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2年 61卷 6期
刊出日期:2022-11-27

 
1 “五个必由之路”的历史蕴涵和现实启示
李 捷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交汇处概括总结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从中国共产党历史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两个维度,可对以上“五个必由之路”的历史蕴涵和现实启示进行考察与阐发。
2022 Vol. 61 (6): 1-9 [摘要] ( 224 ) HTML (1 KB)  PDF (8040 KB)  ( 91 )
10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原创性理论的内在品格
刘从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理论成果,呈现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和品格,总体体现出“五个统一”:其创立过程、内容体系及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实践性、批判性和斗争性,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它既承继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根据新的时代背景进行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它深刻把握时代课题,将过去、现在、未来当作一个变化发展的整体,对未来作出合理预测,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效贯通;它既向内看、深入我国国计民生,又向外看、积极探索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深度融合;它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科学设定最终目标及当前历史方位要实现的目标,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2022 Vol. 61 (6): 10-17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7454 KB)  ( 39 )
18 农民的选举观念及其类型学特征——基于江西40村七波跟踪数据的分析(1999-2018)
肖唐镖 余泓波
以持续20年的七波跟踪调查数据,按选举认知、投票取向、功能评价、规则意识与价值支持的五维框架,系统分析农民的选举观念,发现农民具有较强的选举权利认知与家庭本位的选举程序认知,注重德性的“好人”投票取向,对选举功能的评价整体上较为积极,选举规则意识有了显著提升,价值支持则表现出随职级升高而递减的结构特征,但整体支持度在逐步提升。在村民的选举文化类型学方面,疏离型选举文化的受访者比例大幅下降,其曾经的主导地位已让位于被动型选举文化受访者,最具公民特质的参与型选举文化受访者在缓慢增长,占比已至两成左右。这些研究发现,有助于清晰认知基层选举与治理的现实境况与挑战,深化与拓展对于选举、政治文化与基层治理的系统研究,形成基于中国国情的选举文化理论。
2022 Vol. 61 (6): 18-28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8839 KB)  ( 45 )
29 村民理事代表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乡村实践及其实现机制——基于赣南H村GL片区村民理事会的考察
胡平江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村民理事代表制是基层政府组织农民参与的一种普遍方式。通过对赣南H村的案例考察发现,村民理事代表制在“授权委托-利益实现-有效监督”的全环节过程中,以民意为准则,以村庄整体发展和有效治理为目标,体现了其民主贯通性。权力-责任的衔接,对整体利益的践行以及多层主体的约束,体现了村民理事代表制的真实代表性。因此,村民理事代表制,其实质是基于村民整体利益进行表达、协商、决策和执行的过程,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践行。村民理事代表制的实现,得益于非正式制度的有效运用,得益于党组织领导下的有效放权,得益于持续且有效力的协商。
2022 Vol. 61 (6): 29-37 [摘要] ( 153 ) HTML (1 KB)  PDF (7812 KB)  ( 48 )
38 工业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彭南生
工业文化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广义的工业文化,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品的集合;狭义的工业文化,仅指人们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并累积起来的意识、观念、制度乃至于习惯的总和。适当的分层和分类,有助于工业文化研究的深入。从文化的存在形态与功能角度,可以将工业文化区分为器物、科技、制度、精神等四个层面。从文化的存在领域与范围角度,可以将工业文化划分为行业性的工业文化、地域性的工业文化、工业企业文化。工业文化的分层与分类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固化的边界,而是相互渗透、交融互促的。在研究工作中,我们既要从分层分类的精细化探究入手,同时又必须从文化整体观着眼。工业文化随着工业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发展,并反过来对工业活动产生重要作用。人类工业文化发展史表明,工业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系统性、渐进性、时代性和地域性,从传统工业文化到现代工业文化的发展是一次巨大的历史飞跃。
2022 Vol. 61 (6): 38-48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10000 KB)  ( 40 )
49 工业文化的学理基础:对经济学史的分析
严 鹏
工业文化因近年来中国工业主管部门推行的政策而引发广泛关注,但相关研究的学术性与理论性不足,这一新兴概念亟待构筑学理基础。二战后发达国家学界对经济脱实向虚危机的讨论引发了对工业文化议题的理论关注,由此回溯经济学史,能够从19世纪的德国历史学派找到工业文化研究的思想、概念、命题源头,而德国历史学派跨学科的方法论主张也与工业文化的跨学科属性相匹配。现代演化经济学继承并发展了德国历史学派的思想与方法,其揭示的创新的部门偏好特点论证了工业文化的合理性,其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则可作为工业文化政策的理论依托。因此,演化经济学可以作为工业文化的学理基础,促进工业文化研究的学术化与理论化。
2022 Vol. 61 (6): 49-60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11582 KB)  ( 47 )
61 “十四五”规划新政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负担
杨再贵 许 鼎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指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要调整个人缴费档次和缴费补贴标准,逐步提高最低缴费年限,规范个人账户计息办法。通过构建精算模型,测算2021—2035年城乡居保各年的财政负担,考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关于城乡居保新政策对财政负担的影响,发现逐项累加调高上述政策参数值会加重财政负担,但影响都弱。敏感度测试发现,待遇领取年龄等四个因素对财政负担的影响稳定;提高待遇领取年龄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都会减轻财政负担,提高缴费持续率和基础养老金增长率都会加重财政负担。待遇领取年龄和缴费持续率的影响很强,基础养老金增长率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的影响较弱。据此提出完善该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2022 Vol. 61 (6): 61-71 [摘要] ( 221 ) HTML (1 KB)  PDF (7799 KB)  ( 50 )
72 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何以影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基于地方预算软约束分析视角
张启春 苗子豪
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会对地方财政行为产生何种影响?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预算软约束、激励机制与财政竞争等基本因素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影响地方财政行为的具体机制并运用多种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会引发地方预算软约束行为,以及产生地方财政层面上预算软约束的竞争效应,目的是获得更多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第二,受强经济激励影响,地方政府倾向于将争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量额支出在生产建设类支出领域,且相较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实际获得更多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量额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容易产生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量额的支出偏向性配置问题。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现阶段高规模的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是地方预算软约束行为“倒逼”产生的后果,且缺少规范的转移支付实施激励,扩大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并不能显著提升地方公共福利类支出水平。
2022 Vol. 61 (6): 72-86 [摘要] ( 282 ) HTML (1 KB)  PDF (10698 KB)  ( 36 )
87 公共部门就业扩张、工资刚性传递及其对私营部门的影响
丁守海 张 鹤
近年来公共部门就业不断扩张, 人力资源向公共部门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 理论分析表明, 公共部门就业占比越高, 当社会产出下降时私营部门的工资总额越易被挤占, 均衡工资更易触及制度约束进而产生更大的刚性。 私营部门的工资刚性会弱化价格的调节作用, 加剧经济波动。 为协调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就业关系,当前应着力提高私营部门的就业质量,为此,需巩固民营经济的发展基础,坚持反垄断、反对资本无序扩张,改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同时,要加快公共部门就业机制改革,特别是用工机制改革,既要引入竞争机制,更要遏制不合理的工资增长。
2022 Vol. 61 (6): 87-100 [摘要] ( 210 ) HTML (1 KB)  PDF (8969 KB)  ( 45 )
101 道家“清静”正性及其在身国并治中的作用
沈文华
清静无为是道家的宗旨。本文以《道德经》“清静为天下正”、《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为立点,阐述道家“清静”正性及其在修身治国中的作用。清静为道之体性,也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来性质与状态,依此万物可自正。清静也是万物固有的内在趋向,自身有着巨大的拨乱反正能力,可使天下失正事物回归其本来正道。道家以为身、国、天下同源同构。在身国兼养并治中,清静有着大机大用,其具足内生力量,可使一切事物葆有本性而因循自然,各因所处、各得其宜,以自发的内组织协调达成和谐的自治自理,从“有所治有所不治”直至“无治无不治”的“至治”。
2022 Vol. 61 (6): 101-108 [摘要] ( 421 ) HTML (1 KB)  PDF (6695 KB)  ( 67 )
109 初唐重玄学大师李荣《道德经注》成书时地新论
盖建民 张克政
李荣是初唐与成玄英齐名的重玄学大师,主要著作为《道德经注》。大多数学者对该注成书时间及地点考证不详,论证较详细的少数学者的结论又值得商榷。根据李荣曾为东明观道士这一史实和学界尚未充分注意的该注“序”相关内容进一步考辨可知,该注应成书于显庆五年八月李荣被“令还梓州”后至龙朔三年上半年其二次入京之前。史料记载,历史上,蜀地曾建有多处元天观、玄天观。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后,为避宋圣祖赵玄朗讳,常以“元”代“玄”。根据避讳之制辨析,李荣撰成该注的道观的本名应为元天观。因史料阙如,该观具体位置及建设年代不克详考。
2022 Vol. 61 (6): 109-117 [摘要] ( 189 ) HTML (1 KB)  PDF (7204 KB)  ( 36 )
118 马克思对弗兰西斯·培根哲学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
杨丽珍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弗兰西斯·培根首创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为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武器。在哲学史上马克思首次对培根哲学进行科学评价和系统扬弃,将培根的近代实验唯物主义哲学进一步推进到新的阶段——现代实践唯物主义阶段。当前,人类历史正步入数字化时代和科技大创新的时代,由培根提出,经马克思扬弃的新兴自然科学成果、唯物主义哲学成果应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紧密结合的先进理念仍然没有过时,并将发挥更为积极的引领作用。
2022 Vol. 61 (6): 118-126 [摘要] ( 327 ) HTML (1 KB)  PDF (7853 KB)  ( 104 )
127 诗歌的下沉与诗人的去界域化——重新理解郭沫若的当代诗歌
徐 刚
新时期以来,郭若沫整体评价中的“认识装置”的问题,构成了郭沫若当代诗歌负面评价的主要原因。要以更加客观科学的方式重新理解郭沫若的当代诗歌,首先意味着摒弃研究的流行框架,引入对于郭沫若当代诗歌“了解之同情”的“当代文学视野”。在此,郭沫若当代诗歌所体现的诗歌的下沉与诗人的去界域化趋向值得重视,这是“新的人民文艺”时代文学实践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尽管这一方法和原则随着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时代的重新到来而宣告消逝,但重返历史情境,于当代文学视野之中重新理解郭沫若的诗歌作品,对于理解历史和现实,深化郭沫若研究都大有裨益。
2022 Vol. 61 (6): 127-134 [摘要] ( 287 ) HTML (1 KB)  PDF (7349 KB)  ( 30 )
135 剑桥实用批评对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理论影响
肖 柳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剑桥实用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和燕卜荪先后来到中国任教,他们的诗学理论给中国诗人新的启示。瑞恰慈和燕卜荪在方法论上标举语义分析法,将其用于诗歌批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朦胧”诗学,从意义学的角度对诗歌本体进行了探讨,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语言的多义性。语言的多义性与诗人的复杂心理密切相关,他们也由此探究诗歌与经验的关系,即诗人应该如何利用“综感”实现复杂、冲突的经验之间的平衡,并以此启发读者,这是他们对现代诗的价值追求。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诗人群结合中国诗坛现状,吸收并发展了剑桥实用批评的部分观点,为40年代诗坛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2022 Vol. 61 (6): 135-143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8756 KB)  ( 32 )
144 公平视野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研究
雷万鹏 张子涵
伴随城镇化发展与大规模人口流动,有效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重要战略议题。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牵引农民工安居乐业、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转化的重要推动力。近20年来,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主要问题逐渐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但从教育公平视野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旨在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发展的政策还需与时俱进。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理清中央与地方政府权责关系,进一步彰显随迁子女教育权利,深入探究农民工家庭教育决策机制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中亟须关注的议题。
2022 Vol. 61 (6): 144-153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9125 KB)  ( 54 )
15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动因、逻辑与路径转向
王建梁 杨 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是中国比较教育工作者现在及未来所要承载的重要任务和使命。比较教育学科自身的文化属性、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以及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危机心理的产生,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动因。要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一方面要在学科生成逻辑上理清其内在的哲学逻辑、文化逻辑、实践逻辑以及价值逻辑,另一方面则要在纵向时间序列上明晰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路径转向,以便更好地推动中国比较教育学的高质量发展。
2022 Vol. 61 (6): 154-161 [摘要] ( 241 ) HTML (1 KB)  PDF (7616 KB)  ( 43 )
162 “营改增”、生源流动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陈建伟 苏丽锋
2012年开始的“营改增”政策改革试点,为评估集权化的财税体制调整对基础教育的生源流动及其资源配置均衡的影响提供了可行路径。基于双重差分研究设计的回归结果发现,控制城市人口比率等条件下“营改增”政策平均提升了市区学生份额1.171个百分点,政策同时提升了市区相对校均学生规模,而市区相对生师比没有受到政策的显著影响。这可能意味着政策改革显著冲击了既有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发展路径,引起生源不成比例地向城市市区流动。地方财政平衡能力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前期中小学撤并程度差异,协助解释了政策效应的异质性。机制分析发现,“营改增”不太可能通过政府教育供给能力机制影响教育资源配置和生源流动,更可能是通过教育需求转移机制加速县域人口向城市流动和带动基础教育需求向城市集中。未来要顺应就业人口流动趋势,提升中小城市吸纳教育人口流入的能力,同时加强地市范围内市区与非市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
2022 Vol. 61 (6): 162-174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10673 KB)  ( 44 )
175 新中国成立初期学生资助制度的历史回顾与评价
王海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十七年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学生资助制度,形成了学生供给制、人民助学金制、学杂费减免制以及留学生公费制等多种类型。在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学生资助制度呈现出如下时代特征:资助对象的普及性——面向工农劳苦大众;资助范围的广泛性——涵盖各级各类学校;资助学段的全程性——贯穿正规教育全程。其时,学生资助制度的施行,不仅降低了工农劳动大众的文盲率,而且推动了全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然则,囿于时代的局限性,部分“剥削阶级”子女接受资助的权利受到限制。
2022 Vol. 61 (6): 175-182 [摘要] ( 395 ) HTML (1 KB)  PDF (6475 KB)  ( 66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