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8年 57卷 4期
刊出日期:2018-07-25

 
1 中国农村社会治理40年:从“乡政村治”到“村社协同”——湖北的表述
吴理财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先后进行了农村土地经营和农村税费体制两大改革。与之相伴随的是,农村社会治理大致经过了两波重大变迁。如果说前一波变迁主要发生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其主要成果是“政社分开”,形成“乡政村治”的农村治理体制;那么后一波变迁主要发生在乡村社会之内,触及乡村社会自身结构及其“灵魂”,其主要表征是“空心化”“个体化”。当前的因应之策便是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引入德治和法治,企望通过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农村社会治理体制。
2018 Vol. 57 (4): 1-11 [摘要] ( 323 ) HTML (1 KB)  PDF (1598 KB)  ( 582 )
12 社会资本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困境分析与出路探寻——以恩施州利川市律师事务所参与乡村治理为例
张立荣 冉鹏程
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转型和优化,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资本理论提出的涵括共同目标、共享资源、共通价值的认知维,具有网络联系方式、网络联系对象、网络互动强度的结构维,以及容纳信任、互惠规范、义务与期望的关系维,是探索新时代乡村治理转型和优化的一个有效范式。总体审视和案例分析都表明,目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认知缺位、结构不良、网络不全、联系不紧、信任弱化、规范欠缺的困境。走出困境、优化治理、实现善治,需要按照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总要求以及认知维、结构维、关系维相联动的路径,着力再造乡村社会资本。
2018 Vol. 57 (4): 12-18 [摘要] ( 292 ) HTML (1 KB)  PDF (1193 KB)  ( 290 )
19 健康中国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提升策略研究——基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农户调查
黄瑞芹
随着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其居民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健康素养是维护及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有力工具,提升民族地区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成为改善该地区居民健康状况进而实现全民健康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武陵山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本文在对该地区730户农村居民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健康技能具备、健康行为形成和整体健康素养四项指标均远低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健康知识向健康技能,尤其是健康行为的转化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受个体特征、家庭禀赋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推动健康技能培训和健康行为指导,因地制宜地开展重点人群健康干预计划,从而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2018 Vol. 57 (4): 19-26 [摘要] ( 325 ) HTML (1 KB)  PDF (1114 KB)  ( 415 )
27 从嵌入到规范:中国地方人大制度化路径的新模式
何俊志 霍伟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人大的制度化成长,可把先前的理论归结为政治嵌入、政治竞争和社会嵌入三种模式。通过一个制度与行动之间周期性互动的理论框架,结合对陕西省镇坪县近年来的一些创新性探索的追踪,发现一种新型的自上而下的规范化模式正在成为推动中国地方人大制度化变迁的主流模式。这种新的模式不但在一定程度改变了中国地方人大的成长路径,而且正在形成一种独特的代议机构的制度化模式,即由规范化带动专业化的制度化模式。
2018 Vol. 57 (4): 27-34 [摘要] ( 300 ) HTML (1 KB)  PDF (1100 KB)  ( 267 )
35 政治制度的技术嵌入:“互联网+”地方人大制度——基于浙江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的实践创新
郎友兴 吕鸿强
技术是一种治理工具,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制度发展。当今中国已经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意愿强,但是政治制度吸纳弱,导致了网络政治参与的非制度化,影响政治秩序的稳定。地方人大制度作为吸纳民意的根本政治制度,自身存在技术-制度迟滞,进而影响到人大制度的正常运行。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和技术-制度迟滞共同倒逼了地方人大制度建设。本文通过对浙江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的案例研究,运用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发现该平台为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制度化渠道,增强了人大代表履职实效,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应将互联网技术嵌入到政治制度中,实现“互联网+”地方人大制度。
2018 Vol. 57 (4): 35-42 [摘要] ( 318 ) HTML (1 KB)  PDF (1219 KB)  ( 188 )
43 消费的需要决定生产
纪宝成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据的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是由我国当前发展实践而提出,并不是来自西方供给理论。从消费的需求出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保持合理、充足的消费力,具体而言就是要进一步处理好积累与消费关系、资本与劳动力要素的关系以及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同时,要形成并保持高质量、高效率的商品流通,这是供给一侧与生产同等重要的构成要素,除了解决好流通成本、流通组织化以及商业垄断等方面的遗留问题,更要协调处理好主体与平台、线上与线下、商品与服务的关系。
2018 Vol. 57 (4): 43-48 [摘要] ( 277 ) HTML (1 KB)  PDF (927 KB)  ( 156 )
49 现阶段我国社会救助财政支出规模适度吗?——基于“巴洛法则”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分析
李春根 陈文美,
社会救助支出作为财政底线民生支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适度的支出规模需满足既能保障民生又能防止救助对象福利依赖的基本要求。本文先从理论层面诠释经济发展与社会救助支出的影响关系,然后运用“巴罗法则”、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回归的分析方法,测算了2005—2015年全国范围内及不同区域社会救助财政支出的适度规模。实证发现:就整体而言,现阶段我国社会救助的实际支出规模不断趋于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就不同区域来看,东部的实际支出规模略微超出适度规模,中部社会救助支出规模不断趋于适度支出规模,而西部实际支出规模与适度支出规模相差较大,表明社会救助财政支出规模在地区结构上不尽合理。最后,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差别化的政策与建议。
2018 Vol. 57 (4): 49-58 [摘要] ( 271 ) HTML (1 KB)  PDF (1283 KB)  ( 270 )
59 人力资本、创新投入与民营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梅德平 洪 霞
走转变方式、优化结构、转换动能的高新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实现经济新常态增长和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选取2007-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扩展的Solow模型,采用两步系统GMM估计方法,分别从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分析影响民营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关键要素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现实意义。实证研究发现:全国层面,人力资本要素对民营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而创新投入的贡献率也仅为11%;区域层面,无论是人力资本要素还是创新投入要素,其经济效率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产出弹性分别为0.17和0.31,而在中西部地区二者贡献较小甚至不显著,传统生产要素如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民营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2018 Vol. 57 (4): 59-69 [摘要] ( 252 ) HTML (1 KB)  PDF (1317 KB)  ( 254 )
70 叙事研究的形而上学之维
高新民 胡子政
叙事的泛化、认知转向、多学科研究及其所引出的深层次问题将叙事的形而上学研究提上了议事日程。其核心关切不是叙事作为文本是如何构成的,而是作为心灵的工具有何作用、作用的机制与奥秘等。要揭示叙事的本质与奥秘,既要区分叙事的“应该问题”和“事实问题”,又应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尽可能全面认识人类叙事实践的个例和样式。叙事与心灵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如果没有叙事,心灵不会是其所是。没有心灵,叙事则成了无根之木。叙事除了有文学等所看到的形而下构成之外,还有心灵理论、自传性记忆、元认知等形而上构成。叙事有自己的对象世界,而对象有真实与虚构之别,虚构对象在现实世界尽管没有存在地位,但却有真实不虚的因果作用。叙事尽管有巨大的认知和解释作用,但泛叙事化显然有矫枉过正的偏颇。就叙事与自我的关系而言,不可能是叙事创造了自我,而只能是自我让人有自传式记忆进而有叙事的事实。
2018 Vol. 57 (4): 70-85 [摘要] ( 338 ) HTML (1 KB)  PDF (2052 KB)  ( 144 )
86 中国传统“尊道贵德”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江 畅
“尊道贵德”是中国最古老的根本价值观念,并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首要的基本精神。这一观念最早包含在《易经》之中,在老子那里首次得到了理论上的表达,并为春秋战国时期大多数学派所普遍认同。在古人看来,“道”是宇宙万物之根本,它是与人性相通的,而“德”是对“道”的“得”,因而就有了“道德”的概念。因此,“尊道贵德”实际上就是尊崇、珍视道德。今天大力弘扬“尊道贵德”观念,有助于从根本上克服我国道德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严重社会问题,构建具有形而上根基的道德体系;也有助于在现代条件下重建中国人的道德信仰,确立源自天道人心的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018 Vol. 57 (4): 86-94 [摘要] ( 504 ) HTML (1 KB)  PDF (1237 KB)  ( 143 )
95 “集纳”空间与“马凡陀山歌”的生成
姜 涛
抗战胜利前后,“马凡陀山歌”在国统区的风行,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诗人袁水拍(马凡陀)的“山歌”写作虽然调动很多民间资源,但“山歌”实际上是一种“城歌”,生成于重庆、上海两地大小报纸构成的“集纳”空间中。一方面,“山歌”以报纸为媒介,不仅取材于报上的各种社论、新闻,还在各种素材的组织、剪接中,发展出一种“集纳性”的感受力,内在联通了鲁迅1930年代开创的“杂文的诗学”;另一方面,“山歌”诙谐的风格又吻合于“小报”、“晚报”的定位,与报纸上的各类杂感、游戏文字以及漫画形成跨文体、跨媒介的互动,呈现了历史转折时期矛盾纠结的社会情绪。在“集纳”空间中探讨“山歌”的生成,可以为理解1940年代新诗形式及社会功能的重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018 Vol. 57 (4): 95-104 [摘要] ( 254 ) HTML (1 KB)  PDF (2091 KB)  ( 225 )
105 中国现代诗歌分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王泽龙 高周权
分行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区别于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是现代诗歌形式研究中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总的看来,现代诗歌分行研究形成了以下几种路径:分行与现代诗歌形式新的审美体验;分行与现代诗歌新的节奏建构;分行与新的诗歌跨行艺术实践。然而,由于分行研究是建立在与其他诗歌要素有机结合基础上的,分行与现代诗歌文体建构的关系、分行是如何接受外来诗歌观念与艺术形式影响等诸多复杂的诗学问题均没有被充分阐释,有必要对现代诗歌分行做更深入的专题研究,为新诗文体建设提供诗学启示。
2018 Vol. 57 (4): 105-112 [摘要] ( 392 ) HTML (1 KB)  PDF (1287 KB)  ( 417 )
113 诗学论著与中国诗歌理论现代性的建构
张桃洲 吴 昊
对1920-1949年期间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国现代诗学论著进行挖掘与梳理,有着较强的新诗史料意义,可以总结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具有普遍性的诗学问题。整体来看,这些诗学论著体现出探求诗歌理论现代性的意图,其中讨论较多的,一是新诗与旧诗的关系,一是“纯诗”与“大众化”的分化。新诗与旧诗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具有现代性;“纯诗”与“大众化”的分化,则是对新诗具有何种现代性之问题的回答。1940年代后期,朱自清、袁可嘉等的诗学理论显示出更为自觉与综合的现代性意识,超越了“纯诗”“大众化”的二分法,同时为1980年代之后诗歌理论的现代性建构提供了基础。
2018 Vol. 57 (4): 113-120 [摘要] ( 285 ) HTML (1 KB)  PDF (1277 KB)  ( 215 )
121 汉语新徒诗的音乐化
张 璐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文学革命以来诗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汉语新徒诗如何“歌唱”。“五四”以来,现代新徒诗的“音乐化”机理不再是“依曲填词”式的“入乐”,而是一种以诗词语言的“姿态节奏”为中介的创造,是回到“应感”层面的起“兴”创作。以中国艺术歌曲为主要形态的新歌诗创作,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对新徒诗进行的“量体裁衣”式的音乐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歌诗“诗性-歌性”、“合乐”的理想艺术旨趣。在文学革命初期开展新徒诗的音乐化,其意义尤为深远——为早期汉语新诗建立起了人与外物彼此相融、浑然与共的关系,超出诗歌语言、文字的传统辖域,实现了与音乐或其他艺术语言的互通。
2018 Vol. 57 (4): 121-128 [摘要] ( 258 ) HTML (1 KB)  PDF (1300 KB)  ( 228 )
129 禁山与赭山:秦始皇的多重面相
晏昌贵
最近公布的岳麓书院藏秦简有一篇“秦始皇禁湘山诏”,内容涉及秦始皇巡游湘山时,因喜爱湘山一带树木“野美”而将湘山列入禁苑,归属苍梧郡管辖,文中的湘山应指今洞庭君山,屏山即今洞庭扁山,骆翠山则当巴丘山,由此判定秦苍梧郡北境当有今洞庭湖大部地区。与此迵然不同的是,《史记》记载了秦始皇伐湘山树并赭其山。分析表明,司马迁的历史叙事也有其合理性,它反映的是另一种“文本历史”,是被征服的东方地区民众的集体记忆。
2018 Vol. 57 (4): 129-137 [摘要] ( 393 ) HTML (1 KB)  PDF (1941 KB)  ( 299 )
138 新出简牍与江汉聚落景观体系的重建
郭 涛
江汉平原地区是战国秦汉简牍出土的核心地和简牍内容上的记录中心,相关地名展示了江汉聚落丰富多元的景观体系。外围的丘陵岗地范定了江汉的区域范围;长江、汉水塑造了云梦及其内部平原、湖沼相间分布的基本地理面貌;水陆各级道路建构起密集的交通网络;大小城邑、集散聚落广泛分布其间,并形成三大聚落群和一条核心聚落带。除此之外,江汉地区的聚落和景观由内至外、由高及低依次是平原高台(台)—临水高地(就、澨)—临水低地(蒲)—堤防、堰坝(堤、漰)等水利工程—水中州渚聚落(州、渚),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阶梯性和层次感。邮驿津渡、亭城鄣塞等交通及治安军事类据点进一步丰富了景观的多元性。江汉聚落景观体系的重建,能为出土简牍提供一个重要的“历史现场”,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的地理平台。
2018 Vol. 57 (4): 138-146 [摘要] ( 297 ) HTML (1 KB)  PDF (1651 KB)  ( 237 )
147 近代中国城市捐税制度初探
张利民 熊亚平
传统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没有针对城市的税收,对城市经济是粗放和间接的管理。近代以后才逐步建立城市捐税制度,这是中国行政管理机制变革的重要表现,也是财政制度的改革。本文简述传统时期政府对城市的经济管理;探讨近代以后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一些城市始建新的捐税种类和税收机构,并随着地方自治的推广、城市行政管理机制的建立以及分税制的实施等,城市捐税开始趋于制度化和规范化。城市捐税制度的初立,说明政府将城市的市场和经济实体纳入了直接管理的范围,也是保护的对象,是中国财政制度改革和国家权力下移的重要体现。
2018 Vol. 57 (4): 147-155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1406 KB)  ( 241 )
156 明治维新与赴日留学
徐志民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聘请外籍专家、教师和派遣留学,积极学习西方,成效显著,不仅成为洋务派反驳顽固派阻挠留学的例证与榜样,而且为甲午战后中国人赴日留学发挥了示范效应。在“以日为师”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背后,恰恰是明治维新遗留的忠君爱国思想、军国主义教育等封建残余,既适应了清政府派人留日以维护其封建统治的主观愿望,也适应了中国学子整军兴武、留学救国的迫切需求,成为身陷民族危亡边缘的中国各界达成留日共识的思想基础之一。面对蜂拥而至的中国留日学生,明治维新兴办教育、创办的系列近代学校,毕竟为接受、培养中国留日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明治维新与赴日留学反映了东亚各国近代化所带来的彼此关联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018 Vol. 57 (4): 156-163 [摘要] ( 467 ) HTML (1 KB)  PDF (1480 KB)  ( 304 )
164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需要解决好五大关系
王一涛
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和改革发展必须解决好五大关系。这五大关系包括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的关系、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支持和规范的关系、教育公益性和资本逐利性的关系以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法人治理的关系。义务教育阶段应坚持“公办保均衡、民办促选择”,非义务教育阶段应坚持“公私并举、鼓励民办”。民办教育政策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基于现实并面向未来。政府的支持和规范缺一不可,两者共同保障我国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是缓解财政压力的客观需要,也是激发教育活力的应有之义,但要防止资本对教育公益性的侵蚀。处理好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法人治理的关系是我国民办学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既要坚持党对民办学校的领导,又要完善民办学校的内部治理体系。
2018 Vol. 57 (4): 164-171 [摘要] ( 215 ) HTML (1 KB)  PDF (1293 KB)  ( 829 )
172 解放语言创造力 ——论历史新时期高考作文四十年改革
潘 涌
从高考作文的重要作用出发,反思其历史新时期四十年改革的过程,梳理2017年、2018年高考作文改革的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概括出高考作文四十年改革的几大表现趋势:从全封闭、全垄断、全指令的命题或半命题,持续走向多元开放、边界拓宽的新型“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为考生作为独立主体而积极语用不断开拓思维空间、淡化探索疆界;文体创新意识日益趋向自觉和明确,愈来愈多的作文考题鼓励考生有意识展开独立评论、逻辑论证,使评论渐趋成为高考作文的一种流行表达手法;作文价值定位逐渐升华、更趋合理,通过引导考生积极语用之写作行为而尽可能充分展示考生所潜蕴的表达能量,初步释放出主体生命的语言创造活力。进而分析指出,上述作文改革趋势契合世界理论语言学发展的主流观念,即顺应解放人的语言创造力这一最终价值目的,由此而展示出高考作文改革可以期待的明朗教育前景。
2018 Vol. 57 (4): 172-180 [摘要] ( 226 ) HTML (1 KB)  PDF (1551 KB)  ( 404 )
181 中国高端人才政策的生成逻辑与战略转型:1978-2017
黄海刚  曲 越
在全球化时代,高端人才的国际环流和区域聚集作为重要的人口学现象,既是一国经济与科技创新活力的体现,亦是国家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吸引高端引领人才回流和聚集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高端人才政策体系。以1978-2017年中国政府颁布的844件高端人才政策文本为分析样本,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政策文献量化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端人才政策的制度变迁、话语结构转向以及发文机构网络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高端人才政策具有显著的政府主导性和变革渐进性、强调“引”大于“育”的政策价值隐喻等特征,也经历了政策工具从单一到多元、发文机构从相对独立到协同的制度变迁。从政策的生成逻辑来看,高端人才政策是实现国家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智力基础,其形成与变迁既是国内经济、科技、教育以及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对竞争和卓越逻辑的主动、积极回应。在战略转型上,高端人才政策的体系化和科学化过程,依赖于与其他类型和层面创新政策的嵌入性和耦合性。研究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双一流”建设以及实施科技高端引领背景下,应通过积分体系建设、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完善人才搜索机制、创新人才招募和使用模式以及实现从“引”向“育”和“聚”并举的战略转型,构建一个与教育、科技和对外开放战略新格局精准匹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政策体系。
2018 Vol. 57 (4): 181-192 [摘要] ( 259 ) HTML (1 KB)  PDF  (0 KB)  ( 115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