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3年 0卷 4期
刊出日期:2003-04-25
论文
论文
0
外语教育网络化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陈佑林
本文主要讨论了外语教育网络化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14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14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民办大学校长的先驱和楷模--著名教育家陈时创办私立中华大学的光辉业迹
董宝良
陈时是周恩来所赞扬的“一位清苦的教育家”,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的创建者、校长。解放后,他将学校献给国家,合并于华中师范大学前身华中师范学院。今年是华中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不能不令人想起这位开拓先路的先辈。本文是在查阅了华中师大档案馆和校友会收藏的文献资料、档案回忆录基础上,深感他的光辉业迹值得纪念和弘扬,撰写而成。他本富甲一方,为振兴中华、作育英才,甘愿毁家兴学,清苦一生从教;他为使中华学子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学术,遍请国内外名家到中华讲学,兼容并包,惟才是举;他为能走出经费难继困境,俯首甘愿效法武训“行乞兴学”,托钵化缘。斯人可钦可敬,不但毁小家为社会造就出大量英才,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贡献,而且他终身从事民办高等教育,师德高尚,敢于开拓先路精神,筑造名校的实践经验,对当今高教仍有着重大借镜意义。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42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恽代英在中华大学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李良明
恽代英在中华大学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他早期思想及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主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为国家培养一批主张新学说、为社会造福、为民众谋利的人才,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为此,他力主改革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23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张舜徽评判清学的双重标准
刘筱红
本文通过论述张舜徽评价清学流变的双重标准,剖析了学术经世与学术求真的内在价值冲突以及近代以来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困惑,并对各自的价值意义作了评说。张舜徽肯定清初、清末学术经世的特点,但对于学术经世的立场,他更愿意选择清初学人以学术作为经世的内在支撑,而对清末经世思潮中出现的以政治作为学术取舍的标准、凡不为所用便诋为无用以及借学术以影射政治、不惜牺牲学术的客观真实性不能赞同。对于乾嘉学术张舜徽表现出十分矛盾的心态,其间激荡着学术经世与学术求真的价值冲突。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168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吾省吾"与"吾丧我"--两种艺术心理活动路径
王先霈
先秦儒家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和道家提出的“吾丧我”,不仅是哲学思想命题,同时也可以看作心理学思想命题,它们指点的“省”和“丧”作为两种心理活动路径,对于中国古代人们的艺术心理,对于诗、画以至小说、戏曲创作与评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的内省包括养心、养气和自讼,都要求“忠”和“恕”,就是严格地省察自己进而推己及人。道家则主张“丧”或“忘”,远离世俗物欲,提升到超功利境界。为了帮助主体达到所追求的心境,他们还相应地提出一系列心理技巧。原属哲学和伦理学的思想,被引进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时,经过转换和改造,至今仍有很强的适用性,吸引研究者多角度的解读。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16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席勒论艺术与人性的异型同构
张玉能
席勒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艺术的结构指出:艺术的结构与人性的结构同样是在静态和动态上都是对应的,同构的,也就是异型同构的,亦即在静态上说艺术的结构与人性的结构是对应的,而在动态上说艺术的结构与人性的生成发展是同步的。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962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从"乡土"到"农村"--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主导题材形成的一个发生学考察
王又平
文学题材并非是简单地对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作出分类,它本身就是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产物。它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而且某几类题材被命名、被反复阐说、被赋予特殊的意义,这本身就形成了特定的文学史范畴。基于这一理论前提,本文对“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这两个现有文学史范畴并不当作一种既成事实进行接受,而对它的生成与使用以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动机进行考察,力图从一个侧面获至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信息。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12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冯至《北游及其他》新探
陆耀东
冯至先生自己和许多学者认为:《北游及其他》是诗人此前的《昨日之歌》的进展。本文对此作了新的探讨。认为《北游及其他》虽有《月下欢歌》、《南方的夜》等不俗之作,但无如《蛇》、《在郊原》、《我是一务河》这样的绝响,也没有《吹箫人》、《帷幔》、《蚕马》、《寺门之前》这样优美的叙事长诗。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48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楚墓与秦墓的文化比较
张正明
本文比较了大量的楚墓和秦墓,并进行了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考察。认为楚人和秦人的族源都不是单纯的,不同的族群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创造出了风格迥异的楚文化和秦文化。相比之下,楚文化远较秦文化多姿多彩,丰富灿烂,但晚期流于浮华、柔弱;秦国的文明程度虽不及楚国,但一直保持着朴实、俭约、苦干的民风。正是这些文化差异,造成了楚国和秦国一亡一王的历史命运。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20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楚、秦的"士"与社会发展
蔡靖泉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处于急剧壮大和急剧变化之中,并且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由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可知,楚、秦两国都在春秋初年形成了较完备的阶级结构并出现了士阶层,但因两国的地理条件、人文生态和发展路线等诸多不同,两国士阶层的人员构成、人口数量、经济状况、文化素质也有别,对本国乃至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大不一样。楚士人多才高、用于晋而事于秦,为楚国经济文化的繁荣、秦王朝的统一和统一而稳固、强盛而昌明的汉帝国的创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162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战国时期楚秦两国风俗之比较
顾久幸
战国时期,楚、秦两国在中国进行着最激烈的争夺,他们在军事上进行的殊死搏斗,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观念行为的较量。因此对于这段时间楚、秦两国的社会生活习俗进行一些比较,可以看出两国社会生活的大致发展状况。他们在观念行为、婚姻生活和对待女子的态度上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他们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习俗,直接反映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观念行为,这些对于社会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小看的作用。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153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东周楚、秦葬俗的简略比较
黄尚明
本文对楚、秦墓葬所反映的葬俗进行了比较,揭示了楚、秦葬俗的区别与联系,楚、秦两个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葬俗,两国文化都受到周文化较深的影响,但由于两国兴起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他们都较早地突破了周礼的羁绊,在这方面秦国比楚国走得更远。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198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非政府组织兴起动因的四维视角透析
张立荣,金红磊
非政府组织一般是指那些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中介组织。它在全球范围的兴起,是对长期困扰人们的、社会转型期所凸现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的反应和回答,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重大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14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当代中国社团发展的问题与路径探讨
龚常,高义强
目前我国社团组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法制不完善、政社不分、活动经费不足、专业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先天性原因,又有后天性因素。促进我国社团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其路径为:调整双重管理体制;完善社团组织管理法规;强化社会对社团的监督;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发展社团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23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近代西方唯理论哲学关于身心关系学说的流变
秦德祝
回溯近代西方唯理论哲学在身心关系学说上的流变,从笛卡儿身心二元论到斯宾诺莎的身心两面论再到莱布尼兹的预定和谐说,对其始终无法解决的困境作出梳理,凸现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突破性。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34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寿龄与政治:明代阁臣寿龄及其影响因素
吴琦,唐洁
从人的年龄与寿命去关照历史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视角,但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所忽视。本文以寿龄为切入点,探讨明代内阁大臣的高寿现象,并将明代的阁臣视为一个群体,考察其高寿现象的普遍性及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包括:政治格局、君臣关系、阁臣的性格与品质、阁臣的致仕等。全文力图通过对阁臣寿龄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中,那些尚不被人们重视的方面及问题。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193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词义的召唤性与训诂的创造性
周光庆
本文有感于汉语词汇学、传统训诂学和中国古典解释学研究的深层需要,尝试着提出了“词义的召唤性与训诂的创造性”的理论范畴。上篇论述词义的召唤性及其形成的根据与功能,下篇探讨训诂的创造性及其形成的根据与效应。从而强调:词义的召唤性,是词义的基本特性之一,它体现了人与词义、人与世界的关系;训诂的创造性,是训诂的基本特性之一,它反映了人与文化典籍、人与解释活动的关系。而词义的召唤性,又是训诂创造性的形成根据;训诂的创造性,又是词义召唤性的语用效应。二者互动共变。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157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经>审视
佘斯大,陆理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诗经》研究史上一个成果繁夥的时期,不仅在经学方面有所进展,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学方面的审视已进入了一个自觉阶段,特别注重其文学上的抒情特点.而不再过分地强调秦汉时的“诗言志”,从而揭开《诗经》研究的新的一页。本文是从经学家、文学批评家以及其他三个方面人群的审视角度进行论述的。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21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与谢氏家族风习
阮忠
谢氏家族深为社会的旷达、清谈之风熏染而好自然,诗涉玄理且描摹山水。谢灵运的名士风流是他家族风习的沿袭,其山水诗的声誉为谢氏诗人之冠,在当时诗坛上的成就并不等同于山水诗的开创者;他在山水诗创作中的性之所适与思之所适的结合,导致人们对他状山水有佳句而无佳篇的批评,但这正是他山水诗的特征及其未能拓展纯净山水诗境界的原因所在。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305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隐喻的文化功能
王文戈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而普遍的语言现象和思维方式,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人类早期,人们在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利用隐喻方式来命名、组构世界,使世界成为人的世界。人与世界的分离与对立是人类进步的结果,也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但人们利用隐喻不断建构事物间的关联,从而在观念上建构出一个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一体”的世界。隐喻的具象性与象征性不断诱导、促使人们思考与探索现象背后的东西,隐喻本身对现实的超越,陆为人们的思维创造提供了自由空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雕饰”,而且是一种艺术手法甚至是艺术内容。人们从中可以获得审美快感。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19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诗歌节奏与声情表现--古典诗歌朗读方法探讨
焦长令
运用恰当的朗读方法,解读古典诗歌的“神旨”,不仅是朗读教学的问题,而且是研究古典诗歌艺术形式的理论问题。本文探讨了古典诗歌在节奏特点、声情表现、声调处理三个方面的朗读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结合具体诗歌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说明。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23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
王坤庆
当代西方迅速崛起的“价值教育”思潮以其巨大的声势影响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本文站在教育哲学层面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角度,对价值、教育价值和价值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对西方“价值教育”思潮的评述,提出在中国今天的教育改革中同样可以借鉴这一思潮,以推进当前深入开展的素质教育,同时,也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弘扬和民族素质的构建。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44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是认知心理学,还是进化史--论"进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内在矛盾
熊哲宏,杨慧
本文集中探讨了“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作者指出,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关于心理能力的进化起源的研究(进化史),不足以实现我们关于认知能力的构架或信息处理机制的探究目标(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自诩为一种“新的”认知心理学,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2003 Vol. 0 (4): 0-0 [
摘要
] (
24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