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5年 0卷 5期
刊出日期:2005-05-25

论文
 
       论文
0 主持人语:资源性稳定向体制性稳定转型
徐勇 项继权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资源性稳定向体制性稳定转型
徐勇 项继权
作为沉淀大量传统因子并不断处于边缘地位的农村,是影响现代化进程中稳定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而著称的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著作《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说过一句名言:“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农村是个变数:要么是稳定的根基,要么是动乱的根源。”中国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村的稳定对于全国的稳定,对于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在1980年代指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乡村关系:在控制中脱节--10省(区)20乡镇调查
赵树凯
1990年代以来,乡村两级组织的关系经历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变化过程:一方面,村庄内部的自主性资源和自主性组织结构正在生成发展,农民的自治冲动日益强烈;另一方面,乡镇对于村级组织的行政性控制并未相应消解,某些环节比人民公社时还强劲。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形式上乡镇对村庄的控制强化了,实质上基层政府与村庄社会脱节了。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
肖唐镖[1,2]
本文依据“农民行动的信念基础”的描述和理解框架,从农村社会心态与行动的视角观测和分析衣村政治稳定形势。田野资料显示,农民和基层干部对党和政府的权威有较高的认同,但对晚近的干部、对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却认同较低;对自身生活的改善有较高的认同,对国家未来发展较为乐观,但对农村未来形势信心较低;对法律上的社会制度有高度的认同,但对实践中的社会制度却认同较低。这说明,当前农村尽管容易引发针对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的局部性群体事件,但并不存在社会大变革的民意基础。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8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两委矛盾":经验分析与理论批评
王金红
“两委矛盾”是一个被国内研究村民自治问题的学者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概念,这个概念被研究者赋予了约定俗成的经验性涵义。事实上,“两委矛盾”是一个具有选择性偏见的简单化概念,不能准确、深刻地反映农村“两委”关系以及农村社会政治关系的真实状况。如果离开了党支部独揽专权、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的个人矛盾、宗族组织的影响以及农村黑恶势力的渗透等具体因素,“两委矛盾”就不具有实质性涵义。这一概念的简单使用造成人们对村民自治问题的诸多误解。自治制度背景下,农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并不是天生的对立面,“两委关系”也存在协商合作的可能性。因此,在研究农村“两委”关系时,应当谨慎使用“两委矛盾”这一概念,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判断。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特定事件、治理过程与治理文化--一个新的地方治理实践分析框架
何艳玲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加上中央政府采取了限制对地方政府拨款等收缩性的应对措施,许多欧洲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有效实现地方治理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基本功能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对政府的运作方式构成了改革压力,迫使地方政府在治理模式上必须做出相应变动,以平衡处于不同社会领域与社会层次的利益冲突,并进一步谋求通过集体行动解决各种公共问题。针对复杂的地方治理图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著名的城市规划学者希莉和柯非基于自己的研究创立了一个新的地方治理实践分析框架。本文旨在介绍这一分析框架,并希望以此为基础,归纳和整合出一个可以用于我国地方治理实践的分析框架。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22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透视政府制度建设:顺德农村税费改革
李芝兰 岳芳敏
顺德在税费改革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中西部地区所面对的困难。本文指出这是因为顺德早于20世纪90年代初,便开展了综合政府改革,为税费改革的推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此同时,税费改革的推进,又进一步促使顺德政府改革的继续完善,加速了顺德由经营性政府蜕变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文章提出,顺德不同制度变革之间相互促进的过程,对全国目前正在展开的政府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地方社群传统与政府主动性--福建晋江慈善总会对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启示
贺东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群组织的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对于它产生及发展的原因,研究者大多从宏观背景上进行分析,缺乏从地域性寻找答案。有鉴于此,本文以晋江慈善总会的成立来考察地域性因素在社群组织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作者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现有法律政策框架下,政府的角色也起到重要作用。在某些政府的职能和观念转化比较快的地区,出现政府与民间社群组织比较良性的合作模式,即从政府的角度创造需求,在运作中交由社会操作。这种国家利用社会的模式尽管还存在着需要探讨的问题,但实践表明,它的确创造了一种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途径,这种模式将为我国社群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主持人语:商会史研究需要新突破
朱英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商会史研究需要新突破
朱英
谈起近代中国商会研究的起步与发展,既有惭愧之感,也有欣慰之情。之所以感到惭愧,是因为最早见诸学术期刊的研究中国商会的几篇论文,并非出自于中国学者之手,而是发端于日本学者和美国学者。后来略感欣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中国学者的商会史研究开始异军突起之后,很快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见及好评。在为时并不太长的20余年中,中国学者开展的商会史研究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多本有份量的学术专著和众多专题论文,研究水平已达到了公认的领先地位。此外,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曾经多次举办以近代商会及商人组织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华中师范大学还成立了中国商会研究中心。可以说,商会史不仅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而且还带动了经济史、社会史、城市史等诸多专门研究领域的发展。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8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山西商会与地方社会
行龙
商会是在清末出现的最为普及、影响也最大的新式商人组织。20世纪的最初10年间,全国掀起了创设商会的高潮。明清以来山西商业虽然发达,但在商会的创设过程中却表现得相对迟滞,这与山西的社会历史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注定了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虽然山西商会也可称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民间社团组织,但由于其与传统势力的联系紧密,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影响相对有限,与政府之间更多的是依赖和受制的关系,而较少自主性,这与沿海大埠的商会组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抗战前商会对日本在华北走私的反应与对策
郑成林
抗战前,日本在华北的大规模走私活动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而且沉重打击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商会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缉私运动中,不仅大力宣传政府的缉私政策,而且采取多种具体行动打击走私。在缉私运动中,商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政府重视,诸多意见与建议也被后者采纳。由此可见,抗战前商会在社会经济建设中依然发挥着较大的能动自主性,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商人团体。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国家介入与商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武汉市工商联为例(1949-1956)
魏文享 杨天树
1949年武汉解放之后,在接收改组原有商会、工业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工商业联合会。新立的工商联直接受新兴政权之领导,在组织、人事及职能方面均已重新构建。与民国时期国家对商会的有限介入相较,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兴人民政权对工商业联合会采取的是全面强势介入的政策。经改组重建后的工商联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治、经济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30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官商互动中的多元图景呈现--清末商会成立形式再探
王春英
清末商会之所以能成立,与商部政策倾斜和大力推行有关,但在各地商会的实际成立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形态也各有差异。基于一些现实困难,以及背后种种潜在因素的考量,商人在这个过程中常持被动态度。官商之间的这种不同考虑,也预示着商会成立必然不会以一种划一的形式完成。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古代境论、味论中的移情和联觉理论
王先霈
境论(境界说、意境说)和味论(滋味说、品味说)是带有浓厚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在形成和发展中从佛学吸取了思想资料。本文梳理了相关术语的演变情况,探寻宗教心理研究与艺术心理研究之相互影响和渗透,并指出古代境论、味论所包含的对人类审美心理规律的洞见,及其在当代艺术活动中的现实价值。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喜剧精神
胡德才
喜剧精神是喜剧之魂,其内涵包括四个彼此联系又相区别的方面,它们是:讽刺批判精神、乐观自信精神、理性超脱精神和自由狂欢精神。喜剧精神是否充盈和高扬是评判一部喜剧作品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也是衡量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喜剧是否发达的最高尺度。从喜剧精神的角度研究喜剧是一条有待进一步开拓的接近喜剧本质的新途径,它从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结合上研究喜剧的本质,将为喜剧理论研究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7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范式建构之反思
邵滢
20世纪初,中国文学批评从批评观念、方法、话语、活动方式等层面建构现代范式。其中西方与本土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文学批评审美独立性追求与社会关怀意识的关系、文学批评自身价值体系与文学商业化的关系等,是贯穿始终的课题,不仅当时大多数批评家必须面对,他们的所思所为至今仍然值得批评界反思与借鉴。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诗成何以感鬼神--汉唐乐志中的诗学观念及郊庙祭歌形态研究
张树国
《礼记·乐记》及汉唐乐志包含祖先崇拜观念及郊庙祭仪,同时也是诗学观念的载体和历代郊庙歌词的总汇。郊庙歌词体现在祭祀活动中,是上古时代言灵崇拜的遗留,具有祈禳与祝祷功能。本文将历代郊庙乐章的创制形态分为自制雅乐、以古入雅、以俗入雅及以胡入雅四种类型。郊庙祭歌是诗歌与乐舞的综合,同时依据阴阳五行原则所进行的新体尝试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君权·人权·女权--《伊利亚特》、《汉宫秋》别解
李新灿
《伊利亚特》与《汉宫秋》都是男权社会的男性文本,从君权、人权与女权角度对它们进行别样解读,可以发现其被长期遮蔽的一些意义。前者表明古希腊君权受到一定限制,除普通民众外,贵族可保持相当的人格尊严,后者则反映古代中国君权极度膨胀,除帝王外,包括佞臣在内的任何人都只能是生命无保障的奴隶或奴才。在女权方面,两者则较为一致,它们既视女性为玩物又视女性为祸根,即使是真心赞美女性,也在无意识中将女性客体化,这更说明男权社会贬抑女性的男性意识根深蒂固和无孔不入。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汉语词汇研究的认知学基础
周光庆
基于原已建构的“认知·解释——文化——哲学”研究思路,为了探寻从认知角度研究汉语词义词汇形成发展的内在依据、基本规律及其在民族人与生存环境互动中的作用的具体方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并构筑汉语词汇研究的认知学基础:一,分类与所指事物的类型化;二,概括与所指事物的词义化;三,表征与所建词义的词符化。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现代汉语词典》189部的称名
夏中易
目前的识字教学中,部首的名称较混乱。好些部首的现行名称,因受偏旁通俗名称的影响,侧重表面形式而不顾构字理据,因而,有误导学习者之弊。笔者以为,《现代汉语词典》的189部,不仅对字形的归类作用很强,其中还有不少对字义的归类作用也很突出,因而,应尽可能有理有据,规范各个部首的名称,使学习者更好地把握汉字形、音、义的关系。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教育理论构造的两种理想模型
马和民
教育研究方法的正确交代与实际运用状态的不足,业已成为制约教育研究成果合理、正确、有效与否的主要矛盾。这表明存在着一个如何评价教育研究成果有效性或可靠性的重要问题,与之密切关联的问题就是如何合乎逻辑地构造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至少涉及三条规则:观点-证据联结的可靠性;资料-解释联结的有效性;概念-命题联结的合理性。教育理论的构造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理想模型:ABCDEF(理论检验)模型和CDEFBA(理论建构)模型。依据这种理想模型,将有利于恰当地评价某项教育研究的有效性或可靠性,并促进教育理论研究更成熟和更健康的发展。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4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教学理论应用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
李定仁 罗儒国
改革开放以来,教学理论应用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着偏重分析性研究、忽视整合性研究,重“容位研究”、轻“主位研究”,注重静态性分析、忽略动态性研究,重视“结构学”研究、忽视“现象学”考察四个方面的研究缺失。本文从教学理论应用研究的思维方式入手,初步探讨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9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
张武升 廖敏
科学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走向与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研究也是如此。探讨教育研究范式对教育理论的建设发展和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在梳理教育学研究范式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归纳出范式发展的特点、类型,初步把握其发展趋向,以期为教育学的未来发展提供某些助益。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5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政府:影响大学自主权演进的主导性因素
许杰 张秀红
本文主要根据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通过对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大学自主权在1980年代之前历史演进的梳理,进而抽离出:大学自主权主要反映了大学与政府之间的权力配比关系,政府则是影响大学自主权演进的主导性因素。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敬告作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社会科学版)》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人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面向海内外开门办刊,不仅刊登本校作的优秀稿件,而且热忱欢迎海内外学赐稿。本刊用稿以质量为标准,不分内稿和外稿。稿一经发表,即付稿酬,不收版面费。
2005 Vol. 0 (5): 0-0 [摘要] ( 8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