上,扩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面,引导购买市场的平稳发展,加快租赁市场和长期投资品市场的发展,抑制短期投资品市场的发展,重点发挥利率政策和税收政策的作用。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15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主持人语:商会史研究与中国近代史相关领域的拓展
朱英
20世纪80年代初商会史研究刚刚在国内起步之时,章开沅、林增平等颇具学术洞察力的老一辈著名近代史学者即曾断定,商会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大空白,而且还将带动和拓展对于中国近代史其他相关重要领域的探讨.也就是说,商会史研究的兴盛对于促进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现今时过境迁,林增平先生也已作古多年,但他们的断言则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证实.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10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近代上海银行联合准备制度述略
郑成林
建立准备金制度,是银行巩固信用最基本的措施,也是中央银行稳定金融市场最有力的工具。可是,抗战前中央银行长期缺席,或徒拥虚位,无法担负起“银行的银行”的责任。鉴于此,上海银行家在充实准备金的同时,以上海银行公会为平台创设了联合准备制度,有效地化解了金融风险,并促进了近代中国银行经营方式和金融制度的创新。这不仅显示上海银行界的逐渐成熟,也反映上海银行公会创新金融制度的动力和效果并没有随着改组而削弱。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农会与农政:近代农会组织与农业建设(1927-1949)
魏文享
农会在大革命时期被运用为动员农民的政治组织,国民党在南京建立政权后,力图将农会回归为职业团体的本位,使之为农业建设及政治组训两大目标服务。在农业建设方面,农会组织在协行农政,倡导生产,推行减租,发行农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层政权领导农业之不足。但是,限于政府之政策弊端及农会之资源整合能力,农会的参与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农村施政的窘境。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338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工业会的成立与商会的分流——以上海市工业会为个案
李勇军
1947年10月27日,国民政府颁布《工业会法》。从此,工业界得以独立于商会之外,拥有自己的法定职业团体工业会。工业会与商会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形成“工”与“商”的分野,结束了近代中国商会长期工商不分的一统局面。在国民党南京政权大厦将倾之际,工业会为维护工业资本家的利益展开了广泛的活动。由于上海工商界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工商“分流”实际上并不彻底。工业会与商会最终达成一定妥协,形成“互渗互融”的特殊格局。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离骚》抒情主人公的佩饰意象
李炳海
《离骚》中佩饰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和周代礼乐文化的威仪之美密切相关,同时还和楚地的佩饰传说密不可分,后者是从生命的层面看待人和佩饰的关联。《离骚》中佩饰所用的香草,多数具有药物功能,可以使人延年益寿。《离骚》对佩饰的描写突出它的芳香润泽之性,既是对周人尚嗅传统的继承,又表现出对生命的关爱。《离骚》的佩饰意象对《诗经》多有继承,同时又存在一些差别。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22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从演唱方式看清商曲辞艺术特点的形成
刘怀荣
东晋南朝时期,受荆、扬一带婚俗的影响,南方民间情歌特别发达,这些情歌即兴创作的背景、方式及其交际功能,与清商新声的演唱方式,从两个方面共同决定了清商曲辞通俗短小、男女赠答及重抒情、轻叙事等基本的艺术特点,并进而影响到文人的创作,甚至成为唐代绝句的滥觞,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诗歌和戏曲日后的发展方向。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21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关公戏与三国文化的传播
朱伟明,孙向锋
关公戏在关羽形象神化与偶像化的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作为舞台形象的关公与作为信仰偶像的关公二者交叉重叠,互为因果,成为三国文化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元杂剧中的关公戏,具有艺术性与仪式性的双重性质,关公勇猛威武的形象在元代已被定型,并且成为后世小说、戏曲、雕塑、绘画等各种艺术中关公形象的标准外形。明清两代关公戏主要以折子戏的形式传播,其题材更加集中,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娱乐性成分亦有所加强。“关公戏”的广为流传,与戏曲的传播特点及力与德完美结合的英雄崇拜的社会文化心理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关公戏在三国文化的传播中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25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教育支出绩效指标难题的破解路径
马国贤
绩效评价是政府和财政部门按“花钱买效果”预算观和程序,对公共支出业绩和效果进行评议和估价的制度。它是政府改革方向。“绩效指标短缺”是各地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难题,实质上是我国社会转型难题。本文结合实践,从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和理论和方法论进行了破解,并结合两个实例对指标作了验证。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税费改革前后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利益归宿比较——基于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祥云
本文运用利益归宿的分析方法,考察了农村税费改革前后公共义务教育支出利益归宿的地区、城乡和地域分布及其变化。农村税费改革后实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全国公共义务教育支出利益归宿的地区、城乡和地域分布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这些变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以乡镇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下公共义务教育支出利益归宿分布不合理的格局,公共义务教育支出的公平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的实现及司法救济——兼论超法规路径的行政诉讼变革
韩世强
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赋予每个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于任何情况下都不容许被剥夺。目前,我国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对新修订《义务教育法》实施乏力使流动儿童的平等受义务教育权面临被“虚置化”风险。如何从司法诉讼角度为流动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救济保障,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立足客观实际,避免传统诉讼壁垒,在行政诉讼领域确立“行政给付诉讼”不妨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司法尝试。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清末及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困境及其调适
田正平,陈胜
20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乡村教育陷入了危机之中。为化解这种危机,乡村新旧教育同时进行了调适。但由于在调适目标、调适方式和调适内容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新旧教育的调适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且均发生很大变化。它使新式教育成为一种带有一点乡土气息、有“中国乡土特色”的新教育,而旧式私塾则成为含有种种“新”因子的“学校化的私塾”。中国乡村早期教育现代化也在这种调适中逐步得到发展。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22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印度政府对私立中小学的资助及其启示
杨红霞
印度私立中小学在基础教育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与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分不开。印度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主要以公立学校教师工资的一定比例为私立学校支付教师工资。受资助的私立学校的比重在各级教育内部、城乡之间和各邦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存在公平与效率问题。印度的经验说明,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有利于私立学校的发展,政府在资助私立学校的同时,应该正确定位,避免过多干预。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我们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
徐勇,项继权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Ulrich Beck)郑重地告诫: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risk society)!这是一个与传统社会很不相同的社会。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相信人的理性力量能够控制自然和社会,使人类社会有秩序、有规则地发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及全球化的发展,这种“常态”社会已经面目全非,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日益增多,人们不得不面对更多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风险和灾难所导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将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迅速传播到全社会;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22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商会史研究与中国近代史相关领域的拓展
朱英
20世纪80年代初商会史研究刚刚在国内起步之时,章开沅、林增平等颇具学术洞察力的老一辈著名近代史学者即曾断定,商会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大空白,而且还将带动和拓展对于中国近代史其他相关重要领域的探讨。也就是说,商会史研究的兴盛对于促进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现今时过境迁,林增平先生也已作古多年,但他们的断言则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证实。
2008 Vol. 47 (5): 0-0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