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2年 51卷 5期
刊出日期:2012-05-25

论文
 
       论文
0 “简约治理”与林改政策在乡村的实践
贺东航
本文用“简约治理”理论审视林改作为国家政策“落地”村庄的过程,认为“简约治理”模式在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中取得了一定的绩效。国家政策进入乡村社会时,并不能简单粗暴地用政治权力去推行,应该根据地方实际,引入社会力量,通过“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用”、“准官员”和“情法合一”的治理机制等方式,把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化为“村庄实践”,实现国家政策目标。这是中国治理的历史经验,也是当下公共政策执行的乡土智慧。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当代社会变革中的“国家-社会”新型关系--社会学中国化视野下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杨敏
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进入一个大转折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持续转型,社会行动秩序呈现出双面性特征,社会心态与文化价值也发生深刻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急需解决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梳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思想脉络。在当代中国人类学研究中,力避“国家—社会”相互对立的思维方式已是明显的学术主调,而当代中国社会学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却极大地丰富、凝练和升华了“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理念”。对于今天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当代中国的社会巨变不仅规模空前而且质性独特,使得“国家—社会”关系面对从未有过的实践背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配置问题也更为尖锐。因此,“中国理念”和“中国经验”是应对现实考量的郑重选择,而如何回应这些前所未遇的现实考量也不断激发了“中国经验”的实践活力。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四二一”家庭结构假设与家庭养老压力事实
陈雯
“四二一”家庭结构假设一直为学者和社会媒体所关注,并用于说明和探讨家庭养老压力问题。然而,本研究通过建立“长时距”和“短时距”的家庭生命历程发现,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年龄差距的存在,使得第一代和第三代不可能如“四二一”假设所预言的那样同时成为第二代的“抚养客体”或“被抚养者”。相反,老年人在家庭发展过程的大部分阶段都扮演着“抚养主体”或“抚养者”的角色。并且,不同代际家庭成员在这两个角色之间的“交替扮演”使得家庭中实际压力并没有如“四二一”假设所预设的严重,即便是家庭中第四代和第一代同时存在,家庭成员也可以自动“分化”为两个抚养主体,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家庭对两类“高依赖”人口的照顾和抚养,从而缓解每一个个体所必须面临的实际压力。因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少出现“四二一”理论假设当中所谓的“沉重的负担”。相反,这种将人口抚养比概念“微观化”的理解过程,不仅忽略了家庭成员的能动特征,而且还夸大了家庭养老压力,更加将家庭“养老问题”扩大化。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198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比较:路径、绩效与市场结构
巴曙松 华中炜 朱元倩
对美国、日本、德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典型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路径考察可以看出,良好宏微观环境对于改革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次序安排有利于控制改革风险。利率市场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金融脱媒对银行业的整体冲击,提升银行体系在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但无法抑制住脱媒趋势。从微观市场结构看,利率市场化会在一定程度造成银行业总体数量的减少,并导致行业竞争加剧,提升行业集中度。从微观运营角度观察,利率市场化会“倒逼”银行通过提升表外业务收入和综合化经营转型两个途径来探索新的盈利增长模式。银行存贷利差在利率市场化初期会缩窄,但长期看会趋势稳定甚至扩大;而净息差从一开始就不一定必然下降。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优化重构--基于体系顶层设计视角的探讨
陈峰
在分析我国住房保障体系重构应然性的基础上,从体系顶层视角分析我国现代住房保障体系设计应遵循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以及适度性保障的总体性原则,应坚持以租为主,实行保基本、广覆盖、国家保,以及分层逆向保障的基本原则;而体系设计的近期目标应以生存性保障、供给保障(实物保障)、户籍保障为主,并逐步转变为以发展性保障、需求保障(货币保障)、非户籍与户籍并重的中长期目标;探讨体系设计中的保障范围、保障形式、保障方式以及保障机制等基本框架内容。基于住房保障体系的现状与目标模式,在“去赘存精,逐渐融合;增量改革,存量优化;因地制宜,分层推进”等体系重构的基本要求下,分析各个地方政府政策实践中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和限价房等各类住房保障产品,如何整合到现代住房保障体系的现实路径,以期促进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平稳优化及住房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恽代英政治思想研究
李良明 李天华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领导人和著名理论家。本文从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唯物史观揭示改造中国的道路、独立探索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拥护“民主联合战线”政策、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本质的认识、探索新民主义革命基于思想、党在闽西苏区局部执政经验的总结等七个方面,研究了恽代英的政治思想,并指出恽代英的政治思想具有阶级性与实践性、前瞻性与指导性、深刻性与通俗性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理论价值。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27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转型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谢守成
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都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准确把握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特征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理念上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体制机制上注重科学化与灵活化,方式方法上注重精细化与生活化,途径上注重课堂化与社会化,手段上注重现代化与信息化,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180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本土经验与外国文学翻译
高玉
文学翻译深受本土文学经验的影响和制约。本土经验是指本土文化传统、语言系统、时代背景以及思想方式、心理结构、道德规范等,具体到文学来说,文学观念、文学感受方式、文学知识等也是“本土经验”的重要内涵。中国近代文化是一种转型期的文化,它具有某些现代性,但总体上还属于古代类型,特别是在语言和文学上。近代本土文学经验决定了时人会按照近代中国文学的观念和方式去理解和表述外国文学,从而使中国近代的翻译文学风格倾向中国古代性。当时,文言是中国通行的语言,古文是正宗的文学语言,用文言文来翻译西方的文学,是标准、正统的翻译,一是出于接受和理解的需要,二是出于显示西方文学身份的需要。我们不能站在现代文化的本位立场衡量近代翻译。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中国近代文学翻译不以“准确”为宗,而以“正当”为度,这种选择有其合理性。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218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清末民初的翻译实践与“文言的终结”
时世平
清末民初的翻译实践大致可分为两种路向,一是意译方式,二是直译方式,前者以严复等封建士大夫为代表,后者以周氏兄弟等精英知识分子为代表。严复等人立足于汉语,以汉语为中心,强迫外来语迁就汉语的传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中西在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语言系统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与严复等人以中化西的视野及中国文化优势论不同,鲁迅将中西文化作为两大相互平行并各具价值的文化体系来对待。意在借《域外小说集》的直译方式,为中国小说现代化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新形式。由于受章太炎语文观的影响,周氏兄弟倾向使用古奥语体翻译中国传统小说里完全没有的西方象征主义与心理描写,这是一种对先秦古汉语近乎偏执的使用,且逐字逐句地对应外文的内容甚至是语法,这无疑是对文言文表达能力的一种极限试验,很难被当时读者所接受。从严复等人到周氏兄弟的翻译实践,将文言对于现代思想的涵纳能力做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失败,预示着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文言对于西方文化的翻译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翻译实践促使了“文言的终结”。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223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有标假设复句的语义关系特征
罗进军
语义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有标假设复句的语义关系特征表现为单纯型语义关系跟复合型语义关系长期并存。有标假设复句的复合型语义关系主要分为双合型语义关系和三合型语义关系两类。双合型语义关系包括“假设+因果”型、“假设+推断”型、“假设+条件”型、“假设+目的”型、“假设+并列”型、“假设+连贯”型、“假设+选择”型、“假设+递进”型、“假设+转折”型、“假设+让步”型。与双合型语义关系相比,三合型语义关系较少,比较典型的是“假设+条件+目的”类语义关系。有标假设复句复合型语义关系具有较为典型的形式特征。本体研究领域的这些发现,将为以后有标假设复句层次关系信息化研究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237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有”字句的历时考察和横向比较
王 勇 周迎芳
汉语中的“有”字出现在不同的句法环境中,表现出诸如存在、领有、充当不定名词标记、表示完成体以及一些固定用法(如“有意思”、“有主见”)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些意义和用法,有的一直存在,有的是后来出现的。本文通过历时上的梳理以及跨方言和跨语言的检视,考察和论证这些不同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在统一的模式下进行解释。“有”字最基本、最核心的意义是表示存在和领有,这两种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其他意义都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扩展和延伸出来的。这种基于基本意义的扩展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关系,正是其理据性的表现。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146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关系纵论
臧运祜
孙中山在寻求中国革命真理的过程中,借鉴并批判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独创了五权宪法学说,作为与其三民主义并列的指导思想。但是在辛亥革命期间,以同盟会为主体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未了解和接受五权宪法,不但组建了三权分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而且制订了与五权宪法相背离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虽然使中华革命党再次打出了五权宪法的旗帜,但为了反对北洋军阀,却又要继续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之作为“批判的武器”。随着护法运动的一再失败,孙中山也在对于临时约法进行“武器的批判”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五权宪法学说。孙中山与临时约法的关系,历时10余年。他通过对于临时约法的扬弃而完善起来的五权宪法学说,虽然在理论与实践上难免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对于当时和后世,仍有思想武器之价值。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48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变动时代背景下的全真道与地方社会--侯永德与民国二三十年代的长春观
梅 莉
全真丛林湖北武汉长春观创建于宋末元初,到民国年间,尤其是二三十年代,仍保持了发展的态势,这与监院侯永德多方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侯永德担任长春观监院二十年的时间里,一方面与湖北军政要员、工商界人士、广大信众信徒密切交往,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另一方面加强宫观内部管理,扩修庙宇,实施传戒,不仅使古老的长春观声望和影响达到鼎盛,在长春观发展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在武汉三镇道教史上打下深深的铬印。它显示出传统宗教界的部分人士面临近代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困境时,在顺应时代的变化,积极与上层人士联系,以谋求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参与城市现代化的改革,并从多方面改革旧有的寺观制度,在当地政治生活、社会变革、文化生活中发挥了自身作用,并取得一定成效。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37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文化多元主义与联邦德国的移民教育政策
岳伟 邢来顺
战后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浪潮,不仅使联邦德国出现了严重的移民融入问题,也滋生了少数德国人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倾向。为了应对移民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德国逐渐形成了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即要求保护移民文化的多样性,又强调构建以《基本法》为核心的社会共同价值标准。以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德国发展出针对移民社会的“存异求同”教育理念与政策,一方面承认当今德国多元文化并存的事实,教育学会尊重、包容异文化,学会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保护移民非主流文化和社会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认同一种社会共同价值观,倡导融入主流文化,实现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移民社会的教育理念与政策从入学要求、课程设置与标准、毕业资格考试、师资培养等方面对德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构成了冲击。以“一体多元、存异求同”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有利于德国构建文化多元性和谐社会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以有益启示。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269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中世纪英格兰道路网的形成和维护
沈 琦
中世纪英格兰交通史研究经历了一个从“遮蔽”到“解蔽”的过程。已有的研究表明,14世纪时英格兰已形成以伦敦为轴心的道路网。道路网的维护是在“王之和平”的法律框架下进行的,这种维护机制体现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民间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王权的强制性以及王权的仪式化功能(如鼓励慈善捐款、授权成立社团、颁布通行税授权令)起着监督引导作用。地方政府和民间社会则通过承担强制性维护义务、慈善捐助以及征收通行税三种维护方式发挥着主体作用。这种“中世纪式”的维护方式体现了王权的有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地方社会的慈善举措、共同体意识以及首创精神。上述维护方式适应了中世纪英格兰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还毕竟有限的现实,也保证了中世纪英格兰道路通行维持在一个较好的然而也是较为脆弱的水平。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美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历程50年的回顾与反思
张东辉
本文回顾了美国比较教育学科在过去50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对美国比较教育领域最权威学术期刊《比较教育评论》50年来发表的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崛起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美苏对抗的格局促使教育规划也成为国际竞争的一部分。60年代到90年代的冷战时期,美国的比较教育研究持续发展,但是其发展初衷仍在于美国的“大国”思维和“国际竞争”策略,90年代以后,比较教育者们逐渐摆脱了冷战思维,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帮助第三世界国家解决贫困和教育落后等问题,增进发达工业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如近年来文献对“德育与政治、意识形态”、“跨文化与国际化”等研究主题充分关注,关注的地区焦点也从中心转到边缘。美国比较教育的发展历程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借鉴。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12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卓越教学--兼与有效教学比较
邹成效 浦玉忠
有效教学的缺陷与时代发展对教育教学的挑战构成了卓越教学的出场背景。以整体性思想为根基、以超越平庸与一般、达至出色与更好为理念的卓越教学,在教学论意义上,它是四大教学原则——目的卓越原则、过程卓越原则、方法卓越原则与课程卓越原则的“交集”;在价值论意义上,它是教学主体以追求“知识、能力和智慧”为结构性指向的一种“教”与“学”出色相长的价值活动;在特质论意义上,它有别于有效教学的机械性、功利性特点而具有理论上的整体性和实践中的集整体性、有效性与个性于一体的卓越性特征。。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160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活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黄兆信 曾纪瑞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主力,本研究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能力的三大因素:个人特征因素、个人资本因素、创业环境因素,进而提出了消除制度性障碍,建立基础性保障体系;消除非制度性障碍,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提高服务意识,建立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能力等政策建议,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能力。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22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农村教学点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与对策
赵 丹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民普及和免费供给,“均衡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由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区域内校际均衡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农村教学点的作用和建设问题值得关注。在县域教育发展中,教学点有利于促进偏远学生就近入学、享受同等质量的教育,也是小型农村社区的文化聚落中心。但是,现实中教学点却在办学经费、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面临发展困境。基于教学点的重要作用及其困境,教育决策者应努力加强教学点建设,弥补区域内教育发展的短板,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12 Vol. 51 (5): 0-0 [摘要] ( 233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