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8年 47卷 3期
刊出日期:2008-03-25

论文
 
       论文
0 民生问题的实质是政治问题
徐勇,项继权
近年来,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等民生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各级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29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农村法律服务:何去何从?——对2000年以来中国乡镇法律服务所改革的反思乡镇法律服务所;乡镇法律服务工作者;农村法律服务
唐鸣,陈荣卓
广大农村地区乡镇法律服务所的前景如何定位,今后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的工作怎么发展,目前依然没有十分明确的政策导向。或许,换一个角度来看,乡镇法律服务所的改革自身,就在某种程度上存有欠妥或值得反思的地方。分离乡镇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的统一要求,固然满足了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对政令畅通、司法统一的基本要求,但同时,却牺牲了当下多元社会对纠纷机制、司法层次、法律服务多样性的多元需求。极少从乡镇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视角来设计改革方案,甚或根本没有想过将他们当作改革的主体或者改革主体来看待,没有调动他们必要的积极性,这也许是改革不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制度的生命力来源于社会的实际需要,虽然乡镇法律服务所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对政策的极度依赖性,但乡镇法律服务所20多年来的生存和发展,其实已经展现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这本身就是对近年来接二连三出台的抑制政策的最好驳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逐步健全,乡镇法律服务所可能终将在某一天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当前,更为关键的事情,或许是,如何从当下农村社会的现状出发去推行乡镇法律服务所改革,为当地的法律消费者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以期给乡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和利益。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16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乡村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朱英
近代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沉沦与上升、发展与不发展这种看似矛盾,实乃真实情景的客观现象。一方面,帝国主义的入侵日益加深,中国不断沦入半殖民地深渊;另一方面,各界仁人志士甚至包括统治者,也一直围绕着救亡图存的目标,向西方学习而致力于中国的独立与富强。因此,近代中国自晚清即开始呈现出“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变迁的重要历史时期。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做一个坚定的有作为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工作者
胡亚敏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构建有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体系的主导,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品格。如何建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是当前文学理论界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和践行的问题。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面对当代社会出现的种种挑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既需要积极应对,又必须在发展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色。本专栏推出的这组文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示了当代中外学人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思考,也表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在当代的推进和丰富。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20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现时乌托邦”和“多种多样的乌托邦”
近年来,乌托邦研究日益活跃,这一现象与当前社会发展相关:资本主义前景如何?现代性的出路何在?“现时乌托邦”旨在根据当前的社会语境阐述乌托邦的意义和作用,“多种多样的乌托邦”则是从莫尔和布洛赫的乌托邦理论出发,探讨乌托邦的时空转换,乌托邦冲动与现实生活及文类的关系等,指出乌托邦的潜在力量及其在政治上的意义。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主持人语:民生问题的实质是政治问题
徐勇,项继权
近年来,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等民生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各级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农村法律服务:何去何从?——对2000年以来中国乡镇法律服务所改革的反思
唐鸣,陈荣卓
广大农村地区乡镇法律服务所的前景如何定位,今后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的工作怎么发展,目前依然没有十分明确的政策导向.或许,换一个角度来看,乡镇法律服务所的改革自身,就在某种程度上存有欠妥或值得反思的地方.分离乡镇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的统一要求,固然满足了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对政令畅通、司法统一的基本要求,但同时,却牺牲了当下多元社会对纠纷机制、司法层次、法律服务多样性的多元需求.极少从乡镇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视角来设计改革方案,甚或根本没有想过将他们当作改革的主体或者改革主体来看待,没有调动他们必要的积极性,这也许是改革不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制度的生命力来源于社会的实际需要,虽然乡镇法律服务所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对政策的极度依赖性,但乡镇法律服务所20多年来的生存和发展,其实已经展现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这本身就是对近年来接二连三出台的抑制政策的最好驳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逐步健全,乡镇法律服务所可能终将在某一天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当前,更为关键的事情,或许是,如何从当下农村社会的现状出发去推行乡镇法律服务所改革,为当地的法律消费者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以期给乡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和利益.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非均等化的农村文化服务及其改进对策
吴理财
农村文化服务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上我国农村文化服务财政支出状况的考察以及对当前农村文化服务现状的调查,笔者发现我国农村文化服务主要存在服务水平的低度化、发展水平的非均衡化、文化服务和农民需求脱节、文化服务体制落后等四个方面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促进农村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及建议。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对比与城乡比较——以社会保障为例
李雪萍,刘志昌
本文以社会保障为例,选取社会保障中的财政支出、社会保险、低保、救济服务等作为主要指标,考察了东、中、西部三个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状与问题,以期能为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参考。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22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农村义务教育均等化:现状与改革
袁方成
农村义务教育是面向广大农村地区最大的公共服务。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无论是在全国整体上、地区间及各省间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及其变迁是其形成的内在动因。当前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根本上推动我国非均等的农村义务教育走向矫正和平衡发展的道路。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25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公正思想的历史演进
钟民援,亓光
公正思想作为合理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规范,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从最早的正义思想和神话之中的公正萌芽,到古希腊罗马和中国先秦时期的德性、伦理、政治的公正解说、基督教绝对和相对公正命题、资产阶级基于法治认同的公正追求、空想社会主义的公正假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公正批判、近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公正两难选择、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公正观争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公平正义的探索,可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公正思想史就是人类思想史发展的缩影。客观地说,公正思想的发展史并非一以贯之,而是一个起伏低迭宕的过程。科学地把握公正思想的发展进程,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公正内涵的前提,也是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公正研究的基础。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生态主义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建设
邓磊
生态主义从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出发,切中物质主义工业社会时弊,提出构建一个区别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和谐社会。生态主义有其合理的一面,尤其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值得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参考和借鉴。生态主义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主义关注人际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应该解决人际公平问题;生态主义倡导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生态主义关注生态危机的归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要防止生态危机,必须研究生态危机的归因及其对策。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19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和谐证券市场:基于多学科视角的分析
邓红平
构建和谐的证券市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弄清和谐证券市场应具有的基本属性。我国的证券市场正处于转轨与发展时期,是一个有待于逐步市场化、国际化和规范化的市场,是一个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中介机构和政府各方的良性互动有待于建立的市场。本文以经济学、政治学、法理学和伦理学为视角进行分析,认为和谐的证券市场应是一个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法律及规则为准绳、以交换正义为标准的市场。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19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养老金财产和家庭财产积累
王亚柯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对中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对家庭财产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分析认为,现收现付的养老金财产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居民财产积累,这一替代率在70%-80%之间。个人账户养老金财产对家庭财产并不存在替代效应,反而会促进家庭财产积累。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主持人语:乡村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朱英
近代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沉沦与上升、发展与不发展这种看似矛盾,实乃真实情景的客观现象.一方面,帝国主义的入侵日益加深,中国不断沦入半殖民地深渊;另一方面,各界仁人志士甚至包括统治者,也一直围绕着救亡图存的目标,向西方学习而致力于中国的独立与富强.因此,近代中国自晚清即开始呈现出"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变迁的重要历史时期.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11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文化生活形态
彭南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呈现出多维存在、多元化表达的特点,在存在形式上,日常性、节令性与应事性三种形式互补,在表现形式上,宗教文化、地方性戏剧、乡土性娱乐、迷信文化等多元共存,出现了宗教文化日常化、戏剧文化节令化、迷信文化应事化趋势。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49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1930年代关于中国农村合作道路问题的讨论——以《大公报》为中心的考察
岳谦厚,许永峰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农村复兴运动的高涨,农村合作运动进入“极盛时期”或“农业合作社数量猛进和性质有所变更时期”,由此在社会界特别是知识界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农村合作道路”问题的讨论。而当时重要的舆论媒体天津《大公报》或发表社论及报道或刊发有关人士对这一问题的评论文章,积极参与了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其讨论的目的在于为中国农村合作事业寻找一条可行之路,并以此复兴农村、振兴民族。这既是一场理论学术争鸣,亦是一种基于农村合作实践的积极回应。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23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乡村民众视野中的私塾与学堂——20世纪前期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阙失
渠桂萍,王先明
20世纪前期,新式学堂在国家“求才”与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被注入乡村社会,却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受到乡民的回避、抵制与抗拒;私塾在草根社会则以其极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受到乡民的青睐。乡民对待私塾与新式学堂的不同态度,是他们对教育现代化努力阙失的回应,是他们受教育权遭遇剥离的“理性”抗争。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形塑与变形:《点石斋画报》中的日本图像
罗福惠,彭雷霆
《点石斋画报》是晚清时期流传甚广的一份图像媒体,集中刊载了不少日本图像。这些图像主要描绘了中日战事、日本社会与日本奇闻三大内容,向受众展现了日人风流、文明西化与战时“倭寇”的多面形象。这些图像既有对日本实况的真实图绘,也夹杂有国人的异域想象;但都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日本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国人的日本印象。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传教士与近代活字印刷的引入
胡国祥
传教士最初对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抱持一种肯定和欣赏的态度,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马礼逊来华的最初阶段。后来由于形势的改变,传教士开始了中文活字的研制。经过三个阶段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传教士基本上解决了中文活字制造的问题,同时也发明了实用的中文排版检字方法,为中文印刷使用西方近代活字印刷解决了最基本、最关键的技术问题,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中文活字印刷技术。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24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吉田松阴对山鹿素行武士道论的重新解释——以学问方法和职分论为中心
唐利国
吉田松阴是日本近代化启动时期倒幕派先驱,他自幼继承的家学是山鹿素行所创立的山鹿流兵学。本文以山鹿流兵学的核心内容武士道论为中心,分析松阴对素行学说的继承与发展,阐明松阴在学问方法上继承了素行的实用主义,但在理性思考上有很大倒退;在伦理思想上坚持了素行所提示的基本原理,并适应时代需要积极尝试重新解释。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21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李维《建城以来史》开始写作的时间
蔡丽娟
李维《建城以来史》开始写作的时间,因与他的写作目的联系在一起,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但也始终存在争论,争论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直接证据。本文在梳理和考察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李维本人的论述,认为李维在内战结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历史写作。这一时间的确定有助于我们理解李维历史写作的动机和目的。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24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主持人语:做一个坚定的有作为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工作者
胡亚敏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构建有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体系的主导,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品格.如何建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是当前文学理论界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和践行的问题.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面对当代社会出现的种种挑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既需要积极应对,又必须在发展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色.本专栏推出的这组文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示了当代中外学人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思考,也表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在当代的推进和丰富.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6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重构文学的政治维度
陆贵山
本文提出重构文学的政治维度问题。论文首先反思了文学与政治关系从“政治化”到“非政治化”再到“泛政治化”的历史演变,接下来说明为了发挥社会主义文艺的正常的积极的政治功能,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话语权力,论文进而对文化研究和文化政治批判的魔力与局限作了全面的解析,最后初步从学理上论述了重构文学的政治维度的重要性,这个问题关涉到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23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胡亚敏,袁英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体现了马克思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活动性质的新认识,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活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马克思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和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辩证关系作了具体的辨析和阐发。本文认为,根据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面对当代文学生产范式的深刻变化,需正视艺术生产的商品性质,发挥艺术消费对艺术生产的制约和推动作用,把握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探索和实现文化产业中精神品格和市场需求的协调发展。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34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科学化的梦想与回声——基于反思的教育实验观重建
杨小微
我国的教育实验曾在20世纪兴起两次高潮,一以贯之的追求是教育研究科学化,这一初衷得到的后效难尽人意,对科学化内涵的误解导致了方法崇拜和替换思维。以扬弃的态度反思经典实验规范,并从理念和形态两个方面重建教育实验观,我们可以见到这样一幅图景:以“理想类型”引领教育研究活动,以“理论逻辑”有分寸地干预“实践逻辑”,最终实现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育者这两类研究者的“共在”与“共生”。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12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
王鉴,徐立波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师教育的核心话题,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核心是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根本在于教师独有的实践知识的关注、获得与积累。教师实践知识的获得与积累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实践知识深化与“显性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日常教学实践是教师实践知识获得的基本场域,校本教研、教师反思和进修培训是教师实践知识深化与“显性化”的基本途径。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25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梁漱溟县政实验中的乡学和村学
何建华,孙玉芹
1933年梁漱溟在邹平从事的乡村建设实验开始转入县政建设实验阶段。其县政建设实验方案中的核心环节就是建立村学、乡学制度。邹平的乡学、村学,既与梁漱溟以前所设计的乡农学校不十分相同,也与现行的地方自治组织有所不同。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关于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设计
王远伟,钱林晓
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设计是进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促进学校布局科学化、合理化的首要和核心问题。本文基于中西部六省区农村中小学实地调研所收集的数据,采用聚类分析等方法,结合农村中小学的具体特点,针对学校的不同类型(小学、初中、高中),根据其所在自然环境(山区、丘陵、平原等)和地理位置(县镇、农村等),分别设计了合理布局的具体方案。
2008 Vol. 47 (3): 0-0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