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9年 58卷 3期
刊出日期:2019-05-27
1
中国历史与社会情境下的社会组织
周庆智
中国历史与社会情境下,社会组织是公共体制外的一个存在,它的功能和作用,一是社会的自组织形式,一是国家统治的辅助形式。这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的讨论:一方面,在历史参与者和社会行动者的理解和观念中,中国社会组织是否应该或只有在国家权力框架下才能获得自我协调和自我建构的存在意义;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组织能否成为连接公共体制与个体的一个中介形式,通过个人之间的自由结社,对公众话题的讨论和对公共事物的关注和参与,影响或者决定公共体制政策的形成,发挥社会治理主体的功能作用。
2019 Vol. 58 (3): 1-12 [
摘要
] (
303
)
HTML
(1 KB)
PDF
(1659 KB) (
270
)
13
项目撮合:项目制的新发展——以N区社会服务项目化运作为例
王 清
自由主义理论认为项目竞争是最优的发包制度安排。既然如此,为何地方政府不选择这种最优的制度安排,而选择更为低效的项目撮合呢?本文基于个案研究,分析项目撮合的微观实现机制及其形成逻辑。项目撮合是相对项目竞争而言的二次发包机制,项目造势、思路对接、正式发包是项目撮合的三元实现机制。项目制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层制的传统管理形成矛盾和张力,这是地方政府采用项目撮合这一变通方式的关键因素。项目撮合有利于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促使形成一种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但是,项目撮合适用于项目供过于求的条件,如果项目供不应求时,项目撮合可能带来关系对项目发包的侵蚀。
2019 Vol. 58 (3): 13-19 [
摘要
] (
414
)
HTML
(1 KB)
PDF
(987 KB) (
160
)
20
半嵌入性合作:社会组织发展策略的一种新诠释——以W市C社会组织为例
冷向明 张 津
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模式:西方的公民社会与法团主义,以及本土的“行政吸纳社会”“行政吸纳服务”“嵌入”“反向嵌入”“双向嵌入”等。基于W市C社会组织发展的纵向案例,本文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种新关系形态,将其界定为“半嵌入性合作”,即以双方结构性非对称相互依赖、权力关系相对平衡为特点的非依附合作。这一关系建立在资源分散与功能差异的基础上,资源分散为社会组织聚合资源开拓了新渠道,但公务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全,社会组织业务性质又必然需要部分嵌入国家,因而是一种“半嵌入”;由于政府与社会组织相互弥补“政府失灵”与“志愿失灵”的需要,以及在公共服务中注意力分配差异,因而需要将各自部分目标嵌入到对方的运作中实现合作,最终形成“半嵌入性合作”的关系。“半嵌入性合作”以社会为重要的分析中心,充分反映社会组织制度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变化发展,为理解新时代政社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9 Vol. 58 (3): 20-28 [
摘要
] (
218
)
HTML
(1 KB)
PDF
(1297 KB) (
315
)
29
我国收养人条件立法的缺陷与矫正
陈业宏 向华萍
我国《收养法》中的收养人条件规定存在严重瑕疵,其实施结果与立法初衷相背离,既不能激励公民收养孤残弃儿童,也不利于被收养人的身心健康,甚至阻碍了公民合法收养行善,使绝大部分应被收养的未成年人未被合法收养。收养人条件立法应增加收养人品行良好、心理健康、未受过有期徒刑及以上刑事处罚,夫妻一方可单独收养其配偶的子女,外国人与中国公民的收养条件相同且须办理涉外收养公证等规定,将收养人年龄改为年满25周岁,明确收养人应有的具体能力,废除收养人无子女,只能收养一人,单身男性收养异性须年龄相差40周岁以上等规定。
2019 Vol. 58 (3): 29-39 [
摘要
] (
245
)
HTML
(1 KB)
PDF
(1675 KB) (
256
)
40
夫妻忠实义务的准债务探析
张家骥 缪 宇
我国《婚姻法》规定了夫妻双方应当互相忠实,并引入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但由于立法者回避了忠实义务的道德化与法定化之争,导致司法实践中一方面将忠实义务理解为道德义务,一方面又承认严重违反夫妻忠实义务会带来法律上的不利益。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以及《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第869条在《婚姻法》第46条基础上新增“其他重大过错”的兜底条款,都就夫妻一方违反忠实义务应负损害赔偿责任表明了肯定态度。夫妻互相忠实作为婚姻法上的义务,使双方形成了类似于债的法律关系,一旦夫妻一方违反忠实义务的行为达到一定严重程度,便须承担因婚姻解除而发生的准债务不履行责任或违约责任,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2019 Vol. 58 (3): 40-50 [
摘要
] (
253
)
HTML
(1 KB)
PDF
(1398 KB) (
100
)
51
人口结构变动对住房需求的影响——基于2002-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邓宏乾, 黄 冠, 徐 升
人口结构变动何以影响住房需求?本文通过建立一个三期的OLG模型分析了出生率和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理论分析显示出生率的下降会促进住房需求,而人口老龄化的上升会减少住房需求。基于2002-2016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从实证上检验了住房需求是否会受到出生率和老龄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动态面板条件下,出生率的下降可以解释我国最近十五年住房需求的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与住房需求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关系,实证结果与理论模型的结论相反,这与我国房改市场化过程中房地产增值效应以及传统文化中“利他性”和家庭养老背景下的代际收入转移现象有关。
2019 Vol. 58 (3): 51-59 [
摘要
] (
245
)
HTML
(1 KB)
PDF
(1123 KB) (
224
)
60
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目标定位与政策取向
陈 峰
本文在梳理各类住房公积金定位争论中,重点探讨了各类公积金定位的内在层次结构以及功能定位、目标人群定位与制度目标定位三个容易混杂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认为制度目标仍需定位于“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或“提高居民居住水平”,这是辨别和厘清各类公积金定位问题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分析目标定位所面临的“普惠与特惠”、“强制与自愿”、“储金与基金”和“职能与工具”的争论困境。基于此,本文认为制度的存续应坚持强制缴交的特性,但需以基本住房为立足点,改革公积金缴、存、贷等各项制度工具,调整管理体制,引导制度金融功能发挥住房保障的作用,突破现有制度所面临的各种困境。
2019 Vol. 58 (3): 60-67 [
摘要
] (
333
)
HTML
(1 KB)
PDF
(1226 KB) (
134
)
68
“去中介”环境下广告代理公司对专业性的重构
周茂君 沈君菡
互联网行业的崛起,加速了数字营销的进程。全球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数字化转型,营销的边界在不断被打破与重构。广告主与头部媒体纷纷自建数字营销团队,减少与外部代理公司的合作;咨询公司也逐渐将业务向广告行业延伸;广告代理公司内部的缺陷使其在竞争中更加脆弱。“去中介”的呼声再起。广告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去中介”,皆由广告代理自身的“专业性”缺失造成。而当下的第三次去中介浪潮,更从技术指引和市场逻辑两方面展现出其内在的合理性。“重构专业性”必将是广告代理公司突破重围、重建市场地位的关键路径。
2019 Vol. 58 (3): 68-75 [
摘要
] (
355
)
HTML
(1 KB)
PDF
(1391 KB) (
165
)
76
孔子学院中国影视文化传播现状及对策
李 炜
中国影视文化传播是孔子学院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并逐步规范的领域。通过考察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影视文化的内容、形式及对象等层面,本文提出孔子学院应在提高跨文化传播意识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中国文化影视传播资源库,跨学科培养相关人才,根据地域构建合宜的影视文化推广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汉语学习与文化传播相结合、线上线下传播相结合、自主与外媒宣传相结合,让孔子学院的中国影视文化传播活动更为系统,产生持续性影响。
2019 Vol. 58 (3): 76-84 [
摘要
] (
177
)
HTML
(1 KB)
PDF
(1478 KB) (
230
)
85
高科技与文学创作的新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科技关系研究
胡亚敏
关于文学与科技的关系,人们多看到高科技对文学的冲击和造成的威胁,关于高科技对文学创作的革命性影响涉及较少。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看,文学与科技的关系是一个“破坏和补偿”同时进行的过程,一方面高科技使传统文学的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遭到瓦解,另一方面又为文学打开了新的窗口。高科技不仅刷新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而且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和想象,催生了新的文学样式和结构方式,并由此构成对文学观念的重构。同时,当代文学创作又需要保持对科技的反思与超越,提醒人们警惕科技的负面作用,并通过发挥文学的特性和优势,推进人类在高科技时代诗意地栖居。
2019 Vol. 58 (3): 85-91 [
摘要
] (
359
)
HTML
(1 KB)
PDF
(1248 KB) (
218
)
92
论“艺术生产”的生产劳动性与非生产劳动性
万 娜
马克思在其思想成熟阶段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一思考展开讨论:生产劳动和资本一般的关系,作为生产劳动与作为非生产劳动的文学艺术,以及艺术生产出现之后的艺术生产。通过对1857-1858年间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做文本细读可以发现,马克思在思考过程中并没有对文学艺术究竟是“生产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下断语,而是表现出徘徊于两者之间的姿态,表明他在处理文学艺术与资本之间的特殊关系时留下了弹性的理论空间。当下的艺术生产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艺术生产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新审视并分析“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关系,对于文学艺术在社会关系中获得更为准确的定位有重要意义。
2019 Vol. 58 (3): 92-98 [
摘要
] (
468
)
HTML
(1 KB)
PDF
(1135 KB) (
150
)
99
毛泽东与阿尔都塞论生产关系首要性
颜 芳
本文集中讨论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关于生产关系首要性的论述与中国、与毛泽东理论文本的关联。阿尔都塞的“生产关系首要论”处于他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写作中的一系列与生产关系相关命题的必然演化的逻辑之中,该命题的提出与他对毛泽东《矛盾论》的阐发和转化、与他对中国的观察和想象密切相关,该命题应被视为“毛泽东—阿尔都塞”命题。“生产关系首要论”试图矫正“经济主义”和“历史进化论”倾向,阿尔都塞由此建构的非进化论的、非经济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又与毛泽东对机械唯物论、庸俗进化论的批判具有一致性。正是经由“生产关系首要论”,意识形态包括文化、审美、文学意识形态才具有了直接作用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及物性”。最后,由于毛泽东和阿尔都塞在人之于生产关系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本质性差异,二者由此展开不同的理论面向。
2019 Vol. 58 (3): 99-107 [
摘要
] (
284
)
HTML
(1 KB)
PDF
(1117 KB) (
154
)
108
醉翁之意“在于”酒:论《尤利西斯》的酒吧之争
曾艳兵 胡秋冉
爱尔兰人以喝酒、酗酒举世闻名,爱尔兰酒吧遍及西方,而其饮酒有独特规则。在詹姆斯·乔伊斯笔下,这一规则与民族主义话语存在密切关联,可惜以往研究对此关注不够。本文以《尤利西斯》第12章为中心,分析并阐述“公民”与布鲁姆的冲突,这一冲突表面上源于种族主义,实则隐秘的原动力是不可明言的请酒规则。多轮请酒与多轮对话的众声喧哗,使文学作品呈现的民族主义比作家本人的政见远为复杂和丰富。
2019 Vol. 58 (3): 108-114 [
摘要
] (
404
)
HTML
(1 KB)
PDF
(1358 KB) (
259
)
115
杜拉斯与阿特伍德之比较研究——基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
肖 凌
玛格丽特·杜拉斯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20世纪的世界文坛具有重大影响。虽然两人的创作起步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成型之前,而且两位作家的创作时段、创作风格、创作语言不同,但两人的人生际遇和创作主题暗合于“生态女性主义”要义。她们亲近自然,认为女性与自然有天然的亲密关系,批判男权对女性和自然的“侵犯”,作品中流露出女性对于“性别”失衡的痛苦,呼吁性别平等和生态平衡。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观照两位作家的创作,能够发现两位作家的创作相似性,同时也有益于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进行理性思考。
2019 Vol. 58 (3): 115-120 [
摘要
] (
429
)
HTML
(1 KB)
PDF
(1122 KB) (
178
)
121
西汉时期的道教——黄老道再考
熊铁基
在中国古代,祭祀神灵是每一个王朝的头等大事。道教与国家祀典关系紧密,表现在一是主神“太一”敬祀相同;二是道教徒参与了国家祀典,而且是主力。西汉时期数以千、万计的道士(方士),分布到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不少人还有很大的影响。小的掌管各种祠庙,大的为官、封侯,他们各有所长的方术。这些道士属于哪一个道派,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初步分析来看,大多属于早期道教的黄老道派。西汉时期,道教还有了自己的经典,内容异常丰富,只是除开《包元太平经》有点影子之外,几乎全部亡佚了,也可以说是淘汰了。或者刘安的某些秘籍还会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其实《淮南子内篇》本身也是道教经典。道教与当时的丧葬制度和习俗是有密切关系的,其神话内容,在汉代及其以后的丧葬壁画或画像石中有同样的表现。这种文化现象,理当是宗教文化。具体内容,联系当时道教发展的状况分析,可以梳理出西汉时期道教发展和影响的一些证据。
2019 Vol. 58 (3): 121-127 [
摘要
] (
1521
)
HTML
(1 KB)
PDF
(1406 KB) (
163
)
128
简帛数术的发现与研究:1949—2019
晏昌贵 廉 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简帛数术发现与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头30年为第一阶段,几座主要墓葬出土的简帛数术资料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都发现于这一阶段,可称之为简帛数术大发现的时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第二阶段,几种主要数术著作的出版奠定了简帛数术研究的基本框架,是简帛数术研究的繁盛期;新世纪以来的20年为第三阶段,非科学发掘的简牍数量大增,简帛数术文献的再整理以及研究的细化是本阶段的特征。通过对简帛数术的研究,可以大致复原《汉书·艺文志》“数术略”的基本面貌,在文本整理、科学史、社会生活史、民间信仰与早期道教、数术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展望未来,简帛数术研究一是要加强分工协作和国际合作,二是直探本源,重构早期数术的新体系。
2019 Vol. 58 (3): 128-141 [
摘要
] (
351
)
HTML
(1 KB)
PDF
(2438 KB) (
166
)
142
罗马建城的历史书写与罗马人身份认同构建
蔡丽娟
关于罗马建城的历史书写是塑造罗马国家形象和构建作为“罗马人”身份认同的渠道。围绕罗慕路斯建城的传统叙述从三个方面构建了“罗马人”观念:第一,关于双生子和母狼的传说,从地方传说升华内化为作为“罗马人”的文化标识;第二,萨宾妇女故事把“罗马人”构建为开放而非封闭的群体,罗马国家和社会是意大利人血缘与姻缘构筑的族网,是开放和多元社会;第三,罗慕路斯早期经历外化为与希腊文化联系的纽带,通过王统,罗马人成为希腊文化圈中的一员。公元前3世纪罗马历史书写中的这些要素一直被保留下来,到公元前1世纪,罗慕路斯成为罗马国家的缔造者、制度的制定者,罗马历史上的英雄,作为罗马人身份认同载体的使命业已完成,帝国神话取而代之。
2019 Vol. 58 (3): 142-152 [
摘要
] (
336
)
HTML
(1 KB)
PDF
(1697 KB) (
368
)
153
论内战时期美国联邦政府的战俘政策
罗 超
国内外的战争经验形成了美国战俘政策三原则,即对等交换、适度报复与不承认特定参战群体的战俘身份,贯穿于联邦政府处理内战战俘问题的始终。内战初期,以“戴维斯号事件”为契机,林肯总统被迫默认了南部邦联的交战国身份,此举为双方于1863年7月22日签订《战俘交换协议书》奠定基础。“皮洛堡事件”则成为联邦战俘政策的重要转折点,尤利西斯·格兰特以捍卫黑人士兵的战俘权为由,严禁交换战俘。直到1864总统大选的临近,林肯政府为减少舆论压力与拉拢选民,重启仅限于伤病战俘的特定交换。作为军政利益的祭品,战俘成了南北双方的重要宣传工具。相互冲突的战俘叙事加剧了南北认同的分化,阻碍了民族和解的实现。
2019 Vol. 58 (3): 153-162 [
摘要
] (
264
)
HTML
(1 KB)
PDF
(1648 KB) (
167
)
163
论应试主义的社会根源
戚务念
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与治理一直勉力前行却始终收效甚微。鉴于人们对于应试教育的概念认知偏差,本文借用应试主义这一概念以作汉语语境的界定。关于应试主义的根源,当前多从教学认识论、教学双基目标论等微观层面以及高等教育资源短缺论、高考惯习论、应试主义机制论、科举溯源论等中观层面出发进行探讨,然而这些视角多陷入明希豪森困境,并伴有决定论、宿命论色彩。应试环节是如何从教育诸环节中“脱嵌”出来并凌驾于教育之上的,需要考察其外部作用力。从社会不平等与社会流动、信任危机与分割的社会体制等视角考察应试主义的社会根源,可以作为一种尝试。应试教育的出现,是社会特征在教育体系的反映。中国的社会流动模式更多地表现为庇护性流动,重视教育是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世纪之交以来高等教育扩张也增加了中下层子弟上大学的机会,在社会不平等的社会传导机制作用下,学生(及家庭)更主动地参与到升学竞争中来。评价标准的客观偏好使得应试教育的成绩效应强于素质教育,这进一步强化了应试教育的组织化行动。这一客观偏好的出现,并非源于中国社会诚信中的“道德真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社会转型背景下延续着的中国传统的特殊主义信任模式与反映公共生活秩序的普遍主义信任模式的冲突。当前的应试主义体制其实与中国社会组织特征是紧密相连的。应试教育的组织化链条在体制可控的范围内以“分而治之”的策略施行,是对行政发包制与晋升锦标赛体制下各自为战的分割、封闭的社会组织特征的利用与反映。面对这一复杂问题的治理,呼唤一个适应中国的逻辑自恰的大理论框架。
2019 Vol. 58 (3): 163-174 [
摘要
] (
390
)
HTML
(1 KB)
PDF
(1970 KB) (
190
)
175
全面抗战时期专门美术教育的民族化转向
侯云汉 余子侠
在全面抗战时期,表现中国社会现实的新写实主义取得西洋画教学的主导地位,带动西洋画中国化的探索走向深入,同时引发了在图案等相关领域的民族化实践,改变了战前专门美术教育的样态,并在战后作为专门美术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延续着战时开创的事业。这种专门美术教育的民族化转向,对20世纪中后期的专门美术教育的理念、方法及实践路线,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2019 Vol. 58 (3): 175-184 [
摘要
] (
159
)
HTML
(1 KB)
PDF
(2065 KB) (
290
)
185
影响精神疾病界定的非科学因素
吴 珏 李 丹 任志洪 江光荣
精神疾病的界定是精神病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界定会受到科学因素和非科学因素的影响。本文根据精神病学发展的史实证据,总结若干影响精神疾病界定的非科学因素,并反思了这些非科学因素对精神疾病界定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应对和处理这些非科学因素提出了建议。
2019 Vol. 58 (3): 185-192 [
摘要
] (
194
)
HTML
(1 KB)
PDF
(966 KB) (
150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