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1年 0卷 2期
刊出日期:2001-02-25

论文
 
       论文
0 在审美与技术之间——巴赫金对形式主义“纯技术(语言)”方法的批评
曾军
本文认为巴赫金的文论思想是一个未完成的有机整体。在此背景下 ,本文从作为“普通的系统美学”的“艺术中的技术”概念出发 ,探讨了巴赫金对形式主义“纯技术 (语言 )”方法的批评。巴赫金从三个方面指出了形式方法的“纯技术 (语言 )”错误 :本体化悖谬、审美性缺失、创新性丧失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64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乡愁母题、诗美建构及超越——论余光中诗歌的“中国情结”
江少川
乡愁是余光中诗歌的创作母题 ,中国情结是其诗作的精魂。文章从三方面作了论述。一、余光中乡愁诗的丰厚内涵包括 :无根一代的悲患情怀 ,蕴含深广的民族意识 ,归依母体的文化精神 ,对大陆现实的深切关注。二、乡愁诗的审美特色为 :原型意象的心灵烛照 ,奇特组合的语言张力 ,诗与歌联姻的律动谐美。三、思想意蕴的超越意义 :超越小“我”而胸怀大“我”,把思乡提高到祖国统一的境界 ,具有超地域、超时代的意义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26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论余光中诗歌创作的特色
黄永林
余光中的诗融会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灵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 ,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之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 ,具有鲜明特征。在内容上 ,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情结”和“乡愁母题”特征 ,体现出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坦诚的人生情怀。在艺术上 ,将西方现代诗艺与中国传统诗歌精神相融合 ,一方面受西方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另一方面借助于中国古代诗词传统的联想、象征手法和结构的优点 ,在表现现代人自身的主体意识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他的诗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追求诗的整齐 ,讲究诗的和谐 ,强调诗的节奏韵律 ,创造了与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相结合的民族化的诗歌艺术美 ,赋予了现代新诗活力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38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韦卓民与康德哲学——《韦卓民:康德哲学著译系列》简介
曹方久
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华中大学已故校长韦卓民 ( 1 888- 1 976)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一辈学人。他在中外哲学史、逻辑、教育和宗教神学等领域中均有很深的造诣与丰硕的建树。他留下近百部 (篇 )达七八百万字的中英文遗著中 ,关于康德哲学的占二分之一左右。60年代初韦先生给我们中青年教师讲授康德、黑格尔哲学时 ,我作过他的学生 ;90年代初又参与“韦卓民遗著整理小组”的工作。因此 ,谨就个人所知 ,对他研究康德哲学的建树介绍一些情况。一韦卓民对康德哲学的研究 ,我初步体会有如下几个突出的成就和特点 :第一 ,西方哲学史上 ,韦先生着重研…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孙中山先生怎样对待“黄祸”论?
罗福惠
有足够的资料证明孙中山先生曾遇到“黄祸”论的挑战和困扰 ,对此他也有所考虑和回应。他的回应态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集中起来就是 :中国和亚洲大多数国家一直受欧美列强的欺凌 ,而“黄祸”论正是列强分割中国、争霸亚洲的借口。他强调中国爱好和平 ,革命成功后会实行“开放主义”;而开发富源和发展经济 ,不仅能养活自己 ,还会为人类造福。晚年他坚决主张反对帝国主义 ,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与一切受压迫的民族和国家互相扶助 ,维护人类正义与世界和平。他关于未来的战争不是“人种”之战 ,而是“受屈者”与“横暴者”之战的观点尤其精辟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8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出版
王建辉
革命先行孙中山,从革命斗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领悟到新闻出版业的重要性,对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宝贵的探索和指导。孙中山将“宣传主义,启牖明”作为新闻出版业的总纲,是极具实践意义的战略性举措,革命派所开创的中国近代出版史的一个高峰,也是与孙中山的具体指导分不开的,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后所人物有关出版业的总体构想,也成为近代中国极具价值的思想遗产。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调整收入分配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李珍,岳斌
到2000年夏,中国有效需求不足已持续30多个月,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四种政策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消费政策和收入政策,以期挤出存款、鼓励消费和鼓励投资,这种措施虽然对改善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无宵如预期的有效。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分配的滞后及不公平引起了有效需求不足。作为需求管理工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改善有效需求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是很明显。所以,在保证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同时,充分利用再分配制度进行适度再分配,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应是长期的经济政策。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杨艳琳
本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与自由放任或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福利改革、社会保障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分别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对建立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学说的启示。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7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关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兼容的深层思考
刘嗣明
从市场经济“经济人”与公有制“社会人”的本质看,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确有对立的客观性和兼容的困难性。然而,研究与实践的结果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简单对立起来的做法,思考将两兼容 的意义,并寻求将两结合起来-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路径。随着人类实践探索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化,人们发现两也有兼容的某些客观基础。两兼容的思路是:(1)完善市场经济;(2)完善公有制;(3)完善公有制操作形式;(4)利用其它兼顾贫富的措施。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2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高科技产品风险问题研究
许以洪,祁泽林
高科技产品与传统产品相比 ,具有生命周期短、更新速率快、R&D强度大等特点 ,正是由于这些导致了开发高科技产品的高效益与高风险的伴随性、共生性。本文分析了高科技产品的风险形成机理 ,提出了探险性营销等规避风险、化险为夷的建议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再思考
陈万柏
本文在简要评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不同表述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了新的概括 ,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三大规律 :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思想政治工作对环境作用力的反应作用力
余仰涛
该文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对环境作用力的反应作用力的特征 ,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对环境作用力的反应作用力的主要表现 ,并对这些反应作用力作了科学剖析 ,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运作方法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历史之矢的博弈论分析
杨足仪
本文利用博弈论囚徒困境分析法指出人类社会如同囚徒困境 ,面临着许多的难题与抉择。人们之间因为不同利益而冲突 ,也因共同利益而牵手 ,随着人类自觉意识的发展与完善 ,人际间的合作之道更富理性 ,更有成效性。着眼于未来 ,人类应携起手来 ,以合作的姿态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困境 ,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之道 ,是历史进步之道 ,由此而对“历史最终的结果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一论断作了独特的诠释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制度创新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于建嵘
本认为,电子商务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全新贸易方式对工业化时代形成的许多制度提出了挑战;为促进其大力发展需要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进行制度创新;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特性决定了电子商务制度创新的模式、方式和路径。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25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美学的几个关节点
凌继尧,薛扬
本文阐述了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美学的几个关节点 :希腊神话的本质 ,柏拉图的理式的涵义 ,普洛丁的美学思想和奥古斯丁美学的过渡性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在审美与技术之间
曾军
本文认为巴赫金的文论思想是一个未完成的有机整体。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作为“普通的系统美学”的“艺术中的技术”概念出发,探讨了巴赫金对形式主义“纯技术(语言)”方法的批评。巴赫金从三个方面指出了形式方法的“纯技术(语言)”错误本体化悖谬、审美性缺失、创新性丧失。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辨体明性:关于古代文论诗性特质的现代思考
李建中
中国古代文论以论说之体而具诗赋之性 ,其批评文体的文学化、语言风格的美文化和理论形态的艺术化 ,共同铸成文论之“体”的诗性特质。而导致批评文本“破体”的主体性缘由 ,则是文论家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诗意化。本文辨体明性 ,清理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 ,意在抉摘 2 0世纪中国文论的“失体”、“失性”之弊 ,并为中国文论走出世纪困境寻求一条可行性路径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25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言意之辩”与魏晋文学理论的新成就
高华平
魏晋玄学“言意之辩”对当时文学理论的影响 ,既不是形成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理论 ,也不是导致了“诗缘情”的“尚情”论的出现 ;而是促使当时的文学理论产生了真正的文学本体论或本质论。认为文学乃“象”或“道之文”,是“言尽意”与“言不尽意”的统一 ,这才是魏晋文学走向自觉的真正标志与新的成就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2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庄子美学的泛“自然”倾向
包兆会
学界对庄子美学中的自然观多有所觉识 ,但显得零碎、不系统 ,而且也很少以知识学的方式去整理它。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尝试 ,认为庄子美学在审美对象、审美形态、美学精神上都存在着泛“自然”倾向 ,而这种泛“自然”倾向又与他的“道”分不开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1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余光中现代诗学品格论
黄曼君
与诗歌创作实践密切结合的余光中现代诗学 ,反对狭隘单一 ,弃绝趋时媚俗 ,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特征 ;但又不同于古典诗学、浪漫主义诗学和现代主义诗学 ,并超越“五四”后新诗的多种既定模式 ,主张生命与“庞大而沉重的现实全部”相碰撞 ,在时间中燃烧 ,在“火浴”中蜕变 ,回到古典而又不同于古典 ,从而创建“中国化的现代诗”的诗学体系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乡愁母题、诗美建构及超越
江少川
乡愁是余光中诗歌的创作母题,中国情结是其诗作的精魂。文章从三方面作了论述。一、余光中乡愁诗的丰厚内涵包括无根一代的悲患情怀,蕴含深广的民族意识,归依母体的文化精神,对大陆现实的深切关注。二、乡愁诗的审美特色为原型意象的心灵烛照,奇特组合的语言张力,诗与歌联姻的律动谐美。三、思想意蕴的超越意义超越小“我”而胸怀大“我”,把思乡提高到祖国统一的境界,具有超地域、超时代的意义。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22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
黄永林
余光中的诗融会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灵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之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具有鲜明特征。在内容上,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情结”和“乡愁母题”特征,体现出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坦诚的人生情怀。在艺术上,将西方现代诗艺与中国传统诗歌精神相融合,一方面受西方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借助于中国古代诗词传统的联想、象征手法和结构的优点,在表现现代人自身的主体意识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他的诗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追求诗的整齐,讲究诗的和谐,强调诗的节奏韵律,创造了与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相结合的民族化的诗歌艺术美,赋予了现代新诗活力。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从“中国 诗的现代化”到“现代诗的中国化”
戴建业
本文阐释了著名诗人余光中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构想——在“中国诗的现代化之后,进入现代诗的中国化”,前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逻辑起点,后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归宿,并进而分析了余光中诗论中有关“现代诗的中国化”的特征、途径、步骤及其诗人的主观条件。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话题与民族文学言说方式
王列生
一个民族的文学建构 ,很大程度上解决于其“聊”到何处 ,所以话题就成为言说方式及其言说能力的重要方面。话题的义项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 ,它是对生存境遇及其问题的触摸 ;第二 ,它是一系列文明位置的文化兴奋点。民族文学要想实现其话题优势 ,必须承诺以下四种要求才有可能 ,那就是 :( A)传统话题的选择性延伸 ,( B)民族当下生存话题之适应性生长 ,( C)民族对世界关注话题的独特性贡献 ,( D)民族对世界生存状况之创新性构思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早期现代长篇叙事诗的民间情结
普丽华
早期现代长篇叙事诗是现代叙事诗最初的花朵 ,不可多得的菁华之作。它不似现代抒情诗一刀挥断与传统诗歌的脐带 ,而是以较为亲和的姿态 ,表现出与传统叙事诗同源的民间情结。本文试图揭示其情结之处诗人以现代立场和眼光对传统的承继和发扬、创新与丰富 ;展示民间的滋养所给予叙事诗的色彩、芳香和情味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4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急就篇》的史料价值
丁毅华,陈国忠
《急就篇》成书于两千多年前,此后长期广泛流传,主要被作为儿童识字课本,但就其功用来说,实兼有语、常识课本的性质。此书涉及当时自然知识和社会生活多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对于资料相对不足的秦汉史研究来说,又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理应受到重视,特别是对于秦汉社会史、化史的研究,确有加以深入挖掘和利用的必要。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理论与实践
柳申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把分类理论应用于目录制作的国家。《七略》创立的六分法分类体系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 ;魏晋时期 ,一种新的分类法——四分法应运而生。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目录事业长足发展的时期 ,南宋目录学家郑樵的《通志·校雠略》着重探讨了图书分类理论 ,成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理论研究专著。清代乾嘉年间 ,章学诚总结了前人的成果 ,提出了“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目录编纂思想 ,对目录的分类方法、著录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类书分类体系的发展演变
夏南强
知识分类,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生活认识的归纳与总结。类书分类体系的形成,正是构建于人类知识分类基础之上的。本概述了类书产生以前的知识分类,并对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类书的分类特点、类目类型、立类和排序的思想和目的,作了较深入的剖析,从而勾勒了类书分类体系发展演变的轨迹。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韦卓民与康德哲学
曹方久
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华中大学已故校长韦卓民(1888-1976)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一辈学人。他在中外哲学史、逻辑、教育和宗教神学等领域中均有很深的造诣与丰硕的建树。他留下近百部(篇)达七八百万字的中英文遗著中,关于康德哲学的占二分之一左右。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对中国再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曹阳,李名峰
众所周知,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6/1997世界就业问题》报告指出,1996年全球失业、半失业人口已超过10亿,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30%。世界各国政府纷纷把制定和实施“再就业计划”、最大限度地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降低失业率作为政府职责的头等大事来抓。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现在,我国农村大约有1.2亿的剩余劳动力急需安置。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9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对中国再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评辜胜阻等著《中国再就业工程》
曹阳 李名峰
众所周知 ,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 996/ 1 997世界就业问题》报告指出 ,1 996年全球失业、半失业人口已超过 1 0亿 ,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 30 %。世界各国政府纷纷把制定和实施“再就业计划”、最大限度地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降低失业率作为政府职责的头等大事来抓。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的不断加快 ,我国的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现在 ,我国农村大约有 1 .2亿的剩余劳动力急需安置。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传统就业体制所掩盖的隐性失…
2001 Vol. 0 (2): 0-0 [摘要] ( 16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