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6年 0卷 2期
刊出日期:2006-02-25
论文
论文
0
公民国家的建构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徐勇 项继权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公共物品”一词愈来愈频繁地出现,并渗透到政府决策和社会生活之中,引起广泛的关注。这既是适应进入新世纪以后解决“三农问题”之需要,更是在新世纪建构一个现代公民国家的迫切要求。在传统农业社会,实行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与国家的联系主要是税负关系。传统国家除了治理大江大河以外,其社会公共职能极其弱小,也无所谓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进入20世纪以后,传统国家得以向现代国家转型。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权在民,政府向全体国民负责,并为全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以提升全体国民的福祉。新中国以…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9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主持人语:公民国家的建构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徐勇,项继权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11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国家与农民:公共产品供给角色与功能定位
程又中,陈伟东
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技术属性细分公共产品类别,根据财政分配模式,明确谁是某类公共产品的筹资主体,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区组织的功能边界,这既是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短缺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减轻农村负担的需要,还是明确村民自治边界以及促进村民自治顺利发展的需要。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210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从流动农民的视角看公共产品的供给--皖、川、鄂三省问卷调查
吴理财
无论是在乡的农民还是流动的农民,他们的需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民需求相对于公共产品供给总体上处于一种“饥饿”状态。然而不同的是,在乡农民的需求仅仅是参照政府(甚或包括市场在内)的公共产品供给而言的,更主要的是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城务工农民的需求除了参照政府(和企业)的公共产品供给而外,他们还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城市居民进行比较,除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之外,还增加了这些流动农民在与城市居民比较中所强烈感受的不平等待遇问题;这个不平等待遇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需求是否满足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治权利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的话,将会危及政府合法性,引致新的治理性危机。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14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建构农民需求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基于一项全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问卷调查的分析
刘义强
本文基于一项全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调查,通过对农民公共产品需求的现状、结构和特点深入分析,探讨如何建构农民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考察了农民的公共产品需求普遍得不到满足、对其评价不高以及需求强烈的事实,提出并验证了农民需求位序结构假设和政权距离—满意度假设,并依据这些结论提出建立需求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结构性安排。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12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合作医疗与政治合法性--一项卫生政治学的实证研究
刘鹏
当前中国政治合法性建设有两种发展路径:福利政治与权利政治。本文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例,指出党和政府倾向于通过建立福利政治、重建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方式来达到扩大政治合法性来源的目的。虽然这是一种政治文明进步的体现,但是缺乏公民参与权利的福利政治会严重制约福利政治的建立与实施,也会影响政治合法性资源的扩大效果。因此,本文建议应当树立权利政治思维,在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建构过程中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权、知情权、自治权,从而使政治合法性建立在权利保障的福利政策之上,才不失为一种更稳固和有效的选择。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196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制度缺陷
刘军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旨在促进社会公平、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政策,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扭转不平衡的社会发展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五个统筹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这项惠及七亿六千万农村人口的政策,仍存在一些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面临许多挑战,如果不注意到这些问题以及存在的某些负面激励,将可能降低这项制度的保障效力或者导致政策目标的偏离,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34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学习张謇的理性爱国主义
章开沅
与近代其他的慷慨忧国之士一样,张謇的爱国思想经历了从忠君爱国到“不民胡国”的转变历程,他们认识到必须凭借民间的精神与物质资源才能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国家,实现救亡图强。在近代中国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欺凌的处境中,民心、民气、民力极易与民族义愤相结合,这种义愤值得珍惜,但如果不提升为理性认识,也容易被误导成为笼统排外主义。张謇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认识到了这种危险,并始终坚守理性务实的精神,将爱国思想落到教育改革、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的实处,甚至为此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发扬这种理性爱国主义精神和如何正确地维护与发展国家利益,正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着重探讨的课题。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124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营造一个和谐发展的地方社会--张謇经营南通的启迪
马敏
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所从事的各项建设事业的本质特征是“和谐”。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地方社会,构成张謇经营南通的根本志向;而谋求均衡、和谐、持久的发展则是早期现代化“南通模式”的核心理念。张謇所持的和谐发展观可概括为:(1)民本观。这是其经营南通的出发点。(2)协调发展观。这是其经营南通的基本方略。(3)整体社会发展观。这体现了其经营南通的社会理想。作为近代儒商的代表人物,张謇的精神世界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有西方近代文明的因子,但其中包括和谐思想在内的儒家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却是第一位的。这是释读张謇的思想及其事业的关键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张謇建设地方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实践中汲取许多有用的历史经验。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22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手工业的调查研究
彭南生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手工业的调查研究经历了从学术性向功利性的转变,调查研究的实用性取向突出,既关注乡村手工业的广泛性,又注重其差异性,将概况性调查与精细化调查结合起来,理论上具有超前性。这些调查为深入研究近代乡村手工业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不过,在运用调查材料时,应审慎地分析各项调查的背景、方法、时段、对象等方面的差异性。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14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天津近代戏剧艺术产业化初探--以茶园戏曲经济为个案
陈曼娜
天津戏剧艺术在近代的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特别引人注目,而以茶园为形式的戏曲经济又更具有典型意义。茶园的兴盛与衰落,与天津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茶园的经营与管理,与近代天津人的娱乐消费文化品味和对名角的追捧方式相一致,由此而形成了约角人、经励科与总管、集资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使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产业化得以实现,近代的天津也便成为著名艺人和各种艺术形式产生的摇篮。但天津茶园戏曲艺术的产业化过程,又不能不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232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伊比利亚文献对长城早期记载一瞥
金国平,吴志良
近代欧洲西方国家来华的商贾、传教士、旅行家,以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为最早。他们对中国的文字记载中,不乏对长城的涉及与描述,因此,伊比利亚文献对于我们了解基督教文化对长城的评价及其在旧世界传播的起始时间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比较详细地爬梳了16-17世纪伊比利亚史料中关于长城的各种记载,分析了几部主要历史著作的史料来源。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18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高丽忠宣王西谪吐蕃事件再析
王颋,倪尚明
高丽忠宣王西谪吐蕃事件,近年来,颇得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重新梳理,认为王璋西谪的直接起因,在于“忤中贵人”;其根本则是由于王璋不会坐视高丽丧失独立地位的“个性”,元朝廷制造借口,使其远离大都和王京,以便实施“中土化”高丽的计划。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188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在华活动考述
汤开建,吴艳玲
葡萄牙籍耶稣会传教士安文思(M agalhāes,G abriel de)1640年入华以来,先后前往四川、北京两地传教,为促进天主教在华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和汤若望、南怀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对当时西方科技的传播和17世纪中国的介绍,使其在传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179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多维视野中的西方洪水神话研究
陈建宪
洪水神话是世界上广泛流传的一个著名神话,对它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这个神话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视角对洪水神话加以解读。如神学家对挪亚方舟文本的分解、文献学对美索不达米亚文本的清理、考古学家对洪水遗迹的探查、地质学家对洪水由来及规模的争论、故事学家对口头传说的研究、心理学家的惊世骇论,等等。由于中国目前已在40多个民族中发现了洪水神话的大量异文,西方学者的这些研究方法与成果将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经验与教训。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301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文学作品中梦的真实性建构
王文戈
本文阐述文学作品中梦的真实性建构方式。首先,文学作品中的梦的真实性表现在叙述的真实上。这主要有:文学作品中的梦与现实情节(内容)的界限相互渗透;文学作品中的梦的引发因素存在于现实中;文学作品中的梦的叙述者用以假当真的态度和口吻进行叙述。其次,文学作品中的梦的真实性还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梦的影响效果是确凿真实的。这主要有:梦的预兆在生活中得到应验;梦的证据在现实中是确凿的;梦者的情感体验是真实的。第三,文学作品中的梦的真实性还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梦的细节的真实性上。真实的细节(即日常的细节)对梦的怪诞具有否定的作用。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梦又往往成为怪诞与真实的统一体。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192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寻根小说与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变革
熊修雨
新时期小说潮流的更迭演变体现为叙事话语的历史变迁。寻根小说推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历史变革,使其由当前客观性的社会话语向虚幻的历史与文化话语发展演变。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原因、寻根小说对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新时期小说发展演变的影响。从而认为,寻根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意义。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198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南朝文人以应用文形式写成的诙谐俗赋
伏俊琏,朱金发
南朝文人借用“千字文”、笺疏、檄移等应用文形式创作的作品,嘲谑谐趣,语言通俗。韵诵是其主要传播方式,文体上整齐和谐的节奏和韵律是这种传播方式的反映。它们在文体性质上属于俗赋的范畴。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16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李壁注荆公诗发微
汤江浩
本文依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李注蓬左文库本,从分析其版本特征入手,进而对“李注”被删节的过程、“庚寅增注”与“补注”的关系、“庚寅增注本”以及刘评本的作者、成书过程、思想倾向等问题进行了纵横比较分析,提出了新的看法。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17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构建"以省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范先佐
2001年以来所推行的“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和管理体制并不能切实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基础教育中承担的财政责任较小,而县级政府的财力与其承担的基础教育责任又不相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本文认为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不能由基层政府承担。除发达地区外,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应从“以县为主”转变为“以省为主”,省级政府应该成为农村义务教育最主要的教育财政责任承担者。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176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农村教育和培训应为社区建设服务
萧今
科学救国、科教兴国的理想持续推动了中国100年的教育改革。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教育改革的前辈看到新学摧毁了维系中国农村基层的文化和教育传统,乡村发展停滞。过去25年的教育改革和大规模发展使得农村教育问题愈加棘手。教育改革走向决策权高度集中、管理方式单一、教育内容统一,难以满足农村广大地区各类社会人群的文化教育需求。农村建设需要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居住者参与和协作的社会支持体系。非正规教育培训、边干边学是人类传承文化知识和发展技能的动态式教育培训和自我教育培训的方式。成人的非正规教育是社会进程中参与者共同建构新社会形态、创造知识技能、达到概念和行动认同的重要途径。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15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其特征--以20世纪下半叶为中心
侯怀银,刘光艳
目前我国学者虽然已构建了具有内在关联的教育学学科体系,但20世纪下半叶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尚存在以下问题:学科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照搬外国模式倾向严重,原创性不足;学科发展水平不高,独立性尚差;未建立起学科发展与教育问题研究的互动机制。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38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的教育转型
和学新
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本文探讨了社会转型的实质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强调了人的转型是社会转型的核心,认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实现教育整体的转型。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21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敬告作者
2006 Vol. 0 (2): 0-0 [
摘要
] (
10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