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4年 0卷 5期
刊出日期:2004-05-25

论文
 
       论文
0 文学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特约主持人胡亚敏教授
~~文学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特约主持人胡亚敏教授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主持人语: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正在打开的书
胡亚敏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正在打开的书
胡亚敏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在中国 ,是一本刚刚打开还未来得及细读的书。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拓展 ,乃对当今中国知识分子有很好的启迪。近年来 ,中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逐步深入。本栏目登载的正是学者们力图走近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努力 ,其中既有对原著的编译 ,又有独到的评说和细致的探讨。我们不妨与作者一道 ,领略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思想魅力。第一篇推出的是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批评的历史维度》。在文中詹姆逊继续高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之镜 ,认为所有关于文学作品形式的分析都…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批评的历史维度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胡亚敏 李恒田
本文针对20世纪文学批评领域出现的热衷于自我证明并拒绝历史语境的倾向,通过剖析文体学批评、道德批评、神话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等五种批评方法,说明没有一种阐释模式是完全自足的,它们所谓的自主性来自阐释过程中的任意限定和设界。如果将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延伸,即使完全用它自身的术语,也会再次进入批评的历史维度。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27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全球化和《单一的现代性》
王逢振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时期,本将中国的现代性置于全球化语境加以考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代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现代性总是以西方的现代性为参照,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是否可以选择自己的现代性?詹姆逊的新作《单一的现代性》从后现代的角度对现代性进行了理论阐述,本对中国的现代性的阐述体现了该书的某些特点。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28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艺术世俗化的意义--论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批评
孙文宪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以“批判理论”阐释大众化,而本雅明则致力于探究现代科技怎样改变了艺术作品及其与大众的关系;“问题意识”的不同形成了二在大众化认识上的差异。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固然使艺术品失去了“灵韵”,却同时消解了传统化的礼仪性,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和缩小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化推进了艺术的世俗化过程,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彼岸性而实现了艺术与此岸现实人生的融合。本雅明对艺术世俗化意义的阐述,为大众化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和视域。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9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本原就是目标"--本雅明的思想地形图
郭军
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瓦尔特·本雅明的文化批判思想是该学派的重要理论建树"否定辩证法"和"启蒙辩证法"的直接思想来源,然而他本人的理论关怀却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否定与批判,而是在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解构之后寻求积极的建构,表现了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对历史与社会的高度伦理责任感.但他的批评方法极其独特,是神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奇妙结合,因此他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以弥赛亚主义的救赎为目的.他认为这样一个乌托邦原本是人类的本原,是在现代性中被打破的,所以批评的终极指归是重建本原.由此,他的整个理论关怀用他所喜爱的名言来概括,即"本原就是目标".本文以德法文论的差异走向为背景,以本氏思想与这一背景的关系为参照,勾勒出他的文化批判思想和哲学方法论的地形图,使他的这一思想主线一目了然.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25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漫议乡间合作发生的文化条件
张鸣
我认为,谈合作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利害,二是条件。有利害才有合作的动机,人们通过合作以趋利避害,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规避危害,减少损失。有条件才能实现合作,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体系,因为合作需要起码的信任氛围,需要谈判,要有合适的沟通话语。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拓展农民合作能力与减轻农民负担
金太军
减轻农民负担与提升农民合作能力乍看起来似乎是没有直接关联的两个命题,但两的相关性恰恰是非常深刻和内在的。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以市场替代农民的公共合作
姚洋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四位同仁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赞成他们的基本观点,即农村的原子化是造成农民合作难题的重要原因。去年年底我回江西老家看望亲人,发现村庄的无组织化已经极大地恶化了农民的生存环境。以养猪为例。由于近年来猪价上涨很快,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养猪。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6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民本:传承与超越
郑慧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都把民作为社稷的根本和施政的基础,承认和重视民众在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民众确实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民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成败、社会治乱和民族存亡。中国的民本思想是中华政治明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思想精华和智慧资源。然而它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主体不同、宗旨不同,因而具有本质的区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进程中,我们既要传承中国传统化中民本思想的精华,又必须实现历史性超越,赋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新的内容、新的原则和新的精神。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以人为本:政治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虞崇胜
政治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政治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以人为本是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9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梁启超、章太炎、谭嗣同与近代文化社团
罗福惠
强学会封禁之后,梁启超、章太炎、谭嗣同各自撰写了为“学会”鼓呼的章,分析了学会在中国的命运,高度评价学会的作用,并对组建学会、开展活动作了设想。三人在学会背景下从事的学术研究,基于共同的民族危机和化危机时局,服务于改革救亡的目标,因而能把批判专制制度与讨论学弊结合,批评老学,主张民族化反省和强调民本位观念。但是三人在对待儒学、西学、孔教与佛教的态度上存有差异,对学会工作的重点以及如何处理学会内部的人际关系看法亦有所不同。章还贯穿着概述从“维新”到后“五四”这二三十年间化学术社团在中国化学术发展之链——化世家、地域性学派、书院、化社团、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作用与地位的观点,并且认为维新时期的学会实为化社团这一环节的开端。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23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陈序经研究的现状与突破
田彤
目前,有关陈序经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其全盘西化论与化学理论,而较少涉及其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教育学的思想与实践,以及这些学科之间内在关联,加之资料发掘不够,视野较偏狭,远未能反映陈序经的学术理路。为此,有必要从中西学术交流背景下考察陈序经化理论的思想资源,进而探析陈序经所从事各学科间的关系,重构陈序经的学术体系,促进有关研究深入展开。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论清季民初梁启超的道德救国思想
赵炎才
清季民初,梁启超深入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道德沦丧、吏无廉耻、士无名节、重私轻公、名实相悖等社会陋习。为阐释其道德救国思想,他围绕理论上界定道德概念、近代道德核心为爱国民族精神、近代道德内涵体现为近代私德公德统一、其形成源于理性把握中外道德实质、而主旨在于塑造近代人格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系统论证,主张通过立志与修身结合、教育与引导并举、改造与育人互动、道德与制度统一达到塑造新国民,实现救国之目的。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8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左传》之预言叙述模式
潘万木 黄永林
《左传》好预言,预言多为巫卜和史官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高级成员。预言分两大类:直觉的经验的预言主要是根据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来判定吉凶祸福;技术的知识的预言主要是借助专门的工具,运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卜筮、梦占、星占等来推测兴衰成败。预言在《左传》中最明显的功用是安排情节结构、构筑悬念以及政治伦理的训诫诱导。以此形成的预言叙述模式对后之历史叙述和虚构叙述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20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唐人的"后院"--从唐诗中的"药"看唐人生活与创作
尚永亮 萧波
“药”在唐诗中大量出现,与唐人生活和创作密切相关。对生命的极度关注,导致唐人发现了药的诸多现实功能;而对药的热衷,则使唐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均超越前人。唐人把诗笔深入到从采药、洗药、炼药到卖药、服药、行药的各个细节,更将药园视作娱养情志的所在和优雅诗思的源泉,从而出入于理想和现实之间,自如地挥洒多彩的性格和情趣。于是,唐诗中涌现出大量与药相关的词汇、形象和主题,并由此影响到唐诗的风貌。可以说,药园与药既是唐人的生活后院,也是唐人的精神后院。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从寄生到弥漫--中国文论批评文体原生形态考察
李建中 阎霞
滥觞期的中国文论没有自己的批评文体,其批评话语只能寄生于文化典籍的各种文本之中。随着批评活动的频繁和批评意识的成熟,文学批评逐渐走出寄生状态,并向外弥漫,借助已有的文体,独立、完整地言说文学理论与批评。早期中国文论批评文体由寄生而弥漫的原生形态,先天性地铸成中国文论开放、多元及其诗性言说的特征。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9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从德国反对美英对伊拉克战争看德美关系
肖汉森
德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敢于挑战美国,公开反对美国对伊动武,是德国对美政策的重大转折,德美传统关系骤然降温;这有深刻的国际背景,是彼此国际战略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而导致的,施罗德个人所具有的民族主义和大国意识也起了作用;德美关系蒙上的阴影不会马上消除,今后一段时期,可能出现不冷不热或时疏时亲的局面,德国对美政策的独立自主性必将不断加强,这是顺应时代潮流不可逆转的。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43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从主张德国统一到寻求民族分离--1949~1974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政策的演变
吴友法 邓红英
建国伊始,东德对统一谈判十分积极,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起,东德逐渐淡化了统一诉求,甚至是在两德关系出现缓和的情况下寻求分离。东德德国政策的调整是内外因素作用的结果,关注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制于外部因素以及被动防御是其德国政策的基本特征。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浅论美国对德国西占区的非军事化举措
胡才珍 李洪山
二战后初期盟国对德国的非军事化是一项极为庞杂、艰巨、重大的工作。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美国对德国西占区的非军事化举措既认真又严厉,但这绝非仅仅是美国对和平爱好的使然,它还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密切相关。同样,战后德国走上爱好和平的道路,既是盟国对它进行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造的结果,亦是德国国内民主及爱好和平力量反对军国主义、纳粹势力的结果。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244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当代中国研究中的问卷调查研究:从地方样本中学习
MelanieF.Manion 周凤华 李连江
本试图说明,从作为大多数中国内地问卷调查研究之基础的对中国人口的非代表性抽样能够(及不能够)推出什么结论。显然,出于方便而选择的一个或几个地区内的被访问的中国人样本,不能可靠地代表研究感兴趣的更大的总体。本指出,原则上没有理由认为地区样本是“个案研究”。尽管我们不能依靠来自地区样本的数据沿着任何单一的维度去描述更大的总体,这种非代表性并不一定影响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核心资本是企业产生的充要条件--对企业性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胡延华
对于企业性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劳动分工利益的角度进行了解释,现代企业理论以“交易费用”为基础,进行了全新角度的阐释,也为今天进行深入的、专业的探究提供了基本范式。但现代企业理论的“交易费用”只回答了企业产生的必要条件,本提出核心资本出现并为社会认同,才是企业出现的充要条件。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6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转轨经济中国有企业行为及其金融后果
肖殿荒 刘旺霞
在转轨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行为模式可以概述为全额成本补偿定价行为,这就导致了强烈的内在通货膨胀倾向,从而伴随着持续的金融风险积累。当政府实施紧缩性政策时,国有企业不能实现全额成本补偿,其通货膨胀倾向受到抑制,但是国有企业却不能充分偿还银行贷款,债权银行呆帐曝光。如果放任国有企业的通货膨胀“偏好”,银行和企业的金融困难可以暂时缓解,但金融风险将进一步加剧,而且又反过来强化通货膨胀倾向。因此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应该尽早摆脱,根本出路在于充分认识到转轨经济中国有企业特定行为模式及其负面金融后果,大大缩小国有经济战线,实现所有制结构的有效布局。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穿越丛林的阳光--《中国文学观念论稿》述评
桑大鹏
2003年3月,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齐洲先生的又一学术专《中国学观念论稿》。在快餐化热销的当下,这一部没有华丽包装,没有精美图片的“冷硬”的学术作能引起多少人关注呢?然而,真正的“韶乐”只能向知音奏响,这一曲承载了,作20年思索的弦音注定会叩响同样幽寂而明澈的心灵。同道的学或愿驻足聆听?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76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探索的兴味和思想的馈赠--读《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随感
周兴陆
关于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是不成气候的。自新时期以来,适应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艺美学的学术需要,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开始兴盛起来。起初走的路子是“以西释中”,当然也有一些扎扎实实的献考辨、解读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关于中国古代美学独特范畴、思想体系等问题,曾展开过普遍的讨论。这标志着学术界走出“以西释中”的模式,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文学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胡亚敏,女,1954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学院教授,博士。1977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系,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2004 Vol. 0 (5): 0-0 [摘要] ( 37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