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1年 0卷 4期
刊出日期:2001-04-25

论文
 
       论文
0 村民自治中几层重要关系的法律分析
熊哲文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基层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离不开国家立法。目前农村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的冲突表明,农村基层民主缺乏法治的底蕴。本尝试从法律的视角对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所要涉及的三层重要关系-乡镇政府管理、乡镇人大权力的行使、乡镇党委(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方式与村民自治的关系进行辨析,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162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重新解读城市化
刘传江,王志初
城市化是一个为多学科所关注的概念和现象,对此概念正确认识的意义往往超越了理论的范畴,而直接影响到城市化的社会政策和实践,在考察了现存的多学科的城市化视野后,笔进一步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野探讨了城市化的深层次涵义,从动态发展观探讨了城市化的全过程涵义。深化这两个方面的认识,对于深入解读中国的“滞后城市化”和重新定义21世纪的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26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住宅交易成本与交易模型选择
刘圣欢
本运用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采用人的“有限理性”与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假说,对商品住宅、经济适用住宅和公有住宅的交易成本及不同交易模型下的交易成本进行研究。认为:不仅商品住宅存在高交易成本,而且公有住宅也存在很高交易成本;商品住宅交易成本分摊达900元/平方米左右,经济适用住宅的交易成本约为商品住宅交易成本的1/3-1/2;不同交易模型下,交易参与有不同的交易成本负担;交易参与是以自身交易成本为约束条件,对住宅交易模型进行收益最大化选择。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利率决定与利率弹性:一种可能的解释
肖殿荒
抽象的自然利率终属于虚乌有,而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却存在适度的、可行的利率区间。利率问题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利率变化通过供给和需求渠道影响产出的可能性,但理论和经验研究皆显示,中国总需求以及产了同的利率弹性很不显。因此,在目前经济发展与体制背景下,中国利率体制的重构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将利率保持在均衡区间,适时调整以与经济系统其他方面主要包括价格走势、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相协调。第二,利率杠杆不宜作为调节短期需求的手段,而应该充当体现国家政策和体制的中长期导向性工具。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32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浅析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虞文娟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即劳动力、技术、资本、信息和管理等诸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采有效措施推进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20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三大学科群方法问题沉思录
栾栋
人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学科在方法论上各有当下的侧重点,它们分别是化感通变、实事求是和格物致知。三大学科群方法在秉性上的差别和际遇方面的利钝,造成了价值取舍的不同向度和学术品位的奇光异彩;三位一体的异质同构、多元方法的涵摄共和以及互补互动的擒纵机括,是分久心合,合中有异,异以致和的天人共鸣。“此当重坤”是纠正学科群偏颇和治疗明综合症的纲领口号,也是地球村明向太阳系明过渡的战略方针。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237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美术学科建设思考
杨建滨
跟随21世纪教育体系的改革步伐,关注美术学科建设成为我国当前美术理论界、教育界的重要课题。本从美术及其教育的传统面貌出发,对当前美术学科的发展态势做了一个大体的观察,并力图在观察美术学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升对学科价值的认识,从而努力去寻找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积极方案。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21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学术范型的转换--关于百年美学和文论的断想
杜书瀛
中国一百多年来的文论和美学的历史,是古典文论和美学在外力冲击下内在机制发生质变、从而由"古典”向"现代”转换的历史,是现代形态的文艺学和美学,由旧的学术范型脱胎出来,萌生、成形、变化、发展的历史,即学术范型逐渐现代化的历史(现在正处在这个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之中).这是中国文论和美学历史性的转变和发展,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危机中强制性的、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选择.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学术范型的转换--关于百年美学和文化的断想
杜书瀛
中国一百多年来的文论和美学的历史,是古典文论和美学在外力冲击下内在机制发生质变,从而由“古典”向“现代”转换的历史,是现代形态的文艺学和美学,由旧的学术范型脱胎出来,萌生、成形、变化、发展的历史,即学术范型逐渐现代化的历史(现在正处在这个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之中),这是中国文论和美学历史性的转变和发展,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危机中强制性的,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选择。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17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李广柏
“人主义”是humainism的译名。在中国,晚期社会和清朝前期以李贽、汤显祖、戴震、曹雪芹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潮,适宜于称为人主义。人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艺复兴运动,但它是近代明的滥觞。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人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歧异,有相当多的学把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国化的精神总括为“人主义”。本对“人主义”一词作了必要的界定,并有所辨析。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500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明清启蒙美学的文情论
殷杰
明清启蒙美学对中国古代传统的伦理美学,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基本美学原则进行了猛烈冲击。它从自然人性论出发,以主情论为旗帜,贯穿着个性解放与人性欲求的启蒙意识。具有艺术创新和思想解放的意义。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18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李一氓先生的古籍整理思想
周国林
李一氓生先是20世纪后期中国古籍整理事业的一位卓越的组织和领导,他在古籍整理方面的思想成果极为丰厚。他把古籍整理视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生产,并对古籍整理的下限、整理重点和先后缓急、新领域的开拓等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大量探索。在古籍整理的手段与方法,既重视前人的基本路数,又强调并及时总结新的途径。他强调古籍整理要有研究成果,整理的最终目的,是要研究和总结出有关的科学概论。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张舜徽的清代朴学起源观
刘筱红
张舜徽认为清代朴学源于宋代学术,不仅宋代朴学是清学的先声,而且,清学也有继承、有扬弃、有修正地吸收了宋代理学的有益成份。本,论述了张舜徽对朴学源流的考辨以及比较梁启超、钱穆、张舜徽等人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分析了近代以来学术精神与学术意趣的不同走向。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20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西方精神教育思想的历史考察
王坤庆
本以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精神教育”发展为线索,较系统地探讨了“精神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通过对西方“精神教育”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的追溯,指出了“精神教育”作为一个理论范畴或教育价值取向,与西方化发展相伴随,并一直推衍到当代。这一历史过程说明,“ 精神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一种价值理想,更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19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真我的追寻--阿萨鸠里的"心理综合”的人格理论与治疗模型
郭永玉
意大利精神医学家阿萨鸠里创建的心理综合是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相对的一种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方法,但人们对它的了解远不及对心理分析了解。阿萨鸠里倡导一种与深度心理学相对的高度心理学,主张心理治疗的目标在于使当事人的人格内部各种构成或力量之间的整合与和谐互动。阿萨鸠里的精神取向的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技术,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他对心理学的贡献日益彰显出来。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50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韩习祥
1999年底,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全国各省制定了从现在起至2006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本从湖北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立足点,以便做好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286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建构生态文艺学”学术座谈述要
李显杰
2001年3月20日,华中师范大学学批评中心召开了名为“建构生态艺学”的学术座谈会。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海南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的十余名专家学参加了此次座谈。会议由学批评中心主任王先霈教授主持,与会围绕海南大学鲁枢元教授的新《生态艺学》所提出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生态艺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否成立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择其要,作如下简述。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走向批评的“圆形”境界--评王先霈的《圆形批评与圆形思维》
曾军
王先霈的《圆形批评与圆形思维》是“新时期艺学建设丛书”第二辑中的一本,集中体现了他新时期以来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发展历程。所谓批评的“圆形”境界既指我们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学批评学过程中,充分占有并尊重中西方几千年的学批评传统,总结和确立的学批评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也指我们在从事学批评学研究、从事学批评裎占所应当具有的开放、宽容、宏阔的批评心态。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16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中国教育经济问题的寻解--评范先佐教授著
郭文安  叶忠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中国教育经济问题的寻解--评范先佐教授著<教育经济学>
郭文安,叶忠
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经济是以利益或效用的增进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二同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教育应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被视为一种经济生产(形成人力资本),却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之事。对教育经济功能的高度重视并不是对教育崇高意义的贬低,并不是忽视教育的化功能。教育的功能从来不是单一的,事实上没有哪个社会像今天如此地重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不讲经济的教育就不是现代教育。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从经济的视角考察教育,以经济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分析教育,教育经济学逐渐成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走向批评的“圆形”境界——评王先霈的《圆形批评与圆形思维》
曾军
王先霈的《圆形批评与圆形思维》是“新时期文艺学建设丛书”第二辑中的一本 ,集中体现了他新时期以来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发展历程。所谓批评的“圆形”境界既指我们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学过程中 ,充分占有并尊重中西方几千年的文学批评传统 ,总结和确立的文学批评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 ,也指我们在从事文学批评学研究、从事文学批评实践中所应当具有的开放、宽容、宏阔的批评心态。“圆形批评”是王先霈在 1 992年正式提出的 ,但其“圆形”批评观念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 80年代中期。在整个观念形成史中 ,1 986年出版的《文学评论教…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中国共产党文艺指导思想的逻辑发展与现代观照
黄曼君
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文艺指导思想放置在中国社会和文化现代化的整体视野中进行观照,以现代性为中轴勾勒出文艺指导思想阶段性发展的逻辑进程,概括出其现代性特征;还从文艺学学科要求上揭示出党的文艺指导思想对于现代文论话语建构的开拓性贡献,从而显示出它作为主流文论话语的地位和意义。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24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中国共产党与建国初现代化的启动
黄华文
本认为,建国初期是新中国现代化启动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初步设计了新中国的现代化,并为启动现代化代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现代化的设计和为启动现代化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使之成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成功的一个时段。本同时认为,建国初期的现代化建设也存在一些在今天看来是缺陷和局限的地方。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27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7月
李怡
本探讨了中国传统化中的分配观和大同理想社会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之处,它们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分析了上述传统化兴趣产生的偏颇倾向,以求准确的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抗战时期党在湖北的统战工作及其历史启示
刘宗武
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湖北的统战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党主要在 武汉从事上层统战工作,初步建立起以武汉为中心,以国共全为基础的湖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党主要在武汉外围地区从事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使湖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扩大。(3)党在敌伪顽军夹击下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统战工作,巩固和发展了湖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党在湖北的统一战线工作对新时期的统战工作提供了诸多的历史启示;统一战线具有战略地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有两方面,才都要兼顾;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和范围以宽为宜,必须具有广泛性。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23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董方奎
孙中山晚年的政体思想与同盟会时期相比较有了重大的转折与飞跃,从狂热地追求美式民主共和制转而推崇德国俾斯麦式开明专制政体,从激进的飞跃论转而主张渐进论,是从他坦诚地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从中外国情与政体关系的对比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是非常可贵的,也体现他光明磊落的领袖品格。他晚年反对照搬西方制度的观点、主张民主进程渐进论的观点,值是后人借鉴。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和严复的理想社会模式之比较
苏中立
本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与严复理想社会模式的形成过程,两之间的异同及从中得出的几点启示。认为他们的理想社会模式都是其爱国思想的逻辑发展;他们都把现代化和均平作为其理想社会的主要目标,但在均平的侧重点上却有所不同;他们都论述了社会主义兴起的原因,但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认识上则有差异。章最后指出,他们的理想社会模式属于超前意识,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39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历史”的多样化叙述--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对话
王庆生,樊星,刘为钦,谢维强,陈虹,严辉
中国当代学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当代学史的写作了到了一个的转型阶段。今天,我们面临的当代学史写作现状是多元与多层的,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当代学史如何选择“经典”本?十七年学应该如何评价?当代学史写作如何回到“学”与“历史”本身?这是摆在每一位当代学研究面前的问题与挑战。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298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立法若干问题思考
彭真明
章结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分析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认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债转股的载体必须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缺乏应有的法律支持,存在诸多的法律障碍;在此基础上,作对完善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立法提出了若干构想。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关于违约赔偿的"可预见性”限制规则之我见
李克武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立法、判例和法理将“可预见性”作为一项规则用以限制违约违约赔偿的范围。应该说创制这一规则的宗旨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一规则在内容和操作上存在许多弊端,确定这一规则,弊大于利。“可预见性”限制规则的宗旨完全可以通过确定因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标准和免责制度以及减损规则实现。
2001 Vol. 0 (4): 0-0 [摘要] ( 22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22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22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22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2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22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22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22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