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公众号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4年 58卷 1期
刊出日期:2024-02-27

 
1 乡村旅游研究30年:国内外文献回顾与展望
李志飞,夏家豪
乡村振兴是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一环,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选取CNKI中国知网1 118篇中文文献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1 803篇英文文献作为数据样本,对近30年来国内外乡村旅游高质量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和对比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的进程和热点,并对乡村旅游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结果表明:1) 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呈现三个阶段的特点;2) 国内研究热点聚焦于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产业融合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国外研究热点关注于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可持续乡村旅游以及大数据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等方面;3) 未来乡村旅游研究可从利益分配问题、多学科的拓展研究、经验本土化、数字化、乡村振兴政策结合、人与自然的协调等六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2024 Vol. 58 (1): 1-12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4924 KB)  ( 475 )
13 中国式都市区化中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略论
马 波,高丽鑫,寇 敏,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反思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该文建构了中国式都市区化概念,并视之为中国式现代化最为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空间实践形式.在探索中国式都市区化进程中乡村变迁机理与走向的基础上,该文分析了中国式都市区化中乡村旅游发展的特殊性,包括深度休闲化、资本驱动的“双轮”化和包容乡村性的旅游城镇化,进而提出“旅游乡村”的概念,确立了乡村遗产依赖型、景区毗邻依托型、市场化投资型、小城镇规划型等四种旅游乡村建设的主要形式,并对其发展关键点、政策扶持要点和动态监测评估重点分别予以论述,以求助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2024 Vol. 58 (1): 13-24 [摘要] ( 70 ) HTML (1 KB)  PDF (1924 KB)  ( 110 )
25 旅游发展背景下藏族社区居民生计适应的集体行动实践——以夏乌村为例
孙九霞,王文慧,王钰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集体行动的积极效能需要结合乡村发展的现实进行充分探讨.通过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更需基于有效的集体行动,形成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该文选择西藏夏乌村作为案例地,通过长期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对虫草“挖三休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轮流打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社区旅游参与实践路径的研究发现,夏乌村集体行动实践具有强烈的自发性,组织上的村民小组网格化管理模式和均质化、公平的发展理念,使得村民个体平等决策和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成为可能.该文结合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生计条件和社区文化,依托夏乌村集体行动的实践方式和集体行动的制度形成过程,呈现当前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解决集体主义困境的可能路径,重点讨论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在集体行动实践中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个体行动和集体行动在过程中产生策略性互动,并为旅游发展奠定充分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
2024 Vol. 58 (1): 25-35 [摘要] ( 80 ) HTML (1 KB)  PDF (8054 KB)  ( 77 )
36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功能、短板与优化路径
宋 瑞,刘倩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可行路径,乡村旅游在促进农业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系统分析乡村旅游的潜在功能、发展短板和优化路径.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应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进乡村民生福祉和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中仍然存在同质化问题严重、农民主体地位不突出、文化保护利用不充分、利益共享机制有待优化、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挑战等短板问题.因此,未来亟需从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弘扬特色乡土文化、保障村民合法权益、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加以优化.
2024 Vol. 58 (1): 36-45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1332 KB)  ( 276 )
46 旅游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明庆忠,韩 璐
旅游价值共创能有效推动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发展.文章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对旅游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分析,以云南多案例剖析旅游多主体间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1) “主体间整体性”是旅游价值共创与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关系的“系统性基础”;2) 共享“资源”基础、共通“互动”本质、共推“价值”协同、共契“因果”链条是旅游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3) 旅游者资源主导、外来旅游经营者资源带动、村寨旅游精英协同村民推动、跨村村民间协同、政府与村寨协同、村寨集体经济跨产业价值协同是旅游主体间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主要实践路径;4) 旅游主体间依据各自价值主张进行资源匹配,从操作性资源到对象性资源的整合中实现服务交换,资源流动、整合中推动现代化要素的在地村寨融入和适应性演化是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直接动力.研究为推动民族村寨旅游与乡村现代化可持续融合、发展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理解旅游推动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价值和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2024 Vol. 58 (1): 46-58 [摘要] ( 71 ) HTML (1 KB)  PDF (1632 KB)  ( 119 )
59 长江经济带居民共同富裕与旅游发展水平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兆峰,刘路锋
实现居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如何促进居民共同富裕与旅游发展水平协调共进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该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居民共同富裕与旅游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考察分析2011—2020年居民共同富裕与旅游发展水平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 1) 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水平研究期内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而出现跌落,居民共同富裕水平则呈整体逐年上升趋势;两者均呈现出显著空间异质性,但中上游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相近.2) 居民共同富裕与旅游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重庆和贵州两地上升较快,2020年各省市受到疫情影响有所下降;下游地区高于其他地区.3) GTWR模型表明,人口密度、环境治理投入、旅游收入占比、人均GDP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不同时期各因素对地区影响强度和波动方向不同,其中人均GDP影响为正向且影响作用较强.
2024 Vol. 58 (1): 59-71 [摘要] ( 97 ) HTML (1 KB)  PDF (2899 KB)  ( 286 )
72 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的空间生产与地方认同研究
李江敏,张佳泋,郝婧男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发展乡村非遗旅游是实现传统文化活态性保护、乡村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与地方认同理论,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构建了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中主体地方认同“六维循环”生成机制,同时明确了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中主体地方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和生成表现,为乡村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提供了参考.研究发现地方认同是基于空间内部形成的人地关系的特殊表达,贯穿了整个乡村非遗旅游空间生产全过程.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涵盖了物理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是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主体地方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而认知内容、情感倾向、行为意向是乡村非遗主体地方认同的生成表现.
2024 Vol. 58 (1): 72-82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1578 KB)  ( 154 )
83 乡村民宿价格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朝辉,李思梦,乔浩浩,高 杨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路径,民宿产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选取黄山市黟县为案例地,采用ArcGIS、SPSS等分析软件,并基于克里金插值法和特征价格模型,研究民宿产业定价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民宿房价整体呈现以碧山为代表的资本主导型民宿高值区,以塔川、南屏、关麓、卢村和屏山景区为核心的传统村落型民宿次高值集聚区.2) 不同等级民宿区位选择偏好不同,中低档民宿主要依托旅游景点呈现多组团集聚分布,而高档民宿较为分散,未形成明显的集聚.3) 民宿房价的空间分布与旅游吸引物、区位特征、场所空间、户外景观、原生态环境等因素高度相关.4) 房源特征对民宿定价的影响最大,经营投入、品牌声誉和景观特征等因素影响次之.
2024 Vol. 58 (1): 83-93 [摘要] ( 87 ) HTML (1 KB)  PDF (2067 KB)  ( 310 )
94 城乡等值化视角下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与作用机制
刘民坤,邓小桂,任莉莉,梁连健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而乡村治理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通过旅游驱动乡村治理已在实践层面和理论研究中受到持续关注,但是对其理论逻辑和作用机制的探究还有待深化.该文基于城乡等值化视角,分析旅游驱动城乡要素流动改善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 乡村旅游能够打破乡村治理的边界,桥接城乡要素的流动,通过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循环流动来推动乡村治理;2) 在城乡等值化背景下,乡村旅游通过调整土地、人才、资本、文化、生态、技术等城乡要素的流动状态,在乡村治理层面形成响应,进而助推达成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等多元治理目标;3) 应根据乡村旅游发展实际,将其置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整体框架下,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积极贡献才能最大地发挥出来.
2024 Vol. 58 (1): 94-102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1382 KB)  ( 62 )
103 返乡农民工乡村旅游创业动机对创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基于链式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
王耀斌,李 颖,赵瑞涛,姚 蓉,李汶霖,吴若雪
返乡农民工旅游创业为乡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使得乡村活力不断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贡献和价值.该研究通过对321位返乡旅游创业农民工进行的调查问卷,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Bootstrap中介检验方法,对返乡农民工乡村旅游创业动机如何影响创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返乡农民工乡村旅游创业幸福感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创业动机能够显著提升创业幸福感;创业环境和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业动机提升创业幸福感的中介变量,二者存在链式中介效应;返乡农民工的乡村旅游生存性创业动机对创业幸福感是完全中介效应,社会性创业动机对创业幸福感是部分中介效应,社会性创业动机比生存性创业动机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幸福感更高.
2024 Vol. 58 (1): 103-115 [摘要] ( 90 ) HTML (1 KB)  PDF (1399 KB)  ( 382 )
116 滇桂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人才”耦合协调评价及融合发展模式
陈伍香,宾春妹,唐承财,刘星雨
随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地区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遇到瓶颈.该文从耦合协调理论的视角出发,构建乡村旅游发展与人才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评价模型,通过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别衡量滇桂黔民族地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和协调发展现状,并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相对优先度判断两系统的发展偏离情况,以云南景洪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贵州雷山县三个县域乡村旅游目的地为案例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人才发展具有较高的耦合度;2) 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发展和人才发展的水平及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相差较大;3) 单个地区来看,云南景洪市在各方面表现较好,而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贵州雷山县的乡村旅游发展和人才发展较差,且两者之间尚未达到均衡发展状态.基于耦合实证结果以及三个案例地的实际概况,进一步探讨并提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人才”融合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2024 Vol. 58 (1): 116-125 [摘要] ( 146 ) HTML (1 KB)  PDF (1287 KB)  ( 386 )
126 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和价值观的社会认知路径
张良泉,李燕琴
乡村旅游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而旅游业脆弱性背景下社区居民的外部风险应对与生活质量评估是亟待探讨的研究课题.以往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研究多聚焦于评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净效应,缺乏居民“本位”视角的认知过程研究,难以解释居民生活质量前因的复杂性.居民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观对生活质量的交互作用成为乡村旅游具体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核心命题.基于此,该研究以北京市远郊北沟村为例,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复杂性理论,运用fsQCA和ANFIS分析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观对生活质量的复杂因果效应,并识别预测居民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1) 居民生活质量形成的认知路径具有复杂性、异质性特点;2) 自我效能感是预测居民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条件,但非必要条件;3) 水平个人主义价值观是预测居民高生活质量非关键因素,且在构成低生活质量组态中具有核心作用.该研究有助于明晰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社会认知路径,可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强化社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和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024 Vol. 58 (1): 126-138 [摘要] ( 107 ) HTML (1 KB)  PDF (2188 KB)  ( 88 )
139 恩施州乡村旅游地农户返贫风险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乔花芳,许建波,刘 荣,郭子钰,谢双玉,
有效预防返贫风险是后脱贫时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关键.该研究将风险的概率纳入返贫风险评估体系,从发生概率和破坏程度两方面综合评估其返贫风险,系统反映返贫风险的可能性和破坏性,进而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农户各维度的返贫风险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体风险、家庭风险、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农户受家庭风险和个体风险影响较大,存在明显的内生性、个体化特征.2) 依据风险的发生概率和破坏程度,返贫风险可分为“高概率-高破坏”型、“高概率-低破坏”型和“低概率-低破坏”型3种类型,其中,“高概率-高破坏”型风险包括非农就业能力和教育负担,返贫风险指数最高,对农户返贫的威胁最大.3) 抚养人数和户主的文化程度等家庭特征是影响返贫风险的主要因素,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不同导致农户的返贫风险存在显著差异.在返贫防治实践中,应因户施策,重点防治内生性返贫,同时要根据返贫风险发生概率及破坏程度的差异,制定合理的返贫风险预警机制及防治措施.
2024 Vol. 58 (1): 139-149 [摘要] ( 73 ) HTML (1 KB)  PDF (5518 KB)  ( 84 )
150 主客共享视域下城郊乡村旅游地的社会空间演化研究——以武汉柏泉古镇为例
周盛雨,冯 娟,
城市郊区是城市和乡村过渡的重要地带,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热点区域. 城郊乡村旅游地受到旅游化和城市化双重作用,社会空间演化相对复杂. 该研究以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空间生产理论等为基础,运用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以及扎根理论分析法等对典型城郊乡村旅游地柏泉古镇的社会空间演变过程及机制展开了实证分析与研究. 研究发现:1) 柏泉古镇尚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参与阶段,社会总体满意度较高,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矛盾较弱,呈现出良性互动的主客交往关系. 2) 从空间生产的视角来看,柏泉古镇社会空间演化过程可以分为物质环境日趋完善、政策资本逐步累积、主客共享协调发展三个层面. 3) “东道主-游客”权利交互作用成为柏泉古镇社会空间演化的主导力量,具体表现为主客生产推动空间实践变迁、主客需求影响空间表征方向、主客共享体验表征空间和谐三个方面. 主客共享驱动,也是其他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实践和相关研究借鉴的思路依据.
2024 Vol. 58 (1): 150-158 [摘要] ( 153 ) HTML (1 KB)  PDF (1416 KB)  ( 296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我刊参加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 第三届全国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再次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22 关于我刊近期发现假冒网站的声明
22 我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湖北优秀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
22 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办公情况说明及COVID-19专题征稿启事
22 本刊荣获2019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称号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
  下载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版权授权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学术诚信声明
地图管理规定
作者个人信息修改操作说明
  友情链接
22 华中师范大学
22 OSID
22 知网首发
22 中国编辑学会
22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22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22 中国期刊协会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武汉市珞瑜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田家炳楼7楼华师学报编辑部 邮编:430079 电话(传真):027-67868127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