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4年 53卷 4期
刊出日期:2014-04-25

论文
 
       论文
0 找回自治:对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
徐 勇 赵德健
由于自治和村民自治的内在价值,决定村民自治会不断在实践中为自己开辟道路。村民自治也需要通过有效的实现形式实现其价值。自1980年代以来,村民自治实现形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自然村为基础自生自发的村民自治,主要贡献是“三个自我”;第二阶段是以建制村为基础规范规制的村民自治,主要贡献是“四个民主”;第三阶段是建制村以下内生外动的村民自治,主要贡献是有效实现形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建构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式的村民自治体系。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24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利益相关: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产权基础
邓大才
利益是自治的基础和核心,不同的利益相关度决定不同的利益共同体,不同的利益共同体决定不同的自治水平。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又直接来源于产权,而产权的核心部分是所有权。集体所有权以经济利益将集体成员连接在一起,形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中国农村独特的产权结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决定了只能实施村民自治,不能采取行政制,也不能采取家长制。集体所有可能是村集体、组集体、村落集体所有。村民自治单元只有与利益紧密相关的所有制单位大体一致,自治才能够有效实现,才能建构有效的实现形式。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地域相近: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空间基础
胡平江
当前在村民自治实践过程中,一些地方不约而同以村民长期居住形成的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然村是村民生活地域相近的村落。本文认为,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的重要条件就是地域相近。地域相近是一个地理联系与社会联系互构的单位,具有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与传统。因此,在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过程中,不能否认以“地域相近”的自然村开展村民自治的价值。同时,由于地域单元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的特征,不同类型和大小的地域具有不同的自治形式,因而也不能因地域相近的自然村自治而否定地域较大的行政村村民自治的价值。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168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文化相连: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文化基础
任 路
肇始于上世纪的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制度形态的存在,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已经深深嵌入到乡村社会之中。不过,从村民自治的产生来看,它是自生于乡村社会土壤,在上升为国家制度后推行全国,逐步脱离了原有的乡村社会。当村民自治以统一的制度形式遭遇多样的乡土社会时,全国各地为推进村民自治进行了地方性探索与机制性创新。显然,这些探索和创新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植根于乡土社会的自治文化,并将绵延的文化与现代的制度耦合于村民自治的具体实践,逐步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治理结构之中,为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奠定文化基础。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
崔惠芳1 赵 伟2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前, “有管理”的逐步放开是有必要的,主要体现在:改革的步骤和节奏要可控;需要有较为完善的配套制度支持,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合理有效的准入退出机制、完善的审慎监管制度等等;有效管住流动性的水龙头;维持相对稳定的国内经济与政策环境。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目前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基本完成,外币存贷款市场已经完成,人民币贷款市场已经完成,存款端上浮空间打开但尚未完全放开。我们认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心绝非仅仅是放开存款端利率这么简单,与之相关的制度完善才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主要包括:监管体系的调整、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应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转变、风险监控与管理能力的提高、金融市场广度与深度的提高等。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22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企业合并违法确认标准调整的中外比较
刘 焰
反垄断法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性法规,作为其重要内容的合并违法确认标准,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经历了立法或执法上的宽松和严格的动态调整过程。国际政治与经济背景的变化,左右着合并违法确认标准在立法和执法上的宽与严。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合并违法确认标准具有量化和具体化特点,而我国合并违法确认标准为宽泛的定性描述,具有灵活的特点。我国《反垄断法》企业合并违法确认标准的调整方向应为适度定性与增加定量相结合,既有利于推进我国产业资本集中,促进工业化进程,又使执法具有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利维坦、国家主权和人民福祉
张国清
霍布斯试图解决近代基本政治制度设计问题,涉及公权力的合法来源与维持、私有权利和利益的合法保护与维持及两者的合理协调等问题,他构想的主权者形象“利维坦”存在一个令人不安的困境:只有超越个人权利和利益的主权者才能保障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自由和私有财产,主权者是必要的,是合法地垄断和使用暴力的惟一主体,但是每个人都向往自由,不愿意受到强力的约束,主权者既是必要的又是不讨人喜爱的。利维坦假设的主要动机在于避免内战,君主的绝对权力成为保护人民权益的手段。个体的生命、和平与安全,离不开强权的庇佑。利维坦假设导致西方政治思想史从强者政治学转向弱者政治学,从君主美德转向制度正义。只有信任才能进行合作,只有契约才能保证合作。作为人际信任和合作的制度保障,国家和政府的强制力是必要的。基于契约和正义的制度美德,其内核仍然是国家主权,它是人民福祉的源泉和维护人权的可靠保障。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国家起源问题研究
韩东屏
国家起于何时?有神意论、契约论、群演论、水利论、暴力论、暴力潜能论和祭司论等多种不同的解释,可它们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纰漏。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其实不是关于全称国家起源的解释,而只是关于阶级性国家起源的解释。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国家思想可知,他们认为有服务性国家和统治性国家之分,前者的出现早于后者。起源和本质存在互释性,当从起源方面说不清国家起源时,不如改从确定国家本质入手。鉴于国家是特殊的社会,可说国家就是有专职公管人员和常设公管机构的社会。如是,专职公管人员和常设公管机构的出现就是国家的开端。这个开端是一种制度改革的结果,为的是解决原有的无政府的公管模式已经失灵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社会发展到了部落联盟的规模和个体家庭变成生产经营单位之时遇到的。这说明最初的国家是服务性国家,而在它之后出现的统治性国家则缘于服务性国家的异化。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从写实主义到现实主义——中国新文学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接受与阐释
旷新年
现实主义在晚清以“写实派”的概念引进中国,“写实主义”在“五四”时期占据了文学的主流地位。“五四”时期对写实主义的接受有着科学和进化论两个重要的背景,“理想的写实派”是“五四”文学的理想形态,这是1930年代接受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心理基础。1930年代初,“五四”时期普遍使用的“写实主义”这一概念经过重新翻译,以“现实主义”的译名基本固定下来,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得到重新阐释,而恩格斯的著名论断成了现实主义定义的核心内涵。抗战前夕,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独尊现实主义的趋势。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中始终处于中心的位置,与现实主义相关的诠释与争论,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主要历史脉络。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有关真实性、典型、形象思维、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等问题的争论都是围绕着现实主义展开的。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鲁迅笔下“中国”的歧义
张中良
鲁迅生活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时代,其文学表达中颇多国家话语,“中国”概念即是其中之一。由于中国历史悠久,传统多元,言及中国的场合也有所不同,鲁迅笔下的“中国”含有复杂的歧义,诸如文化中国的珍贵遗产与负面传统,政治中国的社会弊端与主权尊严,历史中国的多元一体与中原意识等,矛盾交织,起伏变化,其中有鲜明的爱憎、深刻的洞察与准确的阐释,也不无认知的舛误,对此应该予以历史主义的分析。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28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中国当代话剧的文学性问题:从“泛文学化”到“去文学化”
周珉佳 张福贵
从中国当代话剧的发展趋势来看,创作者对话剧剧场性的发展远超过了对其文学性的关注。伴随后现代文艺理论思潮的影响,戏剧的“文学性”概念内涵和作品的文学化程度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戏剧和戏剧文学。现代意义上的优质话剧无论是文学文本,还是非文学文本,都具有极重要的艺术价值,它是将零散的、以往不加注意的、难以纳入主流的片段用形象的舞台语汇表现出来,使个体的丰富经验、内心的动态变化以及边缘人物的隐秘找到相应的演绎手段。所以,要正确看待话剧从“文学性”发展至“泛文学化”以及“去文学化”的趋向。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16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神山·奇山·英雄山——西岳华山历史文化蕴义的全程叩问
侯甬坚
本文以西岳华山为实例,以道教传播史、山路修凿史、旅游史、地理学史为基础和衬托,以思想史为依归,从目为祥云和雾霭环绕神灵寄寓之神山,到令游人叹为观止的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之奇山,再到赋予人类社会正义力量固有之英雄山,展开对研究对象的一种山脉历史文化蕴义的探寻、解绎和归纳工作。通过以宽口径尺度度之之西岳华山历史文化,初步探知的蕴义有:(1)“華”为“花”之本字,虽自先秦起常用,却惟有“華山”以自然实体形式保持热度,散发影响,对华夏、中华之名起到令人瞩目的衬映作用;(2)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子提出“君子若华山”的比喻,颇为符合孔子“仁者乐山”的思想,也甚合华山由“仁”至“正”的山脉文化形象及其诸多实践者的人生历程;(3)明初医者兼画家王履登临西岳体会出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心得,不仅阐发了普天下骄子——士人们从事创作的书绘之途,且将人类与山脉的关系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水平上。本文的结论是:名山有赖自然高度而挺立,更有赖文化高度而跃升,时代推动着最大的人群登山领略无限自然胜景,人类的创造性认识又随之继续丰富着其乐无穷的山脉文化史。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33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医籍、医名与医理:明末李中梓的儒医形象及知识传承
冯玉荣
明清两季,儒医鼎盛,但医者之所以获“儒医”之名,并非由国家进行资格认证,而是基于职业出身、医术水平、医学著述、社会交往、济世关怀等社会化标准的形象认同。李中梓为明末名医,幼习举业,由儒入医,深通医理,著述丰硕,自成医派,为儒医之重要典范。在李中梓医名的养成与传播过程中,所著医籍居于中心位置。其医籍既重医理归纳普及,亦重医案汇集分析。医籍由新安商人出资,广为刊刻,病者、医者、士林、官府无不看重。医籍既是其专业水准之体现,也是极具说服力的个人“营销”,更以兼具儒士风雅,士林交游广阔,儒医之名既知于当世,更垂范后世。然在医学并未列于主流知识谱系的明清时代,盛名之下,学派渐成,亦彰显在社会化的职业养成及专业评定体系之下医学传承的市场及知识路径。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19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近代城市纪念性建筑:以青岛栈桥为例
马树华
近代纪念性建筑往往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凝结着空间与城市发展、与社会、与人的复杂关系,具有很强的城市文化标识功能。栈桥是青岛最典型的纪念性建筑,它既是青岛早期城市空间规划的陆海中心,也是城市的起点;其建筑形制虽然简单,意义却格外丰富,是历届政府展现施政理念之所;作为一处公共空间,它呈现了都市日常生活的缩微图景以及人们的景观意象表达,其境况又往往与青岛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是一处典型的政治空间,体现着空间与权力的互动关系。栈桥具象而浓缩地揭示了青岛的地方精神和文化样态,是理解这座城市历史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的钥匙。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28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城镇化背景下县域义务教育发展问题与策略——基于4个省(自治区)部分县市的调研
范先佐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和学龄儿童转移到城镇,一方面给城镇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镇学校生源不断膨胀,班级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和学龄儿童不断减少,农村“小规模学校”、“微型班级”大量出现。由此引发县域内城乡学校办学规模两极分化及如何应对的问题,农村孩子“有学上”与“上好学” 如何处理的问题,城镇与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如何均衡发展的问题等,是城镇化过程中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必须高度注意和慎重处理的问题。本文基于对中西部地区4个省(自治区)部分县市的调研,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26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满意度评价及问题透视——基于西北五县的实证调查
赵 丹
公众满意度是公众群体对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观体验和态度意愿,它日益成为评估政府教育管理绩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公众满意度测评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它通过评估受教育者及相关群体的满意程度,来反映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和问题,有助于政策的公民参与和有效改进。本研究针对西北五县的实证调查表明:目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众满意度总体合格率和评价分值较高,但部分群体评价不合格;公众对教育资源均衡、布局规划和就近入学的满意度较低;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家长的满意度较低。由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应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完善和改进。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21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高职培养模式变革与毕业生就业:一项实证研究
郭建如
以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研究多强调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影响,忽视或低估高校培养方式变化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培养模式自2006年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采用多层线性分析模型,分析高职学校、院系和毕业生个体三个层面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培养方式改革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概率和起薪的影响有着不同途径和效果:高职培养方式变革的核心方面对就业能力有显著影响,虽对就业概率影响不显著,但对作为就业质量标志的起薪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本文建议高职教育把培养方式变革作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近百年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人文缺失及其思考
覃 刚 王 健
学校体育应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具有鲜明的人文内涵,但自中国开辟学校体育教育这一百多年以来,学校体育教育蕴含的人文性一直不被重视,使得学校体育教育整体上处于人文性严重缺失的状况。本文从人文主义视角梳理了近百年来学校体育的人文脉络,分析了其人文缺失的原因,认为:中西方历史背景差异是近百年来中国学校体育人文缺失的重要原因;体育工具理性的过度张扬造成学校体育片面强调其生物功能;以高考为“指挥棒”导致学校体育在内的学校教育的人文冷漠;学校体育教育重结果轻过程导致过程性人文内涵的流失。本文提出了学校体育教育人文回归的两点建议:重新认识学校体育功能和目的的关系;确立发展完善人格的学校体育教育的终极人文目标。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19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专业志愿选择影响职业决策的统计模型分析
徐 芃1 叶浩生 陆财深
填报高考专业志愿的过程是青年人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做出非常重要的职业决策的过程。本研究建构了影响专业志愿满意度的专业决策蛛网统计分析模型,找出专业选择影响职业决策趋于稳定的条件。研究结果显示,专业志愿的选择因素通过专业学习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通过降低志愿填报者对专业志愿需求的敏感程度和优化专业教育资源意识两种干预策略,可以达成借助专业选择满意度的中介作用提升大学生职业决策稳定性的职业生涯辅导目标。
2014 Vol. 53 (4): 0-0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