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2年 61卷 5期
刊出日期:2022-09-27
1
“政法规制”与“社工服务”: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两只手”
徐晓军
社会治理何以有效、如何转型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具有统摄性和方向性的理论模型与路径指引。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治理方式和治理样态发展与演变,可以总结提炼出社会治理过程中采用了控制与规训手段的“政法之手”和使用回应与服务手段的“社工之手”。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坐标中,党领导下的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在确保政法手段这只硬手发挥宏观全局层面社会稳定器主功能的同时,加强“社工服务”这只软手,以发挥其在微观层面能及时回应新出现的社会问题与需求、较快避免社会局部失序等方面的优势,是新时代中国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022 Vol. 61 (5): 1-9 [
摘要
] (
161
)
HTML
(1 KB)
PDF
(1411 KB) (
308
)
10
模糊正义:基层治理中的情理、道德与法治
熊易寒 林佳怡
在基层治理中,民众的朴素正义观与法治提供的程序正义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法治经常面临重复信访、越级上访、累讼等“后遗症”。这就需要一个平衡情理、道德与法治的正义体系。法治为代表的精确正义往往带来零和博弈,而立足法治、兼顾情理和道德的模糊正义对于定争止纷或许具有更大潜力。
2022 Vol. 61 (5): 10-18 [
摘要
] (
340
)
HTML
(1 KB)
PDF
(1364 KB) (
203
)
19
领导观摩:县域治理中的注意力竞争机制研究——基于“单委托多代理”的理论视角
田先红
“现场主义”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传统。当前一些地方采用的“领导观摩”,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现场主义”工作方法。基于领导观摩的案例考察,对委托代理理论进行拓展,可提炼出“单委托多代理”的理论框架,用于分析领导观摩过程中上下级之间围绕注意力竞争而展开的互动关系和机制。研究发现,领导观摩是县域领导展示、传递、竞争注意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县域领导推动工作落实、实现其施政意图的重要抓手。在观摩中,委托方和代理方(上下级)围绕领导注意力竞争而展开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三种机制,即“表达-反馈”机制、“激励-竞争”机制和“强化-维系”机制。在“单委托多代理”组织条件下,领导观摩有助于调动代理方(基层干部)积极性、推动县域政府重点工作任务落实,但容易内生出委托方控制权强化、治理资源的耗散、注意力分配失焦以及组织目标替代等组织后果。
2022 Vol. 61 (5): 19-30 [
摘要
] (
192
)
HTML
(1 KB)
PDF
(1639 KB) (
174
)
31
以考核促治理:基层治理专项考核的效能转化机制——来自四川省宜宾市的考察
吴晓林, 白一媚,
考核是公共部门的重要工作机制。既有研究重在考察考核价值、主体关系、技术等对地方政府的影响,但是对于“考核如何向治理效能转化”缺乏关注,少数相关研究可能出现虚假的相关关系。因此,应直面基层治理专项考核的过程,探讨“考核向治理效能转化”的内在逻辑。地方专项考核包括“主体—对象—内容—方式”的全过程,考核部门依赖“目标设定—全程约束—双重激励”三重机制,保障“以考促治”的效果。上级组织通过目标设定统一价值和分解任务,通过全过程约束对组织行为进行纠偏,通过个人与集体的“双重激励”调动考核对象积极性。显然,有效的考核并非一个完全的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关系,要使得考核真正服务于治理效能,考核双方基于目标共识的“双向互动”是重要的。考核主体需回应执行条件和需求,为考核对象留存自主性空间,使其能够结合地方性知识和条件推进工作,保证“以考核促治理”的实现。
2022 Vol. 61 (5): 31-40 [
摘要
] (
225
)
HTML
(1 KB)
PDF
(1559 KB) (
122
)
41
论关系之和谐存在决定健康长寿——“邬沧萍命题”的意义开拓
穆光宗
基于邬沧萍命题,进一步提出“关系之和谐存在决定健康长寿”,同时暗含着和谐老龄化决定健康老龄化的判断。具体看,天人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我关系和自我关系这几重关系的存在和质量决定了人类的健康长寿。在“仁者寿”的基础上提出“和者寿”,即安其心,养其身,乐其神,强其志,厚其德,行其道。如果主导老年人生命和生活的关系(特别是近关系和强关系)表现出强大的正能量,就能给老年人带来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就具备了健康长寿必备的心理、情感和精神基础。病苦老龄化和“空巢综合症”将成为老龄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健康不等于长寿,病苦不等于不长寿(辱寿)。以和谐的原则去构建老年期的亲密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让老年人生活在有爱、有关怀、有温情的家庭和社会中,这无疑是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梦”。
2022 Vol. 61 (5): 41-48 [
摘要
] (
172
)
HTML
(1 KB)
PDF
(1256 KB) (
179
)
49
政府指标的生产:类型与过程——以A省民政规划指标编制为例
陈那波 陈嘉丽
指标治理作为中国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机制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围绕着指标治理末端而展开的治理行动,而缺乏对指标生产机制的重视和相应的经验研究。本研究以A省民政在编制五年规划中的指标生产过程为例,展现了绩效获取与风险规避两大要素是如何形塑包括对标层、酝酿层、影响层与参与层在内的决策主体在指标生产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指标(绩优型、创新型、回应型和形式型)在生产过程中的出场与退场,并最终形成了基于“安全绩效获取逻辑”的指标生产结果。研究为政府指标生产提供了一个细致的案例,并企求在此基础上对指标治理研究形成新的启发。
2022 Vol. 61 (5): 49-64 [
摘要
] (
190
)
HTML
(1 KB)
PDF
(2647 KB) (
175
)
65
政治兴趣、媒介信任抑或认知需求?——网民媒介使用的心理分析
马得勇 候为刚
在海量信息随手可得的互联网时代,网民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的信息渠道,甚至一部分人不满足于现有的信息供给而花费额外精力去搜寻那些不易获得的信息?基于“2019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和“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数据,可从心理学视角尝试分析和解答这一问题。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政治兴趣虽然是诱发人们使用各种媒介的最为普遍的因素,但并不能解释人们对媒介渠道偏好的差异,而权威人格、政治满意度、认知需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人们会选择某一特定信息渠道。对网民选择外媒的原因分析后发现,与人们通常认为的不同,意识形态并非网民选择外媒的原因,而认知需求、政治满意度对网民选择外媒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表明,不能简单套用国外已有研究结论来解释中国网民的媒介使用,今后应更多关注导致中国网民信息获取偏好生成的制度环境及其与个体内在心理特质的互动特性。
2022 Vol. 61 (5): 65-78 [
摘要
] (
266
)
HTML
(1 KB)
PDF
(1754 KB) (
247
)
79
网络模仿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
陈世华
从明星、网红引领到普通网友追捧,网络模仿流行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因。网络模仿主要包括性别互仿、年龄互仿、职业互仿和形象互仿,隐藏着政治观念表达和话语权争夺、文本交易和变现、关系的塑造和维护等诉求,并借助新媒体技术的编码和改造得以呈现。网络模仿的畸变导致价值观的迷失、道德的滑坡、创新的匮乏和违法的陷阱等问题。网络模仿的出路在于模仿的合理运用,发挥模仿的正面功效,纠正畸变的模仿,营造良好交往氛围,回归创新本位,超越流量逻辑,严格版权管理,营造多姿多彩的网络亚文化景观。
2022 Vol. 61 (5): 79-90 [
摘要
] (
151
)
HTML
(1 KB)
PDF
(1993 KB) (
429
)
91
“口语语法”与白话新诗文化精神的初立
赵黎明
口语语法指基于北方方言、比语音更高一层的结构规则。中国新诗中口语语法的运用,不仅引发了审美范式的古今转变,也带来文化精神的革命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主语“我”的登场,宣告了个人主体的诞生,增强了诗歌的主体性和精神性;口语叹词的出现,表征了人与文双重解放的程度,产生了一种新的活态抒情文化;而指代词的使用,使指称更为明确、感觉更为具体;关联词的增加,标志着诗的意脉由断续到连续的转变;介词的出现,使诗进一步脱离抽象、变得具体,从而走向“具体的诗学”。口语语法在诗中的运用,不仅推动了诗的表达革命,还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具有重要诗学意义。
2022 Vol. 61 (5): 91-99 [
摘要
] (
172
)
HTML
(1 KB)
PDF
(1468 KB) (
191
)
100
邓之诚日记中的吴兴华——兼及作家传记文献的拓展与限度
易 彬
吴兴华是近年来被“发掘”出来的诗人、学者、翻译家,一个未完成的传奇式人物。由于其自传类文献的保存有限,如何更广泛地搜罗各类文献,构建一个更丰富的吴兴华传记形象,是一个亟待解决、同时充满难度的问题。循着“燕京大学”这一吴兴华人生图景中的重要关键词,从历史系邓之诚教授的日记中辑出的时间跨度较大的相关记载,不同程度地显现了吴兴华所处的时代气息、校园氛围以及其个人遭遇、阅读小史与相关人物关系等议题。这是吴兴华传记文献的一种重要拓展,但基于日记本身的属性、作者的史学家身份等方面因素,文献也有其限度。唯有尽可能克服文献的限度,方能给出更全面的研究成果,获得更丰满的传记形象。
2022 Vol. 61 (5): 100-107 [
摘要
] (
155
)
HTML
(1 KB)
PDF
(1322 KB) (
181
)
108
跨媒介叙事:民间故事资源的转化策略
徐金龙
跨媒介叙事作为21世纪初新兴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视角,适用于民间故事资源在新媒体时代语境下的跨界转化。基于一个优质的源故事、故事核或故事原型进行跨媒介叙事,每种媒介“各司其职”,甚至融合共生。从口头到文本到影像再到融合媒介,民间故事资源转化所借助的传播媒介越来越多元,民间故事在现代社会的出场方式也越来越多样。民间故事资源的跨媒介转化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文本化、影像化、展演化三种类型,依赖不同的媒介将民间故事资源转化成不同的叙事形态和创意作品。跨媒介叙事涵盖与故事叙述相关的多个领域、多个平台、多个载体,创新了民间故事内容生成、传播和消费模式,为读者、观众、玩家、游客带来互文性体验和审美性愉悦,推动民间故事从资源到资本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2 Vol. 61 (5): 108-116 [
摘要
] (
385
)
HTML
(1 KB)
PDF
(1284 KB) (
381
)
117
秦汉史研究的前沿与路径(笔谈)
熊铁基 王子今 李振宏 王彦辉 赵国华
2022 Vol. 61 (5): 117-137 [
摘要
] (
309
)
HTML
(1 KB)
PDF
(3195 KB) (
505
)
138
春秋时期的秦晋关系
叶秋菊
秦晋关系是春秋时期重要的诸侯大国关系,不仅对秦晋两国的发展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春秋时期的争霸格局。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晋国国力强大,控制崤函要地,阻扼秦自襄公以降的东进战略,两国之间征伐会盟,时战时和,呈现出复杂的大国关系,从早期的少有联系但不乏合作,到“秦晋之好”时的联姻结盟,到对峙阶段的相互攻伐,到中期的秦联楚抗晋,再到晚期的无力再战,大致体现为五个阶段。秦晋两国的复杂关系,充分显现了春秋时期大国政治的主导作用及其重要影响。
2022 Vol. 61 (5): 138-147 [
摘要
] (
256
)
HTML
(1 KB)
PDF
(1521 KB) (
210
)
148
《孙子兵法》成书时间新证
关万维
《孙子兵法》是在吸收《左传》《孙膑兵法》等著作的兵学思想以及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对古典兵学的一次系统化、理论化升华,堪称中国兵学在春秋战国各种战争经验和军事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部集大成之作。春秋时期,“不鼓不成列”等古老的战争法则依然有影响,战争技术相对简单,还支撑不起《孙子兵法》这样一套复杂的战术体系。一部《孙子兵法》,既是兵学之祖(最早),也是集大成者(最全),而且不可逾越(最高),固然是一种美好愿望,但学科发展的规律一般都是由简入繁,不太可能在兵学草创年代出现这样一部理论巨著。《孙子兵法》不仅涵括了战争经验,还完成了经验之外的理论推演,有些理论甚至超越了实战的可能性,使得冷兵器时代的兵学在《孙子兵法》之后失去了成长空间。
2022 Vol. 61 (5): 148-158 [
摘要
] (
393
)
HTML
(1 KB)
PDF
(1663 KB) (
154
)
159
课堂教学何以培育学生的社会情感
郭元祥 王 金
发展学生社会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社会情感学习是发展学生社会素养的基本方式,而课堂教学对引导学生开展社会情感学习,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建立社会责任,发展社会素养都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社会性以及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情感发展之间的价值关联,并使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社会素养发展的过程,无疑是核心素养导向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社会情感学习是学生以社会认知为基础,产生意向性价值观以及生成社会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中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理智感、社会道德感、社会美感和社会责任感四个方面。丰富社会感受和社会体验,建立社会理解与社会观念,形成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是社会情感学习的主要方式。要培育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学生的社会素养,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学生与社会的意义联结,丰富学生的社会体验,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理解力,增强课堂教学的社会关切,在学科实践学习中丰富与升华社会情感,实现社会情感学习对个体精神成长的意义增值。
2022 Vol. 61 (5): 159-166 [
摘要
] (
228
)
HTML
(1 KB)
PDF
(924 KB) (
265
)
167
成长型思维能有效提升青少年学业素养吗?
陈纯槿
培养成长型思维能否显著提升青少年学业素养尤其是助力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缩小学业差距,是攸关青少年教育质量与公平的重要议题。基于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中国四省市学生测试数据,从内隐理论角度循证探查成长型思维对学生阅读、数学及科学素养的影响,组间比较表明,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比优势家庭的学生发展出成长型思维的比例显著更高。基于准实验研究框架下的逆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克服了自选择偏差后,研究发现,无论是对阅读、数学素养还是对科学素养,成长型思维均未能带来预期的正向效应,甚至显著降低了总体的学业素养。分样本异质性检验表明,成长型思维仅对最低分位点的学业素养呈微弱正向效应,但对于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总体上显现出负向影响。导致成长型思维呈负向效应的主要根源在于机械化地使用低效的元认知策略以及因深陷学业竞争而造成的“天花板效应”,极大地削弱乃至扭转了成长型思维应有的正向推动作用。成长型思维干预之前需要审慎估量干预的真实效度,尤其是警惕陷入逆向成长的思维陷阱之中。
2022 Vol. 61 (5): 167-177 [
摘要
] (
231
)
HTML
(1 KB)
PDF
(1347 KB) (
480
)
178
描述心理学的心理文化论思想及其效应——兼论心理学与文化的历史关联
王申连
心理与文化在生活实践和生活关系中的共生、互动和互构,从本体论上决定了心理科学应然的“文化品性”。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人文科学心理学家的文化自觉普遍远高于自然科学心理学家,是心理学与文化历史关联的主要推动者。作为人文科学心理学的第一种形态,描述心理学特别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提出了丰富而澄明的心理文化论思想。描述心理学的心理文化论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冯特民族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存在心理学、维果茨基学派心理学及当代文化心理学的心理文化论思想。心理学工作者应具有文化自觉,并由具体研究层面的文化自觉上升到学科建设层面的文化自觉。
2022 Vol. 61 (5): 178-188 [
摘要
] (
276
)
HTML
(1 KB)
PDF
(1465 KB) (
194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