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4年 63卷 1期
刊出日期:2024-01-27
1
再论以“中国”作为方法论:基于人民研究路径的分析
何艳玲, 张雨睿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学术己任,系统反思“中国”作为方法论的意义与操作路径尤为必要。以中国作为方法论,不只是将中国作为研究的背景或研究的对象,更是作为提出命题、建构理论、选择方法、确定路径的前提和关键。以人民研究为例,可以呈现以中国作为方法论的具体操作路径,即,从探寻具有中国基因的鲜活概念开始,到“在田野”研究方法的具体使用,再到“从田野见制度”的理论结构化全过程。
2024 Vol. 63 (1): 1-10 [
摘要
] (
53
)
HTML
(1 KB)
PDF
(1481 KB) (
221
)
11
国家建构视角下基层负担过重的结构性困境:理论与个案分析
张长东 夏江浩
基层政府负担过重问题近年来引发了政策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现有文献从科层体制、形式主义、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展开研究。我们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基层政府负担问题置于历史变迁背景之下,从国家权力下沉及其背后的国家建构策略的变迁视角出发,重新反思这一问题。通过对L镇机构改革及其实际效果的深度个案分析,本文发现这一旨在强化乡镇政府能力、减轻其负担的改革却未能有效强化乡镇政府能力反而加重了其负担。究其原因,在于机构改革本身存在放责多于放权、乡镇无力承接放权以及运动式治理削弱专业化治理,以及村两委自治能力不足等。本文结合制度漂移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其背后机理,并探讨了其对国家建构微观策略的理论意涵。
2024 Vol. 63 (1): 11-22 [
摘要
] (
94
)
HTML
(1 KB)
PDF
(1684 KB) (
222
)
23
个人破产免责的制度功能
李忠鲜
债务豁免是个人破产法的核心要素,它具有拯救困境债务人、调节经济风险和实现公共政策三大功能。破产是道德无涉的价值中立事件,剩余债务免除符合现代伦理,它不仅重申了《民法典》的民本特质,还在彰显人格尊严的同时,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再释放。通过适当的风险分配,破产债务豁免制度得以稳定交易预期,客观上形成了对公司有限责任制度的有益补充,避免自然人的财产被无限追索。个人破产法并不必然导致逃债风险,恰恰相反,只有健全的集中清偿和免责审查才能遏制道德风险,令诚信获得嘉奖,规范清偿秩序,最终化解“执行难”问题。有约必守的契约精神和鼓励容错的法治土壤分别是市场道德的底线和上限,法律对个人的救赎必使社会整体获益。
2024 Vol. 63 (1): 23-33 [
摘要
] (
91
)
HTML
(1 KB)
PDF
(1680 KB) (
33
)
34
论立法合法性审查的结构优化——从形式合法性与实质合法性审查关系的重构出发
周 林
从现有理论来看,立法的形式合法性与实质合法性审查呈现出“并行”状态,主要表现为两者“功能趋同”“位阶相同”“互为整体”,处于重复审查的状态。这导致实质合法性审查在理论上陷入冗余困境,实践中也往往处于搁置不用的状态,严重影响立法合法性审查工作的开展。优化立法合法性审查结构需要重构形式合法性与实质合法性审查的关系。鉴于合法性审查的规范性要求,应当确立形式合法性审查的优先适用地位,作为立法合法性审查的常态。而实质合法性审查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评判方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目的性、价值性,与合法性审查的规范性存在一定的张力。在很多情形下,实质合法性审查是一种目的主义导向的立法策略,不宜作为立法合法性审查的常态,而只能作为例外与补充。完善形式合法性审查标准、优化法律解释技术与方法、完善形式合法性审查技巧等方式,可以减少实质合法性审查的适用,从而增强立法合法性审查的规范性,使两者关系由“并行”走向“补充”。
2024 Vol. 63 (1): 34-44 [
摘要
] (
79
)
HTML
(1 KB)
PDF
(1320 KB) (
35
)
45
熊十力《大学》诠释思想新探
刘莉莎
熊十力从“本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体用不二”等思想出发,对《大学》进行了新的诠释,以发明经典中的精神与智慧。他的《大学》诠释有着融贯的整体性,无论三纲领还是八条目,都是在阐明“天德王道”。“天德王道”的概念与“内圣外王”相比,更突出了一体性,而减弱了内外之别。熊十力对《大学》的思想进行了三重拓展:第一,道德不是强加的规范,而是自发的良知,这一良知又是“天德”,是本体的自性,它不仅包含万善,而且是动态变化、生生不已的;第二,良知不仅仅是道德,科学精神、理性和知识都是良知的必要组成部分,正确地量度事物才能使良知呈现自身、实现其作用;第三,实现王道的主体由君、官、士拓展到所有人,人人均应发挥自身的生命精神,健动奋进,止于至善。
2024 Vol. 63 (1): 45-52 [
摘要
] (
64
)
HTML
(1 KB)
PDF
(1267 KB) (
49
)
53
人工智能哲学视域中“人的本质”观念变革
王世鹏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总是被置入“人与他者”的关系中进行考量。他者作为一个变量,构成了对“人的本质”的认知参照。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的他者出现,促使人的本质的理解方式在方法论层面发生变革。但是,人工智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他者,而是有可能充当人的本质的最佳认知参照。人工智能与人本身具有内在本质关联,而不只是人的心智的放大和延伸;同时,人工智能又是人所能创制的最复杂的造物,在特定意义上能够作为人的完成形态。因此,以人工智能为参照,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可以实现从“人体解剖”到“人工智能体解剖”的方法论变革。这种变革并不否认在人与动物的对照中获得对人的本质规定性的理解,但它更强调应该在重新界定人与动物关系的基础上,把个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独特种类即人类动物进而将之与人工智能相对照。这种对照表明,我是一个人,个人在根本上是人类动物,而人类动物与人工智能及其他动物的本质差异就在于,人类动物不但能够理解意义,而且能够为本无意义的宇宙赋予意义。质言之,人是宇宙中已知的唯一赋义者。
2024 Vol. 63 (1): 53-60 [
摘要
] (
60
)
HTML
(1 KB)
PDF
(931 KB) (
287
)
61
政府绿色补贴如何激发企业绿色创新——基于战略响应视角的解释和证据
杨 朦
企业如何响应绿色补贴的政策激励进而选择自身绿色创新行为,是打开“绿色补贴—绿色创新”之间“过程黑箱”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运用中国A股上市重污染企业2010-2021年的数据,探讨了政府绿色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绿色战略导向、绿色组织学习能力和绿色战略行动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绿色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关系;绿色战略导向、绿色组织学习能力和绿色战略行动在“绿色补贴—绿色创新”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中介传导效应,并且与绿色补贴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更深入地理解“绿色补贴—绿色创新”之间的微观机制和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启示。
2024 Vol. 63 (1): 61-74 [
摘要
] (
66
)
HTML
(1 KB)
PDF
(1519 KB) (
208
)
75
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延迟退休意愿与工作绩效——基于团队层面的研究
邹卫兵 徐宏毅
本文以国有银行网点团队为例,运用多层次回归模型,探究在团队层面,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氛围水平对团队延迟退休意愿、团队绩效的影响以及氛围强度的调节作用。通过对113个工作团队和901名成员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多层次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团队层面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氛围水平与团队延迟退休意愿显著正相关,延迟退休意愿在氛围水平和团队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而氛围强度则调节了氛围水平与团队延迟退休意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相关结论对于探究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厘清团队延迟退休意愿的作用机制以及延迟退休相关政策的制订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4 Vol. 63 (1): 75-82 [
摘要
] (
87
)
HTML
(1 KB)
PDF
(857 KB) (
183
)
83
从“目视的文学”到“耳听的文学”——解放区的方言写作与文体形式的创制
刘进才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作家在改造自我的思想浪潮中更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民间,作家的思想情感逐渐融入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实践,文学创作在不断汲取民间文艺资源中得到本土化与民族化的铸造,诗歌上产生了注重日常口语并诉诸听觉形式的墙头诗及“快板诗”运动,民间说唱艺术也大量渗透到小说文体中,赵树理开创的板话小说体式成为许多小说追摹的对象,新歌剧及新秧歌剧及融说、唱、舞为一体,这些文类在形式上表现出与传统的民间说唱文学更多的历史联系,通过对民间艺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成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学新形式。方言写作与民间形式的关联进一步凸显了文学对口语和声音的重视,彰显出民族文学之根依然在民间具有强大生命力。
2024 Vol. 63 (1): 83-92 [
摘要
] (
47
)
HTML
(1 KB)
PDF
(1888 KB) (
36
)
93
半殖民体验与郁达夫留日时期的创作
魏 巍
半殖民的另一面对应的是半封建,所以郁达夫的创作有着反叛传统文化、追求个性自由的一面;而半殖民的事实又必然会让身处日本的郁达夫感受到被征服者的屈辱。他既渴望以一个世界主义者的视角来分享西方/日本的文化,又不得不在现实处境中祭起民族国家的大旗来对抗半殖民现实对自己的精神压迫;既要以一个世界主义者的眼界来拥抱西方/日本文化,又不得不在必要的时候以“封建”的态度来对抗西方/日本。这既构成了郁达夫留日时期小说叙事中身份认同的两难,也决定了他对日本以及女性书写的复杂态度。
2024 Vol. 63 (1): 93-99 [
摘要
] (
58
)
HTML
(1 KB)
PDF
(1036 KB) (
28
)
100
普通话写作潮流与文学语言的当代转型
颜同林
从语言纯洁到语言规范,其标准与规格在20世纪50年代落脚于民族共同语的代名词普通话之上。动员作家充分运用普通话进行写作,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一大特征与使命。普通话写作潮流的发生、演变离不开广大作家与编辑的共同努力,其中编辑工作的助推作用不可或缺。不同代际作家在普通话写作潮流中表现出不同路径与姿态,包括新作与旧作重版在内,其中不乏典型作家与作品,自我编辑与编辑加工始终贯穿这一过程。普通话写作潮流中作家与编辑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成的一面,也存在矛盾冲突、龃龉流变的一面,文学语言的规范、调适和转型则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2024 Vol. 63 (1): 100-110 [
摘要
] (
73
)
HTML
(1 KB)
PDF
(1711 KB) (
60
)
111
历史和记忆的分与合:一个观念史的分析
王晴佳,
随着记忆研究在近年的兴起,中文学界出现了“历史记忆”这一名称,含有将两者等同的意思。与之相对照,历史和记忆在西方学术中一直存在某种张力——史学在西方的诞生与对抗记忆的目的相关,之后历史和记忆长期处于一种分离的关系。以兰克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史学,其理论前提是区别“过去”与“现在”,并从后者的立场考察、重构前者,而记忆则常常将两者混为一体。二战之后,兰克史学面临一系列挑战,记忆研究的兴盛便是其中之一。从莫里斯·阿布瓦赫写作《集体记忆》到皮埃尔·诺拉主编《记忆之场》,西方学者试图用记忆来补充和修正历史研究和书写的传统,改进和扩大历史学的方法和范围,促成其内容的更新和革新。但历史研究和记忆研究在近年的合流,仍没有改变两者之间的根本差异。
2024 Vol. 63 (1): 111-120 [
摘要
] (
53
)
HTML
(1 KB)
PDF
(1453 KB) (
69
)
121
论清史《儒林传》扬州学人记载的形成
戚学民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和第四次稿对扬州学人的记载情况。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中,阮元将任大椿为代表的扬州学人群体载入,但该传被删除。光绪年间,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中有八位扬州学人立为正传。这些传记在扬州府呈送的《儒林刘宝楠刘文淇朱士端王念孙汪喜荀焦循凌曙江藩(江苏咨送采访册)》的同名传记基础上删改而成。国史馆纂修官重点改写并表彰了扬州诸儒在《易》《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等专经研究上的成就,彰显了扬州诸人的“汉学”宗风,突出了他们的地域联系和家族特色。清史《儒林传》虽未用“扬州学派”之名,但已经记载了扬州学派的学风和地缘特色等要素,在正史中确立了扬州学派的史料基础。
2024 Vol. 63 (1): 121-135 [
摘要
] (
58
)
HTML
(1 KB)
PDF
(2748 KB) (
54
)
136
梁启超的变局观念与史家自觉——以《李鸿章》为中心的考察
李恭忠
《李鸿章》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付诸实践的成果,也是晚清思想史上的一项重要标本。梁启超根据进化史观,基于“过渡时代”的视角,纵论李鸿章的生平经历和成败得失,揭示了“世界之中国”时代的历史变迁大势。该书体现了一种新型“史识”和史家自觉,反映了梁启超对晚清士大夫“变局”观的承接和超越。梁著及相关文本开创了一套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整体贯通论述,对于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2024 Vol. 63 (1): 136-144 [
摘要
] (
104
)
HTML
(1 KB)
PDF
(1555 KB) (
43
)
145
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理念与新趋势
岳 伟 李文娟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人地共生可持续未来的关键。以往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未能有效释放其变革潜能。为革新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包括重定“生命中心”价值取向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重建赋能所有学习者“学会共同生活”的新型学校,“野化”课程并重构根植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课程体系,重振教师动力使他们成为变革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创造性推动者,以及加快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倡议、国家承诺转化成在地结构化行动。未来,国际社会将通过确保全球教育融资,绿化教育伙伴关系,以及打造解锁可持续发展数字学习潜能的三把“钥匙”,全面变革可持续发展教育,增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系统的复原力、包容性与公平性。
2024 Vol. 63 (1): 145-155 [
摘要
] (
80
)
HTML
(1 KB)
PDF
(1482 KB) (
153
)
156
互联网使用对低龄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
雷万鹏 尹珺瑶
基于湖北省8县(区)3791名小学生调查,从互联网使用条件、使用偏好和使用时长等维度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对低龄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条件对低龄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没有显著影响,互联网使用偏好和时长对低龄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有显著影响,儿童上网学习时长对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因此,应合理引导低龄儿童互联网使用偏好,规范互联网使用时间和上网学习时间以增进留守儿童信息素养;全方位关心支持低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减少其网络依赖,提升低龄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
2024 Vol. 63 (1): 156-164 [
摘要
] (
61
)
HTML
(1 KB)
PDF
(999 KB) (
68
)
165
基于集群知识共享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动因、问题与策略
赵 丹 高杨杰
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超越仅依靠外部资源补偿的传统思路,探索“集群知识共享”的有效路径,是克服小规模学校空间隔离、资源不足、发展依附性困境的关键。在集群知识共享理论视域下,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存在以下问题:学校和教师等主体在集群知识共享中参与不足,集群学校共享知识范围狭窄且合作深度不够,知识共享中学校偏重自身利益,学校间竞争大于合作,知识共享方式比较单一。为此,应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优化小规模学校集群知识共享网络,强化“谁共享谁受益”的知识共享主体激励机制,完善管理机制保障各类知识有序共享,营造“合作共生”的集群知识共享文化。
2024 Vol. 63 (1): 165-174 [
摘要
] (
57
)
HTML
(1 KB)
PDF
(1520 KB) (
73
)
175
权利还是职权:教师惩戒权的法律性质及立法规制——兼论《教师法》相关条款的修改
段斌斌
教育惩戒究竟是教师的一项权利还是职权,在学界尚存分歧,也困扰着《教师法》的修订,需重回词源本身才能正本清源。权利体现平等关系、指向个体利益、可以自由处置、依赖国家保护、承担民事侵权责任,而职权则指代不对等地位、体现公共利益、限制意思自由、能够独立实现、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且侵权责任由机构承担。教师惩戒具有鲜明的职权属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成为职权主体且有相较学生的合法强力,但教师惩戒的行为选择需受法律限制,正当惩戒是基于教育目的而非个人考虑,并须承担违规惩戒的行政法律责任,而侵权责任则由学校承担。为此,应围绕职权性质健全教师惩戒法律体系,将教育惩戒纳入教师职权条款,授予中小学和高校教师教育惩戒职权,明确教师惩戒的法治边界、正当程序与责任规范,通过嵌入准用性规范和修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实现与下位立法的衔接和配套。
2024 Vol. 63 (1): 175-188 [
摘要
] (
83
)
HTML
(1 KB)
PDF
(1990 KB) (
266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