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微信公众号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8年 52卷 6期
刊出日期:2018-12-27

 
765 S(7,n)的k-边优美的图标号Z
刘晓姗,王 琦
设图G=(V,E),其中|V|=p,|E|=q.对于k∈N,如果存在一个双射f:E→{k,k+1,…,k+q-1},使得它的导出映射f+:V→Zp,uMT ExtraaAp(u,v) mod p也是一个双射,则称图G是k-边优美的.对于所有的满足G为k-边优美图的非负整数k构成的集合称为图G的边优美指标集.本文根据轮图的特殊性质,讨论了S(7,n)为k-边优美图的必要条件.根据所得的必要条件,利用递归的方法构造S(7,n)的k-边优美图标号并给出详细证明,从而完全解决了当n为偶数时S(7,n)的边优美指标集问题.
2018 Vol. 52 (6): 765-767 [摘要] ( 350 ) HTML (1 KB)  PDF (710 KB)  ( 123 )
768 齐次Boltzmann方程在非角截断及硬势情形下的矩估计
孟 飞
讨论了齐次Boltzmann方程在非角截断及硬势情形下的矩估计.1994年,Desvillettes 首先在非角截断及硬势条件下,证明了只要初值具有一个严格大于2的矩存在,解的任意阶矩在任意时刻都存在[1].1997年,Wennberg 将初始条件放宽到2阶矩存在, 证明了以上结论同样成立[2].该文对他们的结果做了如下改进:将矩估计由角截断情形推广至非角截断情形.主要的困难在于如何消去碰撞核中的奇性,受到文献[3]中的工作启发,将碰撞核分解为两部分并通过泰勒展开消去碰撞核中的奇性.
2018 Vol. 52 (6): 768-772 [摘要] ( 218 ) HTML (1 KB)  PDF (1389 KB)  ( 134 )
773 马尔可夫过程的传导转移概率及工程研究应用
王 丰,顾佼佼,曹 倩,王伊婧心,田 园
将可拓学理论和方法首次应用到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中,给出了过程元和过程元概率函数的概念,将相关分析原理和可拓变换用于对马尔可夫过程的一步传导转移概率函数的研究.给出了马尔可夫过程在参变量取某值时的一步转移过程元和一步转移概率函数的概念并利用相关性、可拓变换和传导变换等对其进行了研究.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为一类涉及马尔可夫过程的矛盾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形式化解决途径,丰富了可拓学在随机过程领域研究中的理论.
2018 Vol. 52 (6): 773-777 [摘要] ( 269 ) HTML (1 KB)  PDF (1507 KB)  ( 116 )
778 基于Lyapunov范数的发展算子一致指数不稳定性的刻画
岳 田,侯 杰
利用Lyapunov范数给出了Banach空间中发展算子的一致指数不稳定性的Datko型特征. 所得结果推广了稳定性理论中的已有结果.
2018 Vol. 52 (6): 778-780 [摘要] ( 224 ) HTML (1 KB)  PDF (864 KB)  ( 151 )
781 基于类内和类间距离的粗粒度并行AP聚类算法
张素智,杨 芮,陈小妮,李鹏辉
近邻传播(Affinity Propagation,AP)聚类是基于数据点间消息传递的算法,主要通过数据间的相似度实现聚类.与传统的聚类方法相比,AP聚类无需事先给定聚类数目就可实现聚类,因此具有快速高效的优点,然而在处理高维复杂数据集时存在随着聚类效率提升而准确度不高的问题.为改善AP聚类算法的效率和精度,提出基于类内和类间距离的粗粒度并行AP聚类算法——IOCAP.首先引入粒度思想将初始数据集划分成多个子集;其次对各子集结合类内和类间距离进行相似度矩阵的改进计算,最后基于MapReduce模型实现改进后的并行AP聚类.在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IOCAP算法在大数据集上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在保持AP聚类效果的同时有效地提升算法精度.
2018 Vol. 52 (6): 781-787 [摘要] ( 165 ) HTML (1 KB)  PDF (3752 KB)  ( 112 )
788 基于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的云计算资源调度模型
王 虎,雷建军,万润泽
针对云计算系统中多任务并发模式下引发的资源竞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的云计算资源调度分配模型,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首先,对云计算系统中的资源调度问题进行形式化描述,构建以任务的总完成时间为优化对象的目标函数.其次,求解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为保证收敛速度且避免粒子群在搜索过程中陷入局部最优,定义了惯性权重函数.另外,引入一个调整算子以优化位置更新.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资源调度分配模型能够有效提高云计算资源利用率,大幅减少任务的处理时间.
2018 Vol. 52 (6): 788-791 [摘要] ( 177 ) HTML (1 KB)  PDF (2606 KB)  ( 96 )
792 一个12 GHz的新型C形双重负特异材料的设计
WASEL Hesham Gaber Saleh,张国平
模拟一个12 GHz谐振频率下具有负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的新型C型单元电池,通常称为双负超材料(DNG)或左手材料. DNG形状为在电介质的一侧有相反的C谐振器,而在另一侧也是相同的形状.使用微波工作室(MWS)中的计算机模拟技术(CST)从DNG结构的模拟仿真中确定散射参数以及介电常数,渗透率和折射率. 为了验证结构参数的负值,使用了MATLAB. 由于其简单性,可扩展性和双负极材料的特性,这是一种在电磁学领域的新颖且有前途的设计方法.
2018 Vol. 52 (6): 792-797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4632 KB)  ( 91 )
798 改性磷矿渣稳定铅污染土的赋存形态及浸出特性试验研究
王 彬,
采用改性磷矿渣(MPS)对铅(Pb)污染土进行稳定化处理.基于浸出试验、形态提取试验和矿物分析试验,研究了改性磷矿渣(MPS)添加量对稳定土中Pb的浸出特性、赋存形态和矿物成分的影响规律,并与相同添加量的普通硅酸盐水泥(OPC)作对比.结果表明:MPS和OPC均可降低污染土中Pb的浸出特性,但MPS对Pb稳定效果明显优于OPC.与OPC稳定土相比,MPS稳定土具有更好的环境安全特性和较低的溶出风险.形态提取试验表明:OPC可促进Pb从弱酸提取态向可还原态转化,而MPS可促进Pb从弱酸提取态向可氧化态转化,污染土中Pb赋存形态的改变是MPS和OPC稳定土Pb变化的主要原因.矿物分析试验表明:OPC对Pb的稳定机制为包裹、吸附和沉淀作用,而MPS稳定对Pb的稳定机制为生成难溶的氟磷氯铅矿沉淀.铅污染土中矿物成分的变化是Pb赋存形态和浸出特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2018 Vol. 52 (6): 798-803 [摘要] ( 228 ) HTML (1 KB)  PDF (4554 KB)  ( 80 )
804 肉桂醛交联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对川陈皮素的控释研究
舒 桥,冯 皓
川陈皮素(Nobiletin)是存在于柑橘皮中的一类多甲氧基黄酮(Polymethoxyflavones,PMFs),具有抗炎、抗肿瘤、改善肥胖和胰岛素抗性作用.但川陈皮素的低水溶性和高结晶性导致其生物可利用率低.该文利用壳聚糖与乳化技术制备肉桂醛/壳聚糖微球,并用于包载川陈皮素.结果表明,肉桂醛/壳聚糖微球的形成及其结构与原料复配比、贮藏时间、贮藏温度(室温、50℃)有关.肉桂醛含量较高时,有利于微球的形成,且外貌更规整.空白壳聚糖微球在酸性条件下易于溶蚀瓦解.肉桂醛/壳聚糖微球通过碱性条件室温静置处理或50℃加热静置处理,其质地更为坚硬,且结构更致密,在酸性条件的稳定性提升.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肉桂醛的含量较高时,川陈皮素释放速率较慢;经室温处理或热处理后的微球能更好地控制川陈皮素的释放.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乳液中川陈皮素生物可给性为60.8%, 室温处理的肉桂醛/壳聚糖微球中川陈皮素生物可给性为48.3%, 热处理的肉桂醛/壳聚糖微球中生物可给性为33.3%. 所得结果显示,包载川陈皮素的肉桂醛/壳聚糖微球能有效控制川陈皮素在胃肠道中的释放.
2018 Vol. 52 (6): 804-810 [摘要] ( 241 ) HTML (1 KB)  PDF (5973 KB)  ( 112 )
811 第五主族原子替位掺杂对砷烯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的影响
李 敏,高秋元,史毅凡,胡永红,薛 丽,毛彩霞
点缺陷不可避免存在于新型二维材料中,并往往对其物理性质有重要的影响. 该文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第五主族原子(N、P、Sb和Bi)替位掺杂对砷烯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的影响. 首先,研究发现第五主族原子替代掺杂原子在砷烯晶体中会引起明显的局部晶格形变. 其次,第五主族原子掺杂会导致二维砷烯晶体能带带隙的不同程度的减小,随后根据电子态密度和差分电荷密度的计算结果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最后,给出了第五主族原子掺杂砷烯的STM图像,为实验科研者识别和分析砷烯缺陷提供有益的参考. 研究结果将对二维砷烯纳米材料在光电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
2018 Vol. 52 (6): 811-815 [摘要] ( 288 ) HTML (1 KB)  PDF (5705 KB)  ( 99 )
816 DPPH-HPLC-QTOF-MS/MS快速筛选和鉴定臭牡丹中抗氧化活性成分
邓清平,侯光菡
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对臭牡丹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估,并建立DPPH-HPLC-QTOF-MS/MS方法快速筛选和鉴定臭牡丹中抗氧化活性成分.臭牡丹水提物与DPPH自由基反应30 min后,13个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的HPLC峰消失,根据抗氧化活性成分的保留时间、紫外吸收特征光谱、质谱裂解规律和诊断离子,以及与标准品对照,初步确定了13个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结构:12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和咖啡酸,其中8个苯乙醇苷类物质为首次在大青属植物中发现,咖啡酸为首次报道存在于臭牡丹中.该方法无需繁琐的分离纯化过程,可对复杂组分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进行快速筛选和鉴定,为天然产物的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简便、快捷、灵敏的方法.
2018 Vol. 52 (6): 816-821 [摘要] ( 257 ) HTML (1 KB)  PDF (5390 KB)  ( 100 )
822 青钱柳叶片转录组数据组装及基因功能注释
蒋向辉,苑 静,王 翔,
青钱柳是一种民间常用中药,青钱柳叶中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物,如有机酸、黄酮类、皂苷类、铱类、精油、无机元素等,但对于青钱柳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分子机制仍未见有报道.使用Illumina公司Hiseq 4000平台对青钱柳叶进行转录组测序,对 reads 进行拼接,得到50 126个unigenes平均长度为 1 247 bp,有19 875 (39.65%) unigenes由NCBI非冗余数据库进行注释的,23 716 (47.31%) unigenes被注释到GO数据库,14 950个(29.82%) unigenes匹配到COG 功能组.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6 012 (11.20%)个 unigenes被富集到 254个 KEGG 代谢通路,其中1 212个unigenes参与了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并且发现126个unigenes参与异戊二烯代谢,包括萜烯类、香茅醛、呋喃酮、苷的代谢途径.此外,总共检测到21 089个简单序列重复(SSRs).通过对老叶与嫩叶的转录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青钱柳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叶片中,基因表达上调占主异作用的过程主要涉及萜类和多肽的代谢、辅酶和维生素的代谢和氨基酸代谢,而基因表达下调占主异作用的过程主要涉及信号传输、类脂物代谢与能量代谢.该转录组数据可为青钱柳重要生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和调控提供参考.
2018 Vol. 52 (6): 822-831 [摘要] ( 248 ) HTML (1 KB)  PDF (7937 KB)  ( 44 )
832 伤寒沙门菌非编码RNA AsrC表达特性及功能初步研究
张 盈,张晓磊,詹莉芳,张 琪,生秀梅,黄新祥
非编码RNA在细菌的各种生命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针对伤寒沙门菌非编码RNA AsrC,对其转录和降解特性及其所具有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首先使用Northern blot和qRT-PCR的方法检测了σ因子rpoE和rpoS对AsrC转录的影响,分析了使用利福平抑制细菌RNA合成的情况下,RNase E和RNase III对AsrC降解的影响.其次使用AsrC缺陷株和高表达菌株分析细菌在酸、氧、高渗应激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再者通过全基因组芯片技术,研究AsrC高表达菌株基因表达的变化.进一步研究AsrC在细菌侵袭和巨噬细胞胞内生存力中的作用.结果显示,rpoE在酸应激下、rpoS在高渗应激下调节AsrC的转录.细菌中RNase E主要参与了AsrC的降解.高表达AsrC后,有40个基因表达上调,23个基因表达下调.AsrC高表达可以增强伤寒沙门菌对于上皮细胞的侵袭力,并且可以减弱细菌的胞内生存和增殖力.
2018 Vol. 52 (6): 832-840 [摘要] ( 223 ) HTML (1 KB)  PDF (7010 KB)  ( 27 )
841 基于成本价值的深圳港集装箱水上“巴士”经济性分析
范厚明,李彩云,范苗苗,张 莹
针对深圳港集装箱水上“巴士”的发展问题,首先分别测算华南地区集装箱出口各路径的运输成本、时间、服务水平及三项成本价值量,并以此为依据分析深圳港水上“巴士”航线的经济性;进而分析集装箱运输需求量及运价的变化对水上“巴士”航线经济性的影响,确定各路径经济性的平衡点;最后提出完善深圳港水上“巴士”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对货主选择路径、航运公司运营及港口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2018 Vol. 52 (6): 841-849 [摘要] ( 318 ) HTML (1 KB)  PDF (6743 KB)  ( 89 )
850 随机价格条件下应急数量弹性契约的三级供应链协调
史文强,刘崇光,汪明月,吴 珊,乐承毅,唐恩斌
考虑突发事件导致市场价格随机波动,构建应急数量弹性契约下的三级供应链模型,求解最优订货和定价策略.同时,构建无突发事件和市场价格稳定时的供应链模型,探索不同情景下供应链协调状态的变化情况.另外,控制弹性系数为变量,分析弹性系数变化对于供应链整体收益及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弹性系数为常量时,仅存在唯一的最优订货策略,只有对基准契约进行适当调整才能协调应对突发事件.若弹性系数为变量,仅存在唯一的供货决策,但却有多组最优订货方案.最后,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上述相关结论,证明了弹性系数的变化不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最优收益.
2018 Vol. 52 (6): 850-861 [摘要] ( 253 ) HTML (1 KB)  PDF (5172 KB)  ( 89 )
862 基于多模态体育语料库“翻译工作坊”的教学与实训平台构建
邹 瑶,郑伟涛,黄志勇
从体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维度,利用ABBYYreader、Edit Pad、ABBYYaligner、Winaline、Para Conc、Elan、Treetag以及Mysql等软件,通过设计规划、语料文本抽取、加工与检索等众多步骤实现多模态体育语料库的创建;基于此语料库,利用Mysql、Redis、Elastic Search、jquery、Mysql+Redis等软件实现结构化数据管理,数据缓存、数据查询、用户基本交互与数据展现以及数据缓存等功能,进而探讨了“翻译工作坊”教学与实训平台的设计构架,阐释了平台的语料制作、教学以及实训等多重功能以及实现流程,以期提升体育类文本的翻译技能和个人责任意识,改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寻求新的体育系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体育类语言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专业人才的职业化,为体育院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提供新思路.
2018 Vol. 52 (6): 862-870 [摘要] ( 371 ) HTML (1 KB)  PDF (8993 KB)  ( 41 )
871 互联互通背景下巨灾对经济影响的全球性和复杂性的进展与展望
孔 锋,王一飞,吕丽莉,孟永昌,史培军,
互联互通背景下,国际贸易作为连接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系统的纽带和桥梁,是巨灾经济影响跨区域传播的通道.该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阐述了巨灾产生全球性经济影响的过程和机理.首先,从自然灾害等级的界定和巨灾的定义与划分着手,分析了近年来巨灾经济损失的发展趋势.其次,从间接经济损失的内涵与外延、灾害强度与经济影响的关联性、巨灾对性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和全球化进程对巨灾间接经济损失的放大作用4个方面,分析了巨灾经济影响的多因素研究进展.再次,从巨灾经济影响的微观机制、巨灾的全球性经济影响机制、巨灾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巨灾对全球经济生产的影响和巨灾对国际贸易的影响5个方面,分析了巨灾的全球性经济影响机制和过程研究进展.最后,从6个方面提出未来亟需加强的研究,以期对巨灾经济影的响全球性和复杂性有进一步的科学认识.
2018 Vol. 52 (6): 871-882 [摘要] ( 218 ) HTML (1 KB)  PDF (5552 KB)  ( 95 )
883 基于多元交通方式的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及公平性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罗欣然,岳邦佳,林爱文,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时期,养老服务设施仍供不应求,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对社会公平公正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步行、私家车和公交3种方式,采用两步移动搜索法(Two 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2SFCA)相比最小邻近距离法修正研究了老年人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区位熵法分析了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的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1) 3种方式下研究区内街道的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差异较大,呈现出老年群体内部两极分化的特征.2) 相比于公交和私家车方式,步行方式下养老服务设施资源配置的总体公平性较差,呈现出养老服务设施和人口分布空间失配的特征;私家车出行方式下养老服务设施资源较能满足街道老年人口需求,呈现出更为公平的空间分布格局.3) 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较差的是中心城区老年人口集聚的街道以及城郊西部和东南部的部分街道,需要在这些区域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网络的基础上规划布局更多的养老服务设施.
2018 Vol. 52 (6): 883-893 [摘要] ( 285 ) HTML (1 KB)  PDF (10628 KB)  ( 39 )
894 基于多时相高分四号影像的雪盖范围提取
吴 玮,刘 禹
积雪覆盖监测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高分四号卫星是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中唯一一颗民用高轨卫星,也是世界上首颗静止轨道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其机动灵活、高频次观测能力在积雪遥感业务化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利用高分四号卫星多谱段、高时效、大幅宽和中分辨率等成像优势,紧密结合积雪和移动云层在多时相图像上的反射特点,提出了基于多时相高分四号卫星数据的积雪覆盖范围提取方法.首先对高分四号卫星全色图像进行二值化分割以消除低反射目标的影响;然后对多时相云雪覆盖区域进行合成来剔除移动云层的干扰;在此基础上,利用云、雪在多时相近红外图像上反射值变化的差异性,通过对多时相高分四号卫星近红外图像的最小值合成和阈值分割精细化地提取积雪覆盖范围,进一步去除变化云层的影响.以新疆中西部为试验区,通过与基于HJ-1B卫星的积雪覆盖结果比较,实验表明:两类数据提取的积雪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趋势一致性,高分四号卫星影像监测积雪范围更广,总体精度达92.19%,高于HJ-1B卫星图像的89.84%;但受空间分辨率和“不变云层”的影响,基于高分四号卫星影像的积雪识别精度为85.16%,低于基于HJ-1B卫星图像的识别精度94.53%.
2018 Vol. 52 (6): 894-900 [摘要] ( 295 ) HTML (1 KB)  PDF (6508 KB)  ( 104 )
901 流域土壤侵蚀对椒江口悬浮泥沙时空分布的影响
陆建忠,张 辰,金 艳,李 建,陈晓玲
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椒江流域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进行估算,椒江流域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均达到中等土壤侵蚀的强度,其中,1995年至2010年土壤侵蚀有逐年恶化的趋势,而2010年至2015年有所缓解.基于椒江及河口、近岸的野外实测数据,构建椒江及近岸水体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定量反演模型,对椒江及近岸水体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悬浮泥沙浓度进行估算,对水体悬浮泥沙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椒江口水体悬浮泥沙浓度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高时空动态性,其中,椒江悬浮泥沙浓度明显高于河口和台州湾;椒江中游累年悬浮泥沙浓度平均值最大,时空动态性最低,受陆相及海相输沙综合影响,易形成悬浮泥沙的最大浑浊带.流域土壤侵蚀量越大,水体悬浮泥沙浓度越高.最后,定量分析了降雨,日照时间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河口悬浮泥沙格局影响.降雨作为椒江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对悬浮泥沙也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年内日照时长的增加,加剧了水体水量的损失,削弱水体的“稀释”作用.若以流域内居民地面积表征人类活动强度,其与水体年均悬浮泥沙浓度之间相关性较弱,但其年际变化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
2018 Vol. 52 (6): 901-909 [摘要] ( 241 ) HTML (1 KB)  PDF (9587 KB)  ( 51 )
910 元胞自动机和粗集支持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黎 华,王道飘,刘博源,林木森,王靖宇
元胞自动机(CA)可以有效地模拟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过程,在土地演变过程中需要确定转换规则.该文是用粗集理论来确定元胞自动机(CA)不确定性转换规则的方法,再利用得出的转换规则在matlab中进行编程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化进行模拟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粗集理论得出的转换规则在进行模拟预测后,用卡帕系数得到的结果评价是0.664 6,为高度一致性,用混淆矩阵得到的总精度结果评价为83.49%,与实际情况比较相符.粗集和CA的结合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和预测具有相应的借鉴意义.
2018 Vol. 52 (6): 910-915 [摘要] ( 278 ) HTML (1 KB)  PDF (4531 KB)  ( 90 )
916 厦门市民宿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郝诗雨,赵 媛,李可
采取厦门市民宿POI数据,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法、标准差椭圆法,研究厦门市民宿的总体集聚区、集聚中心与发展方向,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思明区是厦门市民宿集聚区域,其次是集美区及湖里区;曾厝垵是民宿集聚中心,鼓浪屿、黄厝、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厦门北站、集美大学城等为次级中心;2008年~2017年厦门市民宿分布大致经历了北→南→北→西北的回旋式演变,最终呈现出西北—东南方向的延伸,并逐步向岛外扩展.并分析了旅游资源、市场需求、区位条件、交通通达性、配套设施、政策条件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018 Vol. 52 (6): 916-924 [摘要] ( 500 ) HTML (1 KB)  PDF (6993 KB)  ( 64 )
  编辑部公告
22 我刊参加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 第三届全国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再次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22 关于我刊近期发现假冒网站的声明
22 我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湖北优秀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
22 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办公情况说明及COVID-19专题征稿启事
22 本刊荣获2019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称号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下载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版权授权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学术诚信声明
地图管理规定
作者个人信息修改操作说明
科技期刊中外文正斜体和上下角标问题
  友情链接
22 华中师范大学
22 OSID
22 知网首发
22 中国编辑学会
22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22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22 中国期刊协会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武汉市珞瑜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田家炳楼7楼华师学报编辑部 邮编:430079 电话(传真):027-67868127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