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8年 47卷 4期
刊出日期:2008-04-25
论文
论文
0
教学生活"辨
罗儒国
教学生活作为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议题,是指教学主体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为了生命发展和完善,以及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借助一定的中介所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教学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其他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生活形态存在着区剐和联系,和教学实践、教学活动等相关范畴亦有所不同。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240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肖海燕
2008年4月19日至24日,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和香港青松观全真道研究中心主办,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湖北省道教协会和武当山道教协会协办。此次会议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道教界的高度关注,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290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徐勇,项继权
在当今社会中,接受教育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公民权,教育公平也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教育不仅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基本标志和重要基础,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正因如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33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国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供给及财政制度路径
卢洪友,李凌
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既是一个实证性问题,又是一个规范性问题。均等化的评价首先以评价域的选择为前提,也因此与公平理论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本文从教育公平的基本维度出发,设计义务教育均等化评价指标,通过分析2000—2005年各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差异表现与变化趋势,确立现阶段主要的均等化目标,并利用回归分析法,估测该目标下各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需要与转移支付规模。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269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财政激励机制
王金秀,方海波
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必须做到“两个为主”,但在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农民工子女难以在流入地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本文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分析说明由中央负责、委托流入地政府代理的机制难以解决问题,在确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为地方公共产品的基础上,通过蒂布特模型假说解释分权教育财政体制的有效性,但现行财政体制却对此存在负激励。据此,本文以完善地方财政收支政策、制度和决策机制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建议。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16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义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任晓辉
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核心是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本文应用绩效评价原理,结合我国义务教育管理的实践活动特征,从投入、产出与结果和教育发展能力三个角度设计出一套完整的义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同时满足财政部门对教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对具体学校两个不同层次的评价。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29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王修达
尽管财政困难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因,但缩减财政支出并不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导方向。乡镇政府应当精简机构和人员,但主要着力点却不在乡镇自身。建设完整职能的乡镇政府,以及撤销乡镇政府、卖行乡镇自治、改组为派出机构、推行民主选举等方案,缺乏行政技术上的可行性。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着眼于县域范围,以实现政府职能的最佳配置为核心。为此,需要科学界定县乡政府职能,合理划定乡镇政区范围,改革政府设置形式和级别制度,并探索新的村级治理模式。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34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民族乡治理之道
吴开松,张中祥
民族乡作为一种特殊的基层政权组织形式,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不同民族协调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乡的治理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备共同的哲学基础,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民族乡的治理面临着行政环境的复杂性、行政权力的双重性和行政职能的外延性等特征,提高认识、落实政策、健全法制、转变职能、提升素质、传承文化是实现民族乡和谐治理的基本途径。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170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理论可行性的方法论解析
张大松
理论的可行性取决于理论自身的逻辑可行性、理论的可检验性以及理论的解释能力与预测能力几个方面。科学家共同体或个人对理论可行性的认同体现了一种可测度的理论信任。理论的可行性与理论信任为理论接受提供了必要前提。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41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和合身体论纲——关于身体的内涵及其分类
王俊龙
鉴于身体分类理论尚有待完善,本文尝试提出“和合身体”分类体系并以此取代“整体身体”这一平凡概念。和合身体是身体的生物、文化和技术三个维度的结合与统一。和合身体不只是强调身体形状结构上的整体性,更强调身体功能素质上的整合性。和合身体的提出对于深入了解人的价值,从而正确对待人具有重要意义。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192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自由退出权、组织稳定、组织效率——兼论合作社为什么难以成为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的主流组织形态
曹阳,姚仁伦
经济组织是各类生产要素所有者的一种较为规范与稳定的合作形态。如何保证经济组织的可持续与高效率,关键就是要在维护经济组织成员的基本“自由退出权”与保持经济组织的稳定之间取得一个适度的平衡。因此,有必要对经济组织成员的自由退出权加以三个方面的必要限制:资本退出限制、人才退出限制、时间退出限制。合作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难以成为我国农村的主流经济组织形式,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合作社社员拥有太大的“自由退出权”。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15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困境:来自湖北的农户调查
王春超,李兆能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于2006年对湖北9个县(市)的40个村和200户农户实地调查资料,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剖析土地流转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研究认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如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农村流转土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不大,近年来土地流出的农户相对较多;第二,土地流转受到国家农村政策的较大影响;第三,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以转包和转让为主,存在少量的租赁和互换形式;第四,农村土地流转主要由农民自发组织,大部分是非正式协议;第五,土地流转遵循了“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大部分农民基本满意;第六,家庭经济利益是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本文同时认为,形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缺位的制度安排使得土地流转处于低水平、零散化的状态;第二,农村中的利益主体在土地分配上存在分歧;第三,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流动性使得地权的稳定性得到增强,流转的意愿并不强烈;第四,农村土地流转的高交易费用,造成了流转量和流转范围难以扩大。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18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交易关系研究
道日娜
本文从契约类型角度,通过对乳品加工企业和奶农生产特征及其市场地位的分析,探讨乳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协调机制对整个产业链运行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乳业产业特征和政府保护决定的乳品加工企业具有地域垄断特征,农户在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目前采用的合同收购方式,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双方市场风险依然很高,都具有机会主义倾向,而且随市场波动,这种倾向加剧,专用性投资不足。在乳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乳品企业不会通过后向一体化提升产业链运行效率。当前最重要的是规范乳品产业链两端的市场,促进有序的市场竞争,奶农的利益最终要通过生产规模扩张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来保护。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238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古代希腊民族认同中的各别主义与泛希腊主义
徐晓旭
笔者将“各别主义”界定为希腊人的各城邦、各部落彼此独立,各自为政和相互竞争的状态;将“泛希腊主义”界定为认为所有希腊人——无论来自哪个城邦或部落——彼此之间都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共性和共同利益的观念、言论及与之相关的行动。各别主义和泛希腊主义分别构成古代希腊民族认同机制中的亚群体性和群体性内在动力。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张力。这种张力遍及城邦利益、民族概念、血缘观念、语言及方言、宗教、生活方式和“希腊人—蛮族人两极对立”观念等诸多领域,贯穿于城邦、部落和民族等各种规模的共同体层次当中。希腊人在这种张力之中确认着自己的共同身份,划定着与外族人的界限,建构着自己的民族认同。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349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德意志帝国时期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考察
邢来顺,周小粒
德意志帝国时期是德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人口形态方面,出现了非传统模式的高速人口增长和快速城市化;在生活状况方面,教育取得明显进步,收入增长,消费水平提高;在社会联系程度和福利状况方面,现代信息社会初露雏形,覆盖广泛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初步确立起来。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18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视角转换
王齐洲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滥觞于“观乎天文”,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为巫觋们的“通天”事务服务的,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周人用“行为史观”代替了殷人的“神权史观”,认识到“天不可信”、“天命靡常”,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进行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纳上下于道德”,则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这种视角转换体现在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在传为周公等人所作的周初诰令(《尚书》八诰)和《诗经》的部分《周颂》以及大、小《雅》中得到有力证明。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13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古文学作品中"江汉"含义的再讨论
张伟然
清代以降,文学界认为古代地名“江汉”意项有二:江汉平原,巴蜀。后一意项中的“汉”指“西汉水”,即今嘉陵江。作者认为这一理解是望文生义的结果,不能成立。前此曾撰文加以辩析,得到文学界回应。此文中作者对文学界的回应意见再加以讨论,指出中古时期蜀人虽有以“江汉”指称蜀地的传统,但所言“汉”仍是“东汉水”,即今汉江。而这一认识并不足以动摇作者前此考证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为伪作的结论。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17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诗人艾略特意志缺失症性格特征
彭桂芝
本文简要概述了诗人T·S·艾略特的性格特征--"意志缺失症".从诗人生长的时代,成长的困惑,无归属感的心灵寂寞、婚姻不幸与生活困顿以及对动荡时局的忧患等方面,探究了"意志缺失症"产生的真正根源;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诗人"意志缺失症"的几种表现形式.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205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评估及其发展方向——以艺术表演团体为中心的观察
马敏,杜方
1978年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历了三十的发展。艺术表演团体作为一个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殊文化单位,其改革进程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可以为评价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提供一种独特的观察平台。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进程,并从加快文化立法、完善国家宏观管理体制和加强文化单位微观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211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现代服务型公共文化体制创新研究
巫志南
本文从现行公共文化体制存在的问题入手,具体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生产供给、设施建设管理、流通和投融资四个关键环节,从理论角度确立“从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出发”这一逻辑起点,提出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发展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主体群落,探索建立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运行的理事会制度,创建政府统筹、扩大社会参与的宏观投融资体制,以及运用数字网络技术建立先进可靠的内容配送系统等,以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服务型公共文化体制创新进行分析和设计。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190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思考
丁伟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确立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及方向,这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特色的塑造及其创新密不可分。本文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治及社会特色、民族精神特色、发展阶段特色、市场规模特色以及发展模式特色与自主创新特色,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213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目的和成效——基于中西部地区6省区38个县市177个乡镇的调查与分析
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课题组
本文通过对中西部地区的湖北、河南、广西、云南、陕西和内蒙古等6个省(自治区)38个县市177个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调研,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目的、方式、成效与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对策思路。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26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道德语境下的大学生公正就业研究
胡解旺,欧清华
大学生公正就业,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信度和效度,而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强化践行道德的力度。进而言之,对于树立整个社会道德风尚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因素。
2008 Vol. 47 (4): 0-0 [
摘要
] (
189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