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0年 49卷 3期
刊出日期:2010-03-25

论文
 
       论文
0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缺失与选择
吴湘玲
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是由政府部门参与并承担重要责任的一种养老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是地方统筹的"统账结合"的保险模式。论文运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评价体系,对目前世界上常用的三种养老保险模式与目前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模式进行了功能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具有目标覆盖率较窄、财务的可持续性较差、管理的简便程度差、管理成本高、社会再分配功能弱、个人权益的便携性差、不能促进经济增长、个人激励功能弱等缺陷,而全国统筹的随收即付制度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221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社会保险学分析
李珍,王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愿性原则,导致家庭(个人)账户制度、保门诊、捆绑外出务工人员参保等制度设计引起诸多问题。文章认为,以各级政府出资为主,农民个人出资为辅,按县市统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具备了社会保险的本质特征。基于公平原则、制度保障目标和实际运行效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照强制性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文章提出了完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相关建议。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19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意愿的实证分析
顾永红
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制度有意愿差别,对供给的社会保险项目存在偏好位序。经测算,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最为强烈,其次是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在这样的参保意愿偏好中,农民工个体层面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就业条件中就业保障形式、工作时间、月收入,以及保障能力层面和了解社会保险政策的程度等9个因素,对农民工参保意愿有显著影响。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需要结合农民工的实际需求,有重点、有先后地逐步完善。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184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性改革
李仁真,涂亦楠
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使得IMF的代表性问题重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IMF代表性改革涉及代表权的分配、行使及监督等方面,并集中于现行的份额计算公式不合理、加权投票权分配不均衡、基本投票权比例过低、表决方式不民主以及组织机构缺乏问责制等问题。改革应当基于公平理论、效率理论和民主理论进行。我国在改革中应当积极主张提高基本投票权地位、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加权投票权、应用新的份额计算公式、采用双重多数表决规则、改革IMF现行的组织机构,以达到增强IMF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目标。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我国处理涉外民商事关系时对国际惯例的适用——以国际私法的渊源为视角
高宏贵,司珊
我国现行法律虽然明确规定在处理涉外民商事关系时可以适用国际惯例,但并未对可予适用的国际惯例的性质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那么,最可取的思维路径则应该从国际惯例本身来分析其性质。我国处理涉外民商事关系时适用国际惯例,必须以我国法律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无明文规定为前提,且只能参照适用,同时适用的结果不得违背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和我国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23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安虎森,蒲业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在沿海地区集聚,沿海与内陆地区人均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本文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活动高度聚集在沿海地区,是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促使下形成循环累积过程的必然结果,主要表现为沿海地区工业部门不断吸纳内陆地区劳动力的过程,也表现为不断吸纳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旨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改革资源税、鼓励高学历人才到内陆地区创业等政策性建议。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25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金融危机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
胡振红
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问题是"投资—出口"型经济增长模式和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共同产物。此轮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紧缩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客观上起到了"倒逼"的作用。"投资—出口"型经济增长模式使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向掌控资源和资本的政府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倾斜。政府通过控制资源和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来支持投资的扩张,投资增加形成的产能只能通过出口消化;为保出口,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亦步亦趋,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受汇率改革牵制,从而使整个金融领域改革严重滞后。经济体制中的财税体制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现状,强化了投资,抑制了最终消费。以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结构调整攻坚战已迫在眉睫。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中国社会转型期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
黄永林,喻发胜,王晓红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冲突频发。人们借助网络发表意见、交流观点、维护权益,网络舆论不仅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成为关乎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本文认为,利益相关、价值共振、情感共鸣是网络舆论生成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舆论的生成公式:p=(b+v+e).t,即舆论是利益、价值观、情感三者之和与传播方式的乘积。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21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网络传播与网络舆论的生成及其特征
"网络舆论的监测与安全研究"课题组
数字化传播、星状网络传播、多功能传播、超文本链接等构成了网络传播的技术特征;自由传播、平等传播、实时传播、互动传播、匿名传播等构成了网络传播的人际特征。网络传播人际特征的形成以网络传播技术特征为技术支撑和前提,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对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舆论产生:"议程设置"全民化;舆论心理:"群体极化"现象突出;舆论演化:"蝴蝶效应"加剧;舆论控制:"把关能力"弱化。只有深入了解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与演化规律,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引导。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23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谈国新,方一
本文利用I-space(信息空间)模型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和产生根源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它由舆情发布者指标、舆情要素指标、舆情受众指标、舆情传播指标以及区域和谐度指标五个指标群构成,分别展现舆情的地理分布、来源、传播渠道以及舆情内容的性质和受众的反应。同时针对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及预警预报,研究了不同指标的量化方法,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为更加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舆情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212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思考
姚伟钧,彭桂芳
近些年来,网络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中国迅速发展壮大,网络事件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探讨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在对网络文化安全相关概念进行厘清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模型与实现路径,指出网络文化安全需要三大保障:即物质技术保障、法律制度保障和网民素质保障。其中,网民素质的保障是最关键、最有效的保障,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因此,我们在加强物质技术与法律制度保障的同时,尤其要重视网民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构筑起防范网络文化安全威胁最有效的防线。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281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世博会与近代东亚的参与
马敏
东亚各国在近160年中,从世博会的旁观者到参与者,从舞台的边缘走到舞台的中心,从配角到主角,从远远落后到迎头追赶,再到后来居上,其原因首先在于,东亚各国在世博会上的优异表现与东亚强迫后发型现代化方式不无关系。正是在这种巨大民族危机压力下的被迫的现代化,使这一地区的国家释放出极大能量来摆脱西方的殖民统治和追赶西方。而后发现代化的优势使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大大缩短现代化完成的时间。其次,同处儒家文化圈的东亚各国,在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下,现代化通常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政府往往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强势的决策能力,可以自上而下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去实现现代化或某一特定的目标,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举国体制"。同样因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东亚普遍存在家国一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团主义意识,这种意识与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相结合,会酿成强烈的集体和国家荣誉感,使政府与民间密切合作,不遗余力地借世博会大舞台展示国家形象,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文明间的交流与发展。最后,悠久的东方文化传统经过现代转型之后,会产生持久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使东亚国家在博览会中得心应手,发挥出巨大的创造性。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199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香港工业展览会
李培德
从1933年香港举办第一次工业展览会,直到2009年香港举行第四十四届工业展览会,香港工业展览会的历史已有76年了。香港的工业展览会最早是由百货公司和女青年会发起,由于展期短和规模小,影响有限。直到1938年,香港厂商借助内地国货运动的声势,参考了先前在香港和新加坡举行国货展览会的经验,成功地举办了首次较大规模的"香港中国货品展览会"。工业展览会不仅有助于宣传国货,同时更可提高国货的质量,甚至使业界团结,对香港制造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部工业展览会的历史,展示了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马敏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付海晏
本文对中国近代史著名学者马敏在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博览会史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等领域的研究作了较全面的评述;分析了马敏的学术研究与历史观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贡献与意义。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285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试述20世纪前期华北乡村中的弱势阶层
渠桂萍
20世纪前期,华北村庄的弱势阶层指乡土资源的拥有量极度有限,社区地位最低的阶层,主要包括长工、普通乞丐、普通看青夫、地方等群体。他们土地资源匮乏,生活在乡土社区的边缘,被乡民"贱视",其职业行当非普通乡民所愿为,通常是村庄照顾与救济的对象。同为穷困潦倒,弱势阶层与无赖能人有本质区别,前者属于普通极贫户,其贫穷因"正常"原因所致;而后者则因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而致贫,且常因霸力为乡民所惧,在村庄道德评价体系中为乡民所嫌恶。弱势阶层的形成与特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20世纪前期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微观缩影。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0 KB)  ( 8 )
0 革命伦理与个体伦理的心史复调——论郭小川1957年三首叙事长诗及诗人命运
夏中义
研读郭小川1957年的三首叙事长诗,品味其内心的价值复调,实是"革命组织伦理"与"个体人性伦理"的深邃纠结。这既是诗人的生命体验,也是整整一代左翼知识者的共同心灵历程。"个体人性伦理"延展为"人性根基→自我实现→文学自恋→星空视野"四环;而"革命组织伦理"亦相应分为四环:"政治本位→驯服工具→组织崇拜→洗心革面"。三首诗呈现出"弱复调"特质,与其日记中袒露的两种伦理价值互相抵牾的心迹相互印证。这也先期性预示了郭小川在1957年可成为"心灵诗人",1959年后只能扮饰"政治抒情诗人"的某些必然性。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403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论鲁迅与中国书法文化
李继凯
作家和书法作为历史文化的"中间物",其文化功能无疑是多方面的。本文即以此为主要视角,来观照鲁迅与中国书法文化的关联和融合,解析鲁迅书法文化活动作为其文化创造行为所具有的诸多文化功能,即文化载体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交际功能、文化共生功能、文化纪念功能等。作为文化象征性人物,鲁迅不仅代表着"新文化的方向",而且他对书法文化的创化也代表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这对当今文化素养不高的作家文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作用。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224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兼类小说的诗学观察
张永禄,葛红兵
兼类小说是指突破单一类型特征,同时具备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叙事语法和审美风貌的复合态小说样式,它是小说类型进入成熟阶段后的代表性趋向,对复杂小说进行专业的科学解读,离不开兼类视野。兼类小说审视的要点在于廓清其包含的子类型,并考察各种子类型的基本句法、叙事语法和语义结构,然后探求其可通约性的"公因式"。研究兼类小说的基本意义在于,它既是我们解读复杂小说现象的有效手术刀,也是促进综合创新,催生新的小说类型的理论工具。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后大众化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
王洪才,曾艳清
"后大众化"是日本著名学者有本章提出的一种解释高等教育发展新现象的理论,该理论揭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开始转向终身化而非走向普及化。后大众化的典型特征是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增长在未达到普及化之前就出现了停滞和波动,而非传统的成人学生入学率却持续增长,其增长率甚至超过了传统学生,而且这些学生可能多次入学。本文通过美英日三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过程及特征分析,认为我国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后大众化可能会提早出现。本文从劳动力结构现状、人口老龄化趋势、产业结构调整、闲暇时间特点、国家政策导向、人口结构变化等方面分析指出我国所具备的高等教育向后大众化转型的客观条件。结合后大众化特点,本文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基本策略:高职院校将是高等教育走向后大众化的核心机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将转变为以非学历培训为主的机构;成人高等教育制度将趋于地方化、多样化、自助化;加强质量监管并赋予成人高校以充分的招生自主权。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198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桂苑学人马敏
唐斌
中国现行的教育筹资体制是基于政府、企业、个人三大筹资主体设计而成,重点强调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在教育筹资中的作用。然而,中国的第三部门近年来出现爆发式增长,社会结构正悄然发生改变,对教育筹资提出了新的要求。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引入第三部门理论,重新分析了教育筹资机制,认为除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外,还因第三部门参与而出现了志愿机制,这三者的整合将能更有效地筹措教育资源。而从"政府—市场—志愿"三维视角考察我国教育筹资现状后不难发现,明确各个筹资主体的责任,规范其教育筹资行为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教育筹资体制的突破口。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教育筹资:"政府-市场-志愿"三维视角
唐斌
中国现行的教育筹资体制是基于政府、企业、个人三大筹资主体设计而成,重点强调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在教育筹资中的作用。然而,中国的第三部门近年来出现爆发式增长,社会结构正悄然发生改变,对教育筹资提出了新的要求。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引入第三部门理论,重新分析了教育筹资机制,认为除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外,还因第三部门参与而出现了志愿机制,这三者的整合将能更有效地筹措教育资源。而从"政府—市场—志愿"三维视角考察我国教育筹资现状后不难发现,明确各个筹资主体的责任,规范其教育筹资行为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教育筹资体制的突破口。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研究回溯和展望
陈新忠,董泽芳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加剧,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的研究聚焦于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近代新式高等教育和新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流动的关系,注重高等教育机会考察、重视高等教育分流探讨、突出社会影响因素挖掘、强调二者相互关系分析,但在研究内容上,二者有机统一少;在研究对象上,内在机理研究少;在研究方法上,定性定量结合少;在研究视角上,多种学科观照少。展望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研究,我们要加强基础理论建设,做好质量结合探究,强化多维视角剖析,致力互动机制构建。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流动儿童教育财政的困境与出路
金乐,付卫东
现行的"两为主"流动儿童教育政策面临诸多财政困境,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积极性都不高,主要因为:(1)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流入地政府无法承担流动儿童巨额的义务教育费用。(2)以户籍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划拨方式不合理,流动儿童离开户籍所在地以后,客观上减轻了流出地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负担,而流入地政府并没有得到流动儿童相应的义务教育财政经费。(3)流入地公办学校规模有限,经费不足,无法满足所有流动儿童上学需要。(4)各种民办学校尽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财政支持。本文通过对公共财政基本理论的分析,提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财政困境的基本思路:加大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分担责任;适时引入"教育券"制度;公平对待各类民办学校。
2010 Vol. 49 (3): 0-0 [摘要] ( 23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