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2年 0卷 6期
刊出日期:2002-06-25

论文
 
       论文
0 行动的本质特征与心理的因果性
高新民
行动是人所独有的运动方式,是人的特殊本质之一。关于行动的分析、解释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心理因果性问题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从分析行动的本质特征入手,探讨了围绕行动的解释、心理因果性及其可能性根据、心理内容的因果性等所展开的阐释、争论及其意义。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11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社会认知中的意向性
刘占峰
意向性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的五大前沿问题之一。它不仅被认为是心理现象的独特特征之一,而且被认为是社会认知的基础。本文在简要分析了相关概念异同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代心灵哲学围绕意向性的理解、意向性在行为的解释和评价中的作用等所形成的有代表性的理论及其论证。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郭沫若前期浪漫诗学的现代性观照
黄曼君
郭沫若前期对现代性的拥合和感悟有着丰富复杂的内涵。他的浪漫诗学在精神意蕴上既有理想化的激昂、个性扩张、讴歌现代文明的一面,又有忧患意识、自我谴责、返回自然的另一面;在创作方法上有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特征,又有注重艺术“构型“、艺术表现的特征,还将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起来。此外他还通过生命本真情绪沟通了诗学价值观与形式论,构造了主体“发现“与客观“检察“并重的诗学批评观。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休谟的美学思想
彭立勋
休谟将美学纳入他的精神哲学体系,以新的观点和方法,全面探讨了近代美学提出的重大问题,从而把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推向一个高峰。他强调美学是对情感的研究,但又强调将“哲学的精密性“运用于美学,注重心理分析。他从主体和客体的互相作用上研究美,认为美的本质是对象适合于主体心灵而引起的愉快情感,创造性地提出“同情说“和“效用说“。他第一个全面阐述了“趣味“范畴,深入探讨了趣味的标准问题,代表了那个时代美感研究的最高水平。他对诗歌创作和悲剧的审美效应,以及艺术发展问题的探讨,也都以新的论点和阐释,丰富了西方美学。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43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面向未来的思考——文艺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二人谈
童庆炳,王先霈
本论文由童庆炳、王先霈两位先生在武汉(2002.9)“文艺学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研讨会“上的主题性学术发言组合而成。文章篇幅不长,但却触及到了我国当前文艺学建设中值得思考和重视的关键问题。童先生的发言(论文第一部分)在回顾20多年来的改革历程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当前文艺学建设的具体方法和具体问题的应对策略。王先生的发言(论文第二部分)主要是从当前文艺学建设的整体框架和布局方略角度所作的思考,关注于改革进程中的一些症结和难点所在。相信该文的发表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文艺学建设会产生积极的启发意义。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交流·拓展·创新——"文艺学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研讨会"综述
李显杰
受教育部委托 ,由华中师范大学和高教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文艺学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研讨会”,于 2 0 0 2年 9月 1 8- 2 0日在武汉东湖翠柳宾馆召开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高教出版社、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河北大学、湖南师大、浙江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19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文化能力的进化——兼谈基因、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彭长征,王威
历史上有两个发展过程深刻影响了人的发展:一是造成有机体进化的生物学过程,二是引起文化进化的学习过程。生物进化奠定了文化产生的生理基础,而学习过程最终导致了文化的出现。但这两个过程显然是有区别的。人生理上和行动上的特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而成形,被编码储存于基因中。学习是一个行为变化的过程,它允许有机体适应并利用新的机会或偶发事件,是文化产生的直接原因。与人的生理特征相反,文化是储存在大脑中而非基因中的信息。文化不是为人类所独有的能力,高级灵长类动物也能够使用工具,掌握某种信号语言,而且具有很多的社会性和利他性行为。但这些动物不能像人一样有意识地教育后代,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将上一代积累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只能通过尝试一错误学习法不断重复上代的行为,所以其文化仍旧处于初级阶段。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乐心说漫论
曾祖荫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由道德教化说向乐心说转化的过程,认为乐心说具有追求个性和自由的倾向,其审美内涵包括:消闲之乐,宣泄之乐和适兴之乐。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12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意"辨:论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的诠释学之维
刘方喜
汉语古典诗学史上有“诗言‘志‘“、“诗言‘意‘“、“诗缘‘情‘“等说法,从厘清这其中的“意“与“志“、“情“等之间的区别出发,本文将诗歌的“意义“与“形成“置于由“言不尽意“而“意无穷“这一超越过程中来考察。从“言不尽意“出发、人“所以道“入手,汉语古典诗学揭示,“声情“、“意象“所道之“意“为“辞情“所不能道,“声情“、“意象“乃是堪称与“辞情“并列的“意“之“所以道“的两种独特方式;从“意无穷“出发,从对“神韵“的分析来看,汉语古典诗学揭示,“象外之象“、“声外之音“所道之“意“乃是超越性的无穷之意,此无穷之“意“为普通语言形式所不能道;而对诗歌语言活动中“主体性“与“超主体性“高度统一的强调,充分体现了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诠释学视界的深刻性与独到性--这一点可以构成我们与西方现代诠释学对话的切入点。本文是“汉语古典诗学形式说法系统“专题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李白歌行特征论——兼论歌行的诗体定义与形式特点
马承五
本文以七言古诗、乐府与“歌行体”的关系为切入点 ,从唐前歌行体的演化历程及其发展阶段 ,对唐代最终成型的新兴诗歌样式“歌行体”的诗体定义和形式特点作了界定与阐述。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李白的歌行的考察与确认 ,论析了其歌行以“主体性”为内核的表现形态和艺术特征 ,从而肯定了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与文学地位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312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李白歌行特征论-兼论歌行的诗体定义与形式特点
马承五
本文以七言古诗、乐府与“歌行体“的关系为切入点,从唐前歌行体的演化历程及其发展阶段,对唐代最终成型的新兴诗歌样式“歌行体“的诗体定义和形式特点作了界定与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李白的歌行的考察与确认,论析了其歌行以“主体性“为内核的表现形态与艺术特征,从而肯定了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与文学地位。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384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以物观物"流变勾勒
李社教
本文通过对“以物观物“的流变进行勾勒,指出了这一命题由“天人合一“走向“天人两分“,由回归“天道“走向贴近“人心“,由一个哲学命题逐渐演变为一个审美命题,由一种人生哲学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理论。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风俗调查与改良活动述论
严昌洪
20世纪30年代,由国民政府内政部发起,各省市县开展了一次广泛的风俗调查与陋俗改良活动。这次活动是配合刚取得全国政权的国民党进行社会整合,加强社会控制而进行的。本文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各地风俗调查和陋俗改良活动的材料,对这次活动进行研究和评价,从而从一个侧面探讨国家、地方、民众三者在社会风俗改良活动中的互动关系。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试论19世纪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
沈继成
中国近代报刊业,肇始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最先来华办报办刊的外国人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雅片战争之前,少数传教士在南洋及广州等地办了几份中文刊物,这是中国近代报刊的萌芽;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大批传教士涉足报刊业,所办刊物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直接将近代新闻纸这个舶来品移植到中国,对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23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共产国际与大革命时期国民党的巨变
蔡丽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在大革命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第二个方面是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的关系。但学术界的研究一直偏重第一个方面,本文从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给中国国民党在政治影响、组织建设、军队创建及对工农的态度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的角度,对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作一些探讨。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423 ) HTML (1 KB)  PDF  (0 KB)  ( 7 )
0 试论尼赫鲁时期印度的不结盟外交
黄正柏
本文简要考察了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产生的背景、不结盟政策的内涵以及在尼赫鲁时期印度不结盟外交的实施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对这一政策的实质、意义进行了历史的评论。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18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近代德国工业化过程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邢来顺,吴友法
近代工业化时期,德国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了发展和调整。19世纪上半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冲击下,德国教育事业开始取得较快发展。19世纪下半期,特别是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教育事业从规模、内容、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调整,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22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试论30年代英美对德政策分歧
梁军
20世纪30年代,随着希特勒德国在欧洲的崛起,世界大战的危险临近了。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英国和美国曾经试图通过外交合作以及遏制德国的侵略野心并防范战争的爆发。然而,由于两国在对德问题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美国始终不愿在欧洲承担政治义务,英国亦无法信任美国,最终导致合作以失败而告终,美国被排除于欧洲事务之外,而英国不得已走上了单独绥靖德国之路。这一结果无疑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15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农村村级妇代会组织与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地位
刘筱红
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地位低落,与农村一些村妇代会组织虚置或组织作用弱化有直接关联。在一些地方,农村妇女以及村妇代会在乡村公共权利结构中的状况基本上可用“无权无势“来概括。由于社会资源的相对匮乏,妇女的组织优势在农村村委会选举和村理中难以发挥作用,妇代会自身组织乏力使妇女在选举中难以形成合力,以表达妇女的意愿。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19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参与意识分析
张凤华
本文通过对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妇女参入村民自治状况调查材料的分析,发现,农村妇女的参政热情和政治信任感是吸引农村妇女参与村委会选举的良好基础,但农村妇女的政治效能感差、权力意识淡薄。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有赖于村委会选举的逐步规范,同时还相当程度地取决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推动。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20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性别与民主:村委会选举中的妇女参与——以河南曹村为例
杨翠萍
本文通过对个案村选举的描述与分析,指出村委会选举虽然使妇女的民主权利得以保障,竞争意识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强化了男性操作权力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的男权文化剥夺了妇女政治参与的机会,而妇联组织在村落权力结构中的边缘地位也弱化了妇女干部的影响力。要改变她们在选举中的弱势地位,就需塑造平等的性别文化,赋权于妇联组织,并在当前对妇女实施保护性政策。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20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观看男人的三种眼光——池莉近作的女性视角及其意义
魏天真
池莉近作显示出强烈的审视男性的倾向 ,并提供了三种打量男性的视角 :女性主人公视角、女性主人公兼叙述人视角以及女性叙述人视角 ,不同的视角表达对待男性的不同态度。它们使女性由通常的被看变为观看他人 ,是对女性“躯体写作”的超越 ,同时使女性言说得以摆脱被动和隔绝的状态。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J·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对"发展小说"叙事风格的革新
游巧荣
J·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较之传统的“发展小说”,在叙事风格上表现出了大胆的创新。在这部小说中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内视角来叙述故事。这一叙事模式实现了绝对的客观叙述 ,开创了在“发展小说”中仅用等述的先例 ,淡化了“故事情节”在“发展小说”中的作用 ,从而打造出一部与众不同的意识流实验“发展小说”。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试论乡村农民医疗保障的症结与出路
游南
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相比,目前中国乡村农民的医疗保障相对萎缩和弱化。本文认为,其症结既有农民自身的不力,也有政府管理权能的欠缺和市场运作的失灵。解决症结的出路,在于走多元化、混合型医疗保障之路。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238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勇于探索 锐意创新——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研究》
李会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问题 ,是一项十分重要又异常艰难的研究课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虽然民族压迫、剥削制度已被消灭 ,但民族矛盾仍将长期存在 ,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能否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种种民族矛盾 ,始终是关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现代化建设的大事。同时 ,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又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难题。它时间跨度大 ,涉及面广 ,热点难点问题多 ,敏感性强。因此 ,研究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问题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 ,勇于探索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唐鸣所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
2002 Vol. 0 (6): 0-0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