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4年 0卷 2期
刊出日期:2004-02-25

论文
 
       论文
0 网络状公共治理:合作与共治
朱德米
当前治理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有:组织治理、治理与发展的关系、公共治理的质量、治理如何被组织起来。治理的组织方式是当前许多领域研究的重点。基于国际治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网络状公共治理的假说。网络状公共治理由多层治理和伙伴关系治理两种模式组成。以欧洲地方治理的实践为例,阐述网络状公共治理的运行。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236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模式分析
唐娟 曹富国
最近20余年以来,许多国家对传统的政府治理制度进行重新设计,其实质是重构国家与社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关系,它首要体现在公共服务制度的重新安排上,即从主体结构和操作过程两个层次上实行多元化,用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目前,各国公共服务领域至少存在三种模式,即:权威型、商业型和志愿型。分析这些模式及其变迁的基本经验,对目前中国的公共事业改革不无裨益。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52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中国农村环境资源的非集中化治理的绩效与利益相关群体分析--概念、背景与在中国云南的案例研究
左停
本从讨论环境资源治理、非集中化趋势以及利益相关群体等概念入手,概括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环境资源治理的主要趋势。并以一个具体案例,通过利益相关群体分析、绩效分析等方法实证地分析了流域内环境资源社会治理中的各种类型、村民参与的程度及其绩效等。作为小结,本提出了中国推行非集中化治理的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公司产权:一个理论假说及其政策含义
罗必良 李孔岳
本认为:所有权和产权都是指对稀缺资源的排他性权利,所不同的是产权是竞争的结果,是在所有权形成之后,通过所有行使所有权的行为及竞争两种方式形成的一种排他性权利,是在竞争达到均衡时可以行使的资产所有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公司产权的实质,从而,提出了关于公司产权的一个理论假说——公司产权包括三个部分:股东直接行使的所有权(R1)、公司的法人产权(R2)、经营集团凭借其竞争优势而攫取的股东放弃行使的留在公共领域中部分含租产权(R3),三的不同比例构成公司的产权结构,它决定着公司治理的绩效。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同一轨迹制度供给累计升级假说--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条件下制度供给模式分析
邓大才
制度变迁方式不同,制度供给的方式也不同。在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下,制度供给是累计减少的,在诱致性制度变迁下,制度供给是累计增加的。章先提出上述假设,再以中国农村制度变迁方式来检验诱致性制度变迁下的制度供给方式。其结论是在诱致性制度变迁下同一轨迹的制度供给是累计升级的。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25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公平与效率的产权基础--起点公平与结果公平的产权分析
李松龄
规则公平、机会平等、效率优先是一种权利对等意义上的起点公平的公平效率观,它的产权基础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排他性所有权的制度安排。凯恩斯主义的收入均等化意义上的公平是一种权利对等意义的结果公平的公平效率观,它的产权基础也是排他性的所有权。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资料占有意义上的公平和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意义上的公平是权利平等意义上的公平效率观,它的产权基础是所有权缺乏排他性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是权利对等意义上的起点公平和收入均等化意义上的结果公平的结合。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精品意识与文化武汉
章开沅
本针对武汉市正在制订的化强市建设纲要,以及与此相应的化产业发展计划,回顾了武汉在历史上一度拥有的辉煌,呼吁当代武汉人发扬辛亥首义中“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视化产品同工业产品一般,打造精品,重振武汉雄风。同时,章建议政府在化建设方面注重统筹布局,资源整合,循序渐进,并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作用。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矛盾与文化建设
孙泽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化矛盾,体现在生产形态上,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矛盾;在产品价值上是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在化与市场的关系上表现为化的非商品性与化产品的商品化矛盾;在化类型上表现为精英化与大众化的矛盾。解决上述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19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虚骄,虚无,理性--中国近代语境中的民族主义
高钟 罗萍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语境中的最强音。其中虚骄,虚无,理性三种音频交相混合,在历经百年的洗滤之后而正大步走向理性。但虚骄,虚无二种杂音依然羼杂于内,若不加以厘清,必将对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产生干扰。因此,正本清源,建设理性的民族主义是我国当前政治明建设中亟待着手解决的重大课题。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24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近代中国从竞争到互助进化论的文化转向与文化回归现象--兼论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道德建设误区与戒鉴
李怡
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巨大的进化论,在思想界曾有一个从竞争进化论向互助进化论的文化转向。文章探讨了这一文化转向的民族心理兴趣根源及传统文化根源,并就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回归现象略作讨论。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23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
邱紫华
本系统论述了日本和歌四个重要的美学特征:第一,和歌具有非政治性、非社会性倾向,和歌以表现恋情为中心;第二,和歌重在表现瞬间的印象和感触;第三,和歌形式短小、精炼,意蕴含蓄而悠远;第四,和歌追求表现禅的审美理想和美的境界。本还进一步分析了形成和歌上述特征的化原因。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23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黑格尔论东方艺术的怪诞
宋雄华
黑格尔认为,东方艺术的怪诞,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将自然的成份与人类的成份不合理地混合在一起;极端和歪曲,过分与扭曲地表现对象;反自然地将事物的某一成份或作用予以极端重复或无限增多。黑格尔论东方艺术的怪诞,包含着不少真知灼见,但他认为东方艺术发展水平很低,怪诞难以理解,不能见出美来,这又是极为褊狭的。其实,怪诞在古今东西方艺术中都有表现,甚至是东方艺术的普遍手法和特色,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心理根源。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196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黄念然
本以20世纪几部重要的中国美学史作为例,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历史分期、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现状,并就美学史研究中的深层次问题给予了相应的反思。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20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论美学对现代思想的意义--由鲍姆加登与康德谈起
梁海钢
美学通常被视作哲学学科本有、自明的一个分支,是哲学思想在艺术领域的运用。这一观念使美学局限为一个具体事域的学科。本论通过对美学现代开端的考察,在其思想的形成道路中透视美学与现代思想的勾联,揭示美学所开启的思路对传统哲学的超越。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30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坚持以学生为本 培养高素质人才
何祥林 林更茂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改革也在稳步进行。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成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18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创新发展是人文社会科学立命之本--对建设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群体的深层思考
石挺
本以江泽民同志三次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讲话为指导,阐述了人社会科学创新群体建设的紧迫性;组建创新群体的意义、作用与目的;对创新群体的要求;创建创新群体的措施等问题。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178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语言与文类中的意识形态指涉--弗莱的意识形态理论
易晓明
本文从语言与文类两方面,论述了弗莱学说中的意识形态资源。弗莱认识到语言的结构作用,它在时间与空间上结构我们的意识。语言的集体性与历史沉积性特质,为隐喻及隐喻中的意识形态指涉提供了基础。詹姆逊曾在弗莱的文类批评中发掘出其意识形态功能,并针对弗莱的文类批评,提出了“意识形态素”的概念。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29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中国文学批评视野中的"现代转型"
庄桂成
许多学致力于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研究,但要将中国学批评成功地进行现代转型,首先必须澄清三个问题,即何为中国学批评的“转型”,何为中国学批评的“现代”,何为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是一项世纪性的课题,众多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而百年来的转型历史就是由这各种力量的“合力”完成的。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从商事公断处看民初苏州的社会变迁
付海晏 匡小烨
本文以民初苏州商会附设商事公断处为个案,从经济史、社会史、法制史的角度研究了民初苏州的社会变迁,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民初苏州社会经济之变迁、商人团体组织之关系及新兴阶层——律师在商事纠纷中的角色。笔者认为在研究社会变迁中应当摆脱“传统与近代(现代)”模式的线形思维误区,充分注重社会变迁的历史性与复杂性。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19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近代羊楼洞制茶业的特点及其影响
定光平
羊楼洞是位于湖北东南边陲湘鄂交界处的一个古老产茶地,卷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的、规模宏大的资本主义制茶手工工场在羊楼洞得到蓬勃发展;而羊楼洞制茶手工业的勃兴,又对其本地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该地区乡村工业的整体发展以及地区、行业之间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推动了羊楼洞近代机器工业产生及其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加工制造——港口集散职能相对分离而又互动的集镇联合体经济结构的形成。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222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现代汉语表人的"A兼B"格式
谢晓明
本讨论的是现代汉语中表人的“A兼B”格式,章从格式构成、语义分析和相关格式比较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通过考察,章认为:构成表人的“A兼B”格式的认知基础是社会关系网络中人物角色的多重性,语义基础是指人名词A、B在语义上的互补兼容性、同指性和同时称呼性等语义特征。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25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汉语语法研究的实和虚--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的思考
朱斌
本针对汉语语法研究的事实和理论谈三点认识:(一)讲实据、讲实征;(二)探求更贴近汉语事实的理论;(三)重视理论的开放性和拓展性。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道:中国文化的字徽
张法
道是中国化最根本的概念,它起源于原始仪式,理性化于先秦,关联到中国化的方方面面,通过与无、气、理的关联,与心、路、言的关联而展示了中国化的特质。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20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王维诗歌的创造性
徐柏青
王维是最早登上盛唐诗坛的诗人之一。他以其非凡的创造才能,对于边塞诗、山水田园诗以及诗歌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创新,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唐诗的全面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光耀史册,彪炳千秋的优秀诗人。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19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论张炎《词源》对后世词论的影响
丘斯迈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为总结一代词章而《词源》。在论中,他推崇白石,力倡雅正,标举清空。“雅正”是张炎论词的基本原则,“清空”则是他论词的理想境界、最高的美学要求。形成于康熙前期的浙西词派,以及嘉庆年间由浙西词派衍变的常州词派,其二的词学理论虽和张炎主雅正、清空的理论一脉相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的理论却不尽相同。由此,可以说《词源》代表了词论的一个时代。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276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楚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黄尚明 蔡靖泉 顾久幸
2003年10月23—25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了楚学国际研讨会。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合办,有来自美国、法国、日本和中国各地的学及社会各界人士共一百余人参加。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融贯东西,自出机杼--评邱紫华力作《东方美学史》
木文
长期以来,国内美学研究严重失衡:自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出版以来,西方美学作层出不穷,中国美学作相对数量较少,东方美学作几为空白,美学原理也主要是讲西方美学的原理,基本忽视了东方美学的存在,只在相应的地方略略涉及中国美学的相关理论,导致东方美学在美学大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291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挖掘下层社会的历史--评《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
蔡少卿
自20世纪30年代全汉升开创性地发表《中国行会制度史》后,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未得到深化与广化,建国后,伴随着学术界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行会制度才又重新成为学们笔下的探讨热点,“但令人遗憾的是,行会在许多人的眼中只不过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伴娘’。它
2004 Vol. 0 (2): 0-0 [摘要] ( 18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