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0年 59卷 5期
刊出日期:2020-09-27

 
1 地方性规范:作为乡村扩展秩序的基础
周庆智
地方性规范展示乡村社会秩序的一般面貌,既表明其内生于村社共同体生活中,又反证国家建构性外部规范对乡村社会生活的介入不仅意义有限还可能越出其作用的边界。基层公共体制运用地方性规范资源并将其行政化、伦理化和关系化,是出于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经验主义治理策略,这既会造成基层公共权威和法治权威的弱化,也会妨碍乡村社会秩序向自治秩序的转型。以个人权利和社会权利为核心推进乡村社会秩序变革,就是推动地方性规范从伦理本位的秩序观转向权利本位的秩序观的递嬗,亦即乡村社会扩展秩序的建构就确立在以乡村权利开放为中心对地方性规范性质不断地重新阐释和定义过程当中。
2020 Vol. 59 (5): 1-11 [摘要] ( 250 ) HTML (1 KB)  PDF (1670 KB)  ( 162 )
12 当代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本土逻辑
李增元,
当代中国农村社区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基层的重要展现,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及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与抓手。作为一项顶层设计的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农村社区建设有其本土逻辑理路。从实践来看,当代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由国家提出政策及战略规划,省级部门出台指导性政策及规划部署,市级部门消化政策再产出及具体部署落实,县级部门因地制宜落实政策。农村社区建设外在体现为党政体制下央地政府的不同功能与定位,深层次上体现着科层体制下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权之间的张力与限度,公共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的技巧性平衡,“一般地方利益”与“特殊地方利益”之间的叠加与错位。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内含着党领治理下的“政府职责理性”,是以执政党执政理念为基础的公共权力理性、经济人理性、道德人理性等多元理性融合的政府行为模式的展现。
2020 Vol. 59 (5): 12-24 [摘要] ( 272 ) HTML (1 KB)  PDF (1858 KB)  ( 176 )
25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行为——基于收入不平等与基本医保的视角
向运华 胡天天
伴随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全国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基本医保覆盖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收入不平等对中国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行为的影响依然存在,直接表现便是医疗行为的差异性。从收入不平等与基本医保视角出发,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2018年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行为差异及其主要影响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收入不平等对农村老年人选择就医有显著负向作用;而享受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及新农合的农村老年人对其就医或住院倾向有显著正向作用。收入不平等显著提升了老年人选择基层医务室或私人诊所的概率,基本医保作用却相反。此外,收入不平等和享受基本医保对老年人医疗消费影响并不显著,但住院消费显著增强了老年人健康状况变好的趋势。相应地,可从收入不平等形成机理、基本医保自付费用及基层医疗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思考。
2020 Vol. 59 (5): 25-34 [摘要] ( 277 ) HTML (1 KB)  PDF (1113 KB)  ( 184 )
35 超国家主义退潮下的新英欧互动——后脱欧时代英国—欧盟移民社会保障合作问题研究
王滢淇, 刘 涛,
围绕移民的福利和主权争议是影响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的焦点议题。本文认为,逆全球化局势下超国家主义的撤退和国家主义的阶段性回潮在英国的国家、政党和国民层面构建了脱欧底色。对于移民“搭福利便车”的指摘则是一种“选择性建构”,忽视了移民对东道国财政的积极贡献和其福利领取资格上的“次公民”待遇。英国加入欧盟四十余年来,形成了稳定的移民福利场域,“福利去边界化”和“福利超国家主义”的福利惯习(文化)持久地浸染和内化于各行动者,即使未来英国退出欧盟,惯习的粘性和英国—欧盟互动所留下的制度痕迹不会凭空消散;福利接受者的抵抗策略更使英国不能轻易关闭福利共治空间。因此,在后脱欧时代,英国难以回到福利的国家主义,未来英国和欧盟仍需在社会保障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方案。这可能指向英国与欧盟在福利领域乃至国家层面的合作新路径:在国家主义和超国家主义之间徘徊的耦合的第三条道路,这种探索还暗含英国未来重新校准自己国家身份和国际定位的尝试。
2020 Vol. 59 (5): 35-49 [摘要] ( 291 ) HTML (1 KB)  PDF (2359 KB)  ( 215 )
50 我国地方财政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效果、问题与政策建议——基于湖北省直预算单位和市县财政局的问卷调查
李祥云
基于124个省直预算单位和64个市县财政局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地方财政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减少了无效支出,但降低单位公共服务成本和增进沟通效果并不明显;同时还发现,目前地方财政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还存在绩效文化尚未形成、基础条件不完全具备、流程不规范以及各相关机构主体责任划分不明确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推进地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还需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创造条件、规范流程、明确划分各参与机构的主体责任。
2020 Vol. 59 (5): 50-58 [摘要] ( 244 ) HTML (1 KB)  PDF (1089 KB)  ( 114 )
59 人口流动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气候变化及区域差异
邓宏乾, 刘梦晓 邵 胜
气候环境变化会影响人类行为活动。基于2000-2018年省会和计划单列城市气温、降水量和流动人口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和差分GMM法来检验气温变化和降水量变化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变化与人口流动间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且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和中部地区气温升高对人口流动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西部和东北部地区;降水量变化与人口流动间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且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降水量增加对人口流动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基于此,针对改善地区气温升高和降水量不足的现象提出了相应建议,以减轻气候变化不利因素对人口流动的抑制作用,有效解决“环境移民”问题。
2020 Vol. 59 (5): 59-72 [摘要] ( 423 ) HTML (1 KB)  PDF (1310 KB)  ( 216 )
73 从哲学的实践到实践的哲学转向——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思维辐射轴心
林 剑 林沈丹
实践观是马克思世界观与历史观的立足点与基石,实践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思维辐射轴心与“普照之光”。在马克思哲学之前,古希腊时代伦理道德实践观,17、18世纪旧唯物主义实践观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唯心主义实践观由于受到片面化思维方式的限制,存在着抽象性、形而上学性与片面性等主要缺陷,因而失去了实践的本真意义,成为“哲学的实践”。而马克思实践观认为要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将主体与客体相结合来理解与把握对象世界,指出哲学的本真意义在于改变世界,成功转向“实践的哲学”,创建了“新唯物主义”哲学,进而实现了哲学革命。马克思实践观转向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完成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历史观、人学观,同时也推动了哲学功能与使命的革命性变革。
2020 Vol. 59 (5): 73-80 [摘要] ( 219 ) HTML (1 KB)  PDF (1065 KB)  ( 91 )
81 正义与成己——以科斯戈尔德和海德格尔为例
武小西
正义理论即关于人的应得(“属己的”)以及构建相应的社会制度来实现人的应得的理论。不同的正义理论的分歧,主要在于无法就什么是人的应得达成共识。回答什么是人的应得,需要理解人是什么。正义不仅是“外在”社会规范,其关切点更涉及人的成己。从当代规范性研究中康德式存在主义理论切入正义的存在论基础,分析评述科斯戈尔德的能动性理论和海德格尔的此在论:科斯戈尔德论证人通过正义赢得自我,但是把正义和成己联系得过于紧密;海德格尔认为本真地存在即作为整体去存在,在世界之中赢得“属己的”并让他人也成为其自己,揭示出正义和成己之间的内在关联。旨在正义理论和存在主义哲学之间建立桥梁,为发展正义理论建立恰切的存在论基础。
2020 Vol. 59 (5): 81-87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942 KB)  ( 87 )
88 代际更替视角下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内卷化现象
孟 君
近三十年来,第六代导演逐步从中国电影生态域的边缘游弋至中心,完成了新一轮的代际更替。伴随着成熟期的到来,第六代导演新作呈现出明显的内卷化趋势,表现为叙事话语的精细化和意义生产的收缩化。内卷化是一种利弊并存的现象,积极方面在于精致的叙事使得第六代在审美上更具有可接受性,消极方面则体现在意义的减损引发第六代的危机。第六代日益突出的内卷化现象归因于代际更替的演进规律、作者观念的自我抵牾和商业力量的过度侵蚀构筑的固化边界,而以作者立场对社会现实进行描述与阐释是第六代抵抗内卷化趋势的有效方法。
2020 Vol. 59 (5): 88-97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1746 KB)  ( 166 )
98 多重话语博弈下的电影放映——以1949年以前的中国电影放映为考察中心
林吉安
电影放映研究是电影产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电影场”的核心力量之一,电影放映要受到电影行业内外多重力量的共同影响和制约,而每一种力量背后均有着不同的话语和诉求。通过考察1949年以前的中国电影放映实践,可以发现影响电影放映的话语主要有四种:商业话语、大众话语、精英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这四种话语往往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缠绕,有时甚至相互博弈、相互冲突。在某些情况下,其中某一种话语会占据主导,但更多情况是多种话语共同发挥作用,使得电影放映成为承载多重话语的文化实践。
2020 Vol. 59 (5): 98-105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1317 KB)  ( 147 )
106 梅花象喻与南宋审美文化
刘 培
梅花是继牡丹之后又一种意义承载丰富的花卉,南宋是其象喻形成的关键时期。梅花象喻能够深入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与其精神品格和当时的审美文化特征深相契合密切相关。梅花审美的丰富性使它得以进入社会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风景。南宋时期,士绅阶层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梅花象喻,表现着他们的审美理想和人格诉求、人格境界,当时的审美好尚因此发生了变化,由以往的追求妙解天人、澄怀观物转向追求旖旎婉转、摇曳多姿,由浑朴大方转向细美婉约,梅花的特性正好与社会审美理想对梅格的体认与塑造相适应,因之它成为人们审美理想的重要寄托和象喻。美是道德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高度强调美和善的统一。梅格的塑造,立足于道德境界,融汇着人格美育精神;梅格的塑造进入人格理想与道德境界的层面,审美价值因之得到彰显和提升。
2020 Vol. 59 (5): 106-118 [摘要] ( 300 ) HTML (1 KB)  PDF (2661 KB)  ( 237 )
119 思想的显与隐——以巴金《旅途随笔》的文本变迁为例
彭林祥
巴金的《旅途随笔》自20世纪3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先后有近十种版本问世,也产生了不同的文本。从初刊本到初版本以及开明本的变迁,除了艺术上的完善,也是巴金坦诚表达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载体。从平明本、新文艺本以及文集本的反复修改,与无政府主义相关的叙述被极力削弱,凸显的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全集本篇目上尽管收录了自初刊本以来的全部篇章,但主要以文集本收入,故形成了革命民主主义为主,无政府主义为辅的思想底色。《旅途随笔》文本的变迁是巴金半个世纪思想变动的表征,收入全集时应该对其进行汇校。
2020 Vol. 59 (5): 119-126 [摘要] ( 207 ) HTML (1 KB)  PDF (1387 KB)  ( 96 )
127 老舍访日与20世纪60年代的中日文学交流
余 迅
1965年3月至4月,老舍率领包括刘白羽、张光年、杜宣、茹志鹃在内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了日本。老舍在日记中记录了大量的细节,但语言谨慎、情感节制,而其旧体诗的创作,则表达了对于日本友人的深切情谊。老舍努力向日本作家传递来自中国的善意,其在日本作家眼中的形象,经过历史的沉淀也变得日益清晰。当时的媒体访谈与作家对谈,反映出日本文化界对于中国文坛的关注,寄托了中方关于“亚洲文艺复兴”,以及构建亚非共同体的美好愿景。20世纪60年代中日作家的互访经验为两国的文学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为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0 Vol. 59 (5): 127-133 [摘要] ( 500 ) HTML (1 KB)  PDF (1243 KB)  ( 125 )
134 从篇章语法看“说明语篇”复句运用的特点
刘 云 李晋霞
本文从篇章语法出发,探讨说明语篇的篇章结构与语篇类型对复句使用的影响。说明语篇在结构上可分为五部分:导引、点题、主体、总结、延伸。篇章结构对复句使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复句的“数量分布”和“类型分布”两个方面。说明语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根据说明顺序的不同,前者又可分为三类:1)主要按空间顺序说明;2)主要按时间顺序说明;3)主要按某种特定顺序说明。语篇类型对复句使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语篇类型不同,优势复句的类型也不同;2)语篇类型不同,复句使用的差异化表现也不同。当然,同为说明语篇,具体类型的不同并不能掩盖它们在复句使用上的共性。这种共性仍具有明显的语篇动因。
2020 Vol. 59 (5): 134-139 [摘要] ( 226 ) HTML (1 KB)  PDF (1069 KB)  ( 98 )
140 汉语非典型宾语的语料库研究
陈 蓓
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的方法,基于大型汉语语料库“中文词汇特性速描系统”(Chinese Word Sketch)对汉语中的动词进行了全面考察和分析,在考察的1337个动词中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带非典型宾语,能带非典型宾语的74个动词全部都是单音节动词,而且部分频率较低的动词也能带非典型宾语。就语义角色而言,非典型宾语可以进一步分为工具、处所、材料、方式、目的、角色、来源和时间等八个小类。就语义及句法特征而言,非典型宾语结构具有共现制约、介词引导、动性减弱等特点。
2020 Vol. 59 (5): 140-146 [摘要] ( 183 ) HTML (1 KB)  PDF (1148 KB)  ( 125 )
147 民间文献与地方社会的历史构成——以清代胶东地区“双山马家”族谱编撰为例
张士闪
族谱编撰是家族精英因应国家一统进程,以历史的名义制造家族关系、运作地方政治的文化实践。这一实践因受到诸多限定而纷繁多样,却为当下学界所谓“大历史”与“小历史”之合成提供了社会基础与学术资源。清代胶东地区“双山马家”曾五次修撰族谱,以贴近国史风格及对礼、俗、法等话语的合成叙事,呈现出传统中国文化政治的深层社会结构,也体现出家族精英在国家与地方之间双重代言角色的扮演。
2020 Vol. 59 (5): 147-156 [摘要] ( 203 ) HTML (1 KB)  PDF (1936 KB)  ( 153 )
157 近代上海票友义演助赈活动——以《申报》相关刊载为中心的考察
陶小军
票友是近代上海戏剧界异常活跃的一个群体。义演是票友参与社会演出的特殊形式,肩负着赈济灾荒的社会公益属性。由于义演的规模一般较大,参与人数众多,受经费限制,广泛邀请票友助阵成为当时减省开支的最佳选择。于票友而言,参与义演不仅能够突破个人自娱的局限,还可展现其社会责任心,进而提升演出者的名声。通过义演活动,票友在社会认可和个体心理两方面均完成了由“自娱”向“娱人”的过渡转化。《申报》等大众媒体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使得公众对名票的追逐热情不断高涨,进一步促进了上海戏剧市场的发展。
2020 Vol. 59 (5): 157-165 [摘要] ( 221 ) HTML (1 KB)  PDF (2107 KB)  ( 196 )
166 基本均衡背景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东、中、西部9省(区)26个民族县的调查分析
吴宏超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攻坚难点。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攻坚阶段,对9省(区)26个民族县的调查发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民族地区克服了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在标准化学校建设、校际差异系数和教育财政保障方面达到了国家认定标准,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仍面临教育供给职能多样化、办学形式特殊、办学成本较高和师资供给不畅等难点和问题。为加快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政府还需要:坚持民族地区“分级分类”指导原则,细化教育财政分类保障机制,设置不同权重的生均拨款标准;完善民族地区师资“定向培养”模式,创新省域内教师编制管理机制;完善民族学生助学金制度,巩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成果。
2020 Vol. 59 (5): 166-174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1462 KB)  ( 353 )
175 家庭的收入和特征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研究
吴 强
以2010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为支撑,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理论,通过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家庭收入和家庭特征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发生概率以及支出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收入对家庭教育支出是否发生无显著影响,家庭规模、受教育期望、男性和女性0-22岁占比、母亲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显著正向影响家庭教育支出的发生概率,且影响程度在增强;家庭收入、受教育期望、户主年龄、男性和女性18-22岁占比、母亲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显著正向影响家庭教育的支出水平,且这些因素(除家庭收入以外)的影响程度在增强;受教育期望不仅显著影响家庭教育支出是否发生,并且它对家庭教育支出水平的影响力度大于家庭收入。研究对贫困家庭进行教育扶贫的启示是,扶贫要扶智,更要扶志,扶志重于扶智。
2020 Vol. 59 (5): 175-186 [摘要] ( 325 ) HTML (1 KB)  PDF (1429 KB)  ( 265 )
187 意义的遮蔽——再论具身认知中的“身”
陈 简 叶浩生*
自笛卡尔以来的哲学思想呈现出了一种由思到行,由内到外,由个体向整体,由孤立到交互的转变,而产生此种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身体”内涵的重视。同样,“身体”的两个思想内涵在心理学中也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影响:一是无身性的观点导致了传统认知主义逐渐走向瓶颈,“身体参与认知”成为学术共识,从而引发了由传统认知主义到具身认知的转向;二是在当下的学术语境中,具身认知思想与后现代主义在学理上有共通之处。因此,无论是心理学的发展还是哲学的发展,“身体”在其中都起到了重要的起承转合作用。
2020 Vol. 59 (5): 187-192 [摘要] ( 309 ) HTML (1 KB)  PDF (870 KB)  ( 194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