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公众号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4年 48卷 2期
刊出日期:2014-04-25

 
0 具分段常数变量时滞造血模型的分支分析
陈斯养,黄晓宇
讨论了一类具分段常数变量时滞造血模型的分支问题. 利用差分方程的特征值理论, 得到模型局部渐近稳定的充要条件; 依据分支理论, 得到了模型的Neimark-Sacker分支及Flip分支的存在性条件; 基于规范化理论及中心流形定理, 研究了分支的方向及稳定性; 通过举例与数值模拟验证了所得条件与结论的正确性与可实现性.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426 ) HTML (1 KB)  PDF (3998 KB)  ( 220 )
0 循环图的Kirchhoff 指标
周后卿,周琪
图G的Kirchhoff 指标定义为G中所有点对之间的电阻距离之和,记为Kf. 图G为循环图,如果图G的邻接矩阵是循环矩阵;图G为整谱图,若它的特征值全为整数.该文利用循环图的Laplacian 谱,讨论了循环图的Kirchhoff 指标下界; 借助Ramanujan和,利用Euler函数和 Mobius函数,得到了一个关于整循环图的Kirchhoff 指标的简便计算公式.这样无须求出整循环图的特征值,也可求整循环图的Kirchhoff 指标.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356 ) HTML (1 KB)  PDF (438 KB)  ( 247 )
0 解抛物型方程的一个新的高精度隐格式
詹涌强, 张传林
用待定系数法构造了求解抛物型方程的一个高精度隐式格式.格式的截断误差达到O(τ4+h4).证明了当r>1/12时,差分格式是稳定的.通过数值试验,比较了差分格式的解和精确解的区别,说明了差分格式的有效性.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291 ) HTML (1 KB)  PDF (306 KB)  ( 314 )
0 无穷区间上一阶非线性脉冲微分方程组边值问题的多个正解
李耀红,张祖峰
利用范数形式的锥拉伸和压缩不动点定理,研究了无穷区间上一阶非线性脉冲微分方程组边值问题多个正解的存在性,改进了某些已知的结果.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342 ) HTML (1 KB)  PDF (391 KB)  ( 579 )
0 改进的基于DCT与局部保持投影的人脸识别方法
王永茂,赵珊
引入基于局部保持能力判据的特征选择算法对融合离散余弦变换(DCT)和局部保持投影的人脸识别方法进行改进.首先对人脸图像进行DCT变换,得到DCT系数,然后以不同频率DCT系数的拉普拉斯值作为局部保持能力判据对DCT系数进行选择,最后对选出的DCT系数执行局部保持投影算法提取识别特征,在ORL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390 ) HTML (1 KB)  PDF (748 KB)  ( 223 )
0 基于Hu修正不变矩的商标识别
黄敏,马亚琼,朱颢东,宫秋萍
商标是商品的重要标识,代表着商品的质量与生产厂家的信誉,因而商标的自动识别具有重大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各种识别算法中,最为关键的是目标特征提取,由于矩特征具有较好的不变特性而得到普遍应用.为此,本文将采用Hu修正不变矩对商标图像进行形状特征提取,并利用最小距离分类器来进行特征匹配,以此为基础对商标进行识别.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但满足不变矩的特征,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识别率,有利于商标识别.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329 ) HTML (1 KB)  PDF (1047 KB)  ( 333 )
0 含有高阶微分项引力场的自由传播子的计算
明钢,邵亮,秦正辉,李苗,代熠
以平坦的Minkowski时空作为背景,利用度规张量密度μν的微扰展开,结合FaddeevPopov的量子化方法,计算了携有高阶微分项的R+R2+RμνRμν引力的引力自由传播子.为了与由广义相对论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在传播子的计算过程中,利用了作用量中引力场hμν的直接表达方法.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304 ) HTML (1 KB)  PDF (365 KB)  ( 395 )
0 关联噪声对集合种群稳定性和平均灭绝时间的影响
王国威,程庆华,徐大海
在经典的存在生境破坏的集合种群模型的基础之上,考虑了关联乘性色噪声和加性白噪声对集合种群稳定性和平均灭绝时间的影响.应用Fokker-Planck方程得到了系统的稳态概率密度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利用平均首次通过时间的定义和最快下降法,得到了平均灭绝时间的表达式.对计算结果的数值分析表明:(1)加性白噪声强度Q的增加弱化了集合种群系统的稳定性,即内部噪声的增加对集合种群产生消极影响;(2)乘性色噪声强度D起到弱化集合种群稳定性的作用,即外界环境的波动对种群产生不利影响;(3)乘性色噪声自关联时间τ的增加增强了集合种群系统的稳定性,即τ可以使集合种群占据生境斑块的比例增加,并促使xs位置处占据生境斑块的比例的概率增加,对集合种群生存繁衍起到有利作用;(4)当两噪声之间的互关联为负关联(λ<0)时,T(xs→x0)是关于D的单调减函数,即|λ|的增加弱化了集合种群的稳定性;当噪声间正关联(λ>0)时,T(xs→x0)是关于D的非单调函数,随着D的增大,T(xs→x0)出现类似共振峰的极大值,表现出“随机共振”的现象;(5)T(xs→x0)是关于τ的单调增函数.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463 ) HTML (1 KB)  PDF (972 KB)  ( 275 )
0 考虑不确定货流及其影响的轴辐式网络随机规划模型
胡青蜜, 胡志华]
轴辐式网络通过节点之间的相互协作产生运输规模效应,从而降低物流成本.轴辐式网络节点之间货流的不确定性,使得对节点能力的确定具有风险,并影响节点对网络的贡献的分析.首先,考虑货流不确定性的特点,运用随机规划方法确定辐节点的吞吐能力,为了确定轴辐式网络的结构和枢纽节点的吞吐能力,在辐节点吞吐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轴辐式网络设计的混合整数随机规划模型.然后,从节点流量规模、节点资源利用率、支线与干线对流平衡等角度对节点划分等级,建立多属性效用函数评估节点对网络贡献,并提出节点贡献率评价指标.最后,基于节点贡献率,分析了网络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网络调整策略,并通过算例验证了调整策略对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性.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311 ) HTML (1 KB)  PDF (987 KB)  ( 418 )
0 金属离子络合剂偶氮化合物分子设计及合成
邓兵,邱德敏,汪建红,廖立敏,黄辉,雷光东
设计并合成了6个新的偶氮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H NMR等确证了分子结构.将目标化合物与部分金属离子作用,并且对比作用前后紫外光谱图,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并显示出良好的络合性能.目标化合物有望作为金属显色剂和络合萃取剂用于金属离子测定和痕量金属元素的分离富集中,具有优良的开发应用前景.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376 ) HTML (1 KB)  PDF (922 KB)  ( 416 )
0 Y2P2W18O62催化1,4-丁二醇液相脱水环化合成四氢呋喃
徐常龙,曹小华,雷艳虹,谢宝华,占昌朝,蓝珍珍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Y2P2W18O62催化剂,并用于催化1,4-丁二醇脱水制备四氢呋喃.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四氢呋喃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反应条件下:w(催化剂)=2.9%(相对1,4-丁二醇质量),反应温度为185~195℃,反应时间为45 min,四氢呋喃平均收率为98.1%,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四氢呋喃收率仍可达98.0%.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339 ) HTML (1 KB)  PDF (351 KB)  ( 221 )
0 牡荆素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
刘炜,刘红
应用荧光探针、紫外光谱技术和黏度法研究了牡荆素和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体系中,牡荆素可将盐酸小檗碱从DNA双螺旋中挤出,导致其荧光猝灭.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牡荆素与DNA主要以氢键或范德华作用力结合,25℃和40℃两个不同温度下下牡荆素与DNA之间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156×105 和1.885×104 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3363和1.0615;黏度实验进一步证明牡荆素是以嵌入结合的方式与DNA结合.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295 ) HTML (1 KB)  PDF (1052 KB)  ( 302 )
0 响应曲面优化中药材废渣基活性炭的制备
胡叶立,米铁
采用中药材废渣为原料,以KOH为活化剂,选用响应曲面分析方法设计实验,制备活性炭.以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为响应值,对影响KOH活化法最重要的3个因素浸渍比、活化温度以及活化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对于碘吸附值的影响,活化温度>浸渍比>活化时间,对于亚甲基蓝吸附值的影响,浸渍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所得最优条件为浸渍比3、活化温度744℃、活化时间75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分别为723.75 mg/g、350.82 mg/g,与理论模型值非常接近,说明基于响应曲面法所得的最佳工艺参数准确可靠.通过SEM、热重分析可知该活性炭具有孔隙结构发达、热稳定性高等特点.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315 ) HTML (1 KB)  PDF (2594 KB)  ( 298 )
0 毛细管GC法同时测定艾叶油中桉油精、樟脑和龙脑的含量
熊莹, 吴铁军, 滕佳, 孙蕾, 葛月宾,洪宗国
建立了同时测定艾叶油中3种成分桉油精、樟脑和龙脑含量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采用HP-INNOWAX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5 μm),流动相为高纯N2,流速0.7 mL·min-1.测得桉油精、樟脑和龙脑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8.78~731.6 μg·mL-1(r=1.000 0),10.00~150.0 μg·mL-1(r=1.000 0),11.16~167.4 μg·mL-1(r=1.000 0). 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2% (RSD:0.89%),99.76% (RSD:0.91%),101.42% (RSD:1.44%). 该分析方法简便可靠,准确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桉油精、樟脑、龙脑在艾叶油中的含量测定.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471 ) HTML (1 KB)  PDF (446 KB)  ( 324 )
0 铁氧体-共沉淀法处理工业废水的模拟研究
倪婷, 李良超, 孙代红
用铁氧体-共沉淀法处理模拟的工业废水. 在pH为2~3的条件下,向废水中加入定量的FeSO4使金属离子和铁离子的物质的量比为1∶2,用1 mol·dm-3的NaOH溶液调节废水pH为9~11,所得共沉淀物属尖晶石型铁氧体. 处理后的废水用化学分析、紫外-可见分光法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证明已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实验结果表明铁氧体-共沉淀法处理工业废水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工艺.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376 ) HTML (1 KB)  PDF (935 KB)  ( 797 )
0 两种方法制备花状ZnO纳米棒簇比较研究
华丽,金方迤之,段连生,戴月, 曾建华,曾国平
溶胶-凝胶法和水热法制备花状ZnO纳米棒簇,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环境扫描电镜(ESEM)结合能谱仪(EDAX)、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荧光光谱(PL)法对产物分析,并比较两种方法差异. 得出如下结论:(1)两种均得到六方纤锌矿结构的ZnO纳米晶簇,晶型完整,粒径约300 nm~500 nm、长约0.5~3 μm;XRD分析显示,ZnO晶体在[0002]晶面有强烈峰,表明其具有C轴最大生长速率和[0002]晶面最优生长习性. (2)不同之处:溶胶法晶粒末端呈锥形,而水热法呈正六边形;前者可用竹笋生长机理模型解释,而后者是从外到内逐层包覆生长机理模型. 两种方法荧光光谱略有差异,水热法光谱红移更为显著. 在370 nm光激发后,两种方法获得材料均出现3个特征峰:凝胶法在424 nm出现相对强而窄的紫带,而水热法在460 nm出现蓝带峰. 它们分别在587、590 nm处呈相对弱而宽的黄绿带发射峰,在468、508 nm附近也观察到弱的青蓝光发射. 其中587、590 nm是纳米ZnO的一个特征激发峰,与ZnO晶格中O空位Zn填隙离子有关,这是ZnO光致发光效应的一个重要依据.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510 ) HTML (1 KB)  PDF (2689 KB)  ( 220 )
0 大肠杆菌酶基因缺失菌株碳中心代谢系统的代谢通量分析
芮斌,金杰军,范亚东,文汉
大肠杆菌(E.coli)因其遗传信息简单且容易培养而被广泛用作各种生物化学、生物技术研究的模式微生物.为了认识重要模式生物大肠杆菌的代谢系统中各种酶的作用,以软件分析的模式,对已经构建好的小型大肠杆菌代谢系统在cobra中进行代谢通量平衡分析FBA(Flux-Balance Analysis)和代谢通量变化性分析FVA(Flux Variability Analysis),分别单独敲除代谢系统中的25个酶基因,分析敲除各个酶基因后的FBA和FVA的计算结果,通过作图显示出在大肠杆菌代谢系统中不同酶基因被敲除后每个反应的两项结果变化和不同酶基因被敲除后全部反应的两项结果的变化,以此来推测大肠杆菌代谢系统中各种酶所起的作用.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392 ) HTML (1 KB)  PDF (1940 KB)  ( 485 )
0 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的对应分析
李玉梅,向阳,皮建辉
对我国6个地区汉族人群的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额头发际、头发类型、耳垂类型等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进行了对应分析.对应分析将6个地区汉族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分成3个点群:点群族Ⅰ包括的汉族地区有江西汉族,变量卷发;点群族Ⅱ包括的汉族地区有浙江汉族,变量突型下颏;点群族Ⅲ包括的汉族地区有伊盟汉族,巴盟汉族,阿盟汉族,兴安盟汉族,变量内眦褶、眼睑、铲型门齿、凸鼻梁、窄鼻孔、发际有尖、耳垂.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370 ) HTML (1 KB)  PDF (915 KB)  ( 311 )
0 圈养大熊猫个体特点对放归后生存的影响
周晓,曾昌霞,黄炎,黄金燕,周世强,张和民,李德生
从圈养大熊猫生物学特性和个体能力两方面研究了放归个体的特点对其放归后存活的影响,指出了建立类似野生大熊猫生长和行为发育所需环境条件的饲养管理系统是大熊猫放归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放归大熊猫的饲养管理中相应的一些措施.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258 ) HTML (1 KB)  PDF (1990 KB)  ( 276 )
0 基于时空相关性的NDVI时序重建方法研究
曾群, 殷守敬,田礼乔, 陈晓玲
针对目前时序NDVI数据重建算法时空相关性考虑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综合利用时间域Savitzky-Golay滤波、空间域平滑滤波和异常数据剔除算法的NDVI时序重建方法.并以10年的SPOT VGT NDVI S10产品时序影像为实验数据,对算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数据集中的噪声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可以为基于NDVI的定量分析研究提供高质量数据.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351 ) HTML (1 KB)  PDF (348 KB)  ( 266 )
0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水稻叶片SPAD值及其分布问题研究
谢静, 陈适, , 王珺珂, 李怡春, 刘梦, 张建
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快速无损检测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运用SPAD仪可同期获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以水稻叶片为研究对象,首先采集水稻活体植株至培养皿,利用SPAD502叶绿素计采集叶片的SPAD值,最后使用高光谱成像仪采集水稻叶片的高光谱影像.运用不同的植被指数和偏最小二乘法分别对SPAD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精度较高且较为稳定.根据最佳预测模型反演叶片上任意像素的SPAD含量,通过伪彩色配色即可得到水稻叶片SPAD分布图像.该方法为研究水稻植株的生长状况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数据资料,为水稻的产量估测和病害预警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法.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429 ) HTML (1 KB)  PDF (885 KB)  ( 305 )
0 基于HJ-1A/1B卫星TVDI的干旱遥感监测研究——以鄱阳湖流域为例
韩杏杏, 陈晓玲
针对鄱阳湖流域2011年春季出现的特大旱情,利用2011年3~6月HJ-1A /1B卫星CCD影像计算NDVI,结合同步HJ-1B卫星IRS数据计算的地表温度信息,构建NDVI-LST空间,获取了鄱阳湖流域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 TVDI).利用同步观测的AMSR-E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OS)表层土壤含水量数据对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结果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TVDI和AMSR-E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697(P<0.05),由HJ-1A /1B卫星影像计算得到TVDI可以有效表征鄱阳湖流域的土壤含水情况.用TVDI监测结果分析鄱阳湖流域2011年干旱,从空间分布来看,鄱阳湖流域受灾最严重的是环鄱阳湖区和修水流域.从时间分布来看,鄱阳湖流域3月底以轻旱为主,4月底流域南部旱情加重出现中度干旱,5月鄱阳湖流域将近80%的区域都受到不同程度干旱的影响.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414 ) HTML (1 KB)  PDF (978 KB)  ( 420 )
0 中国东北地区气象数据的空间平稳性检验
许家琦, 李颜伶, 舒红
现有的空间统计模型多是以随机场平稳为前提条件来建立的,然而在现实中这个前提条件未必成立.因此在统计建模前,需要检验数据在空间上的平稳性.针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气象数据(日气温、日风速和月降水),设计了散点图法、趋势线法和邻域圆法的空间数据平稳性检验算法.结果显示日气温值有南高北低的趋势,月降水值有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趋势,日风速值在空间上平稳.实验分析结果较好地反映了东北地区气象变化规律,说明了所设计的空间数据平稳性检验方法的有效性.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412 ) HTML (1 KB)  PDF (951 KB)  ( 245 )
0 长江三峡地区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吴可, 彭红霞
长江三峡地区的巫山黄土是中国黄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具有重要的古气候环境意义.文章对三峡地区巫山黄土剖面先后进行野外考察、系统采样和光释光定年、粒度测试等工作,其中年代数据显示研究区黄土属于晚更新世黄土.巫山黄土的粒度组成特征与河流沉积物及同时期马兰黄土对比显示,巫山黄土与河流沉积物粒度组成明显不同,而与典型风尘黄土相似;粒度象显示巫山黄土与河流沉积物成因不同;频率累积曲线显示巫山黄土风积物特征.巫山黄土平均粒径与马兰黄土平均粒径从西北向东南逐步变细的空间分布不相符合,可能与气候及地形等因素有关.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391 ) HTML (1 KB)  PDF (2578 KB)  ( 466 )
0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研究
吕连菊,陈国柱
基于2005年~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对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平均增长率较低,各省的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增长差异颇大.就区域而言,中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最高,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低,进一步对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指数进行分解发现技术进步对上述区域的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均有促进作用,而规模效率的降低导致技术效率不利于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增长.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328 ) HTML (1 KB)  PDF (2191 KB)  ( 320 )
0 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预测研究——以涉县为例
温利华, 刘红耀, 张广录
以河北省太行山区退耕还林的典型县—涉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08年遥感影像数据和其他辅助资料,分析了涉县土地资源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关系,并基于CA-Markov模型预测2016年涉县的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2000年~2008年,耕地、林地、草地始终是太行山区土地覆盖的主导类型,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逐步实施,研究区内林地增加21.08 km2、草地增加39.26 km2,耕地减少79.22 km2,工业用地、住宅用地面积增长迅速;CA-Markov模型预测结果显示:预计2016 年,林地、草地将实现稳定增长,耕地面积将继续减少,但减少速度减缓,农村住宅用地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424 ) HTML (1 KB)  PDF (2280 KB)  ( 413 )
0 中国5A级旅游景区发展特征研究
袁露, 杨彦平, 王继建
5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地建设的最高标准,研究其发展特征,对指导区域旅游健康发展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文章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总量发展变化特征;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比较分析和SPSS交叉分析方法对5A级旅游景区类型及变化进行了全面剖析.结果显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总量保持缓慢增加,但年度增加量呈现递减的趋势;空间分布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低、省际差异性大,且随时间变化呈现不断集聚的趋势;空间分布与地区经济、旅游经济关系密切;景区类型所占比例趋于均衡,呈现多元化趋势.
2014 Vol. 48 (2): 0- [摘要] ( 307 ) HTML (1 KB)  PDF (601 KB)  ( 282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我刊参加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 第三届全国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再次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22 关于我刊近期发现假冒网站的声明
22 我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湖北优秀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
22 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办公情况说明及COVID-19专题征稿启事
22 本刊荣获2019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称号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
  下载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版权授权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学术诚信声明
地图管理规定
作者个人信息修改操作说明
  友情链接
22 华中师范大学
22 OSID
22 知网首发
22 中国编辑学会
22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22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22 中国期刊协会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武汉市珞瑜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田家炳楼7楼华师学报编辑部 邮编:430079 电话(传真):027-67868127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