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4年 0卷 4期
刊出日期:2004-04-25
论文
论文
0
"静女"非"美女"--与熊焰先生商榷
杨合鸣 赫琳
<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妹"之"静女",有的学者训作"美女".本文认为,"静"通"靖","靖"含"善"、"淑"义,因此,"静女"即"善女"、"淑女",而非"美女".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16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东晋刘昌宗音切发覆
范新干
散存于《经典释文》等书之中的刘昌宗音切,在文字方面,存在一些易生误导和易致误解的问题有待廓清。本文围绕这一议题,分四个系列提起讨论:引述人改拟注音字的问题,可从引述通例上着手定夺真伪;某些音切的主名,可通过相关材料比证的途径进行确认;注音字多音的问题,可结合刘氏音切的具体实际,采用三种方法进行辨章;音切变例问题,应从被注字和注音字两方面着眼,在联系言语作品等相关因素考揆形音义的基础上进行辨章。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23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喜剧性矛盾与六大喜剧理论模式--喜剧性研究的理论基点
修倜
把握喜剧性矛盾的特殊性是喜剧研究的关键所在。本通过对六大喜剧理论模式所论及的喜剧性矛盾的分析,阐释每一种理论模式的特点与局限,由此探寻喜剧性研究的理论基点。喜剧性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的矛盾碰撞而形成的多元结构,喜剧性矛盾的构成不是单一的,客体对象本身、客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多重矛盾撑起了喜剧性的骨架;社会性和主体性因素的任何变异,都会影响到喜剧性的审美效应;多重矛盾的互动和多种因素的变异,必须纳入特定的游戏规则,才能产生现实的喜剧效果。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60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比较的理论基点
李凤亮
“学”与“历史”作为两种叙事形式,其联系与区别一直引起人学的争议。本试图梳理学术史上有关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不同表述,旨在确立二比较的理论基点。论首先分析了“历史”概念的二重性及“历史哲学”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对西方思想史上不同流派尤其是新历史主义学观点的回顾,探讨历史与学在叙事趣味、虚构方式上的类同及叙事特征、言说内容上的差异。作指出,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重合与分野,应能为学研究提供新的更为开阔的方法论视界。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164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论"五四"日记体小说--一种非典型小说的形态和话语特征
罗晓静
“非典型小说”是与典型形态的小说——本有时简称为“典型小说”——相对应的一种小说类型。它打破情节模式,偏重于主观抒情;在体上具有模糊性,通常表现出体融合的特点。“五四”日记体小说作为“非典型小说”的一个典型范例,将日记的私密性和小说的公共性融为一体,构造了独特的话语形态。它重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我”与“世界”的对话方式:“我”看“世界”是以社会全体代个体自我;“世界”看“我”是以个体自我代社会全体。这样,它用极具主观性、隐私性的个体情感,实现了对普泛性、公共性的社会话语的言说。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18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贝克黑人女性诗学中的时间意识
习传进
本着重探讨了贝克的非洲裔美国女性诗学中的时间意识,认为贝克的理论所强调的是变化的时间和审美经验的时间。作为一种本的修辞性时间或女性表达的象征秩序,它与线性的或物理的时间不一样,它是一种比喻性的内在时间,常常是潜在于本之中,产生隐形的变化,表现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从而丰富本的审美价值和化内涵。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21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尼伯龙根神话:黑格尔的误读与瓦格纳的扭曲--兼论西格弗里的形象在德国文化中的异变
姜岳斌
黑格尔反感《尼伯龙根之歌》原因有两个:一是他认为诗史没能展现一个真实可感的社会环境,因而不符合他的史诗理念;二是他误解西格弗里的原始英雄特性,他从自己的美学观出发,拒斥人物身上的怪诞特征。但黑格尔对《尼伯龙根之歌》的反感还有内容方面的原因。史诗中的原始英雄西格弗里的性格有着相当严重的自身缺陷,因而无法成为德国民族正面的英雄形象。西格弗里的形象在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中被重塑为一个激情的浪漫主义英雄,但瓦格纳又赋予他毁灭一切的意志力量,使他看起来更像《尼伯龙根之歌》中铁血般冷酷的哈根。瓦格纳对西格弗里的改造迎合了特定时代的德国青年的英雄崇拜心理,但它所带来的狂热激情却是有害的,因而哲人尼采警告说追随瓦格纳代价甚高。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345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从康德的"理性批判"到卡西尔的"文化寻根"
李社教
被康德自喻为“哥白尼式革命”的“理性批判”,是对理性自身的能力进行追问,它只是建立在当时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对自然科学前提和条件的追问。其结论是“知性为自然立法”。由于知性本身的普遍必然性也需要追问,所以这一结论处在无“根”的状态。卡西尔认为:神话、语言、艺术、宗教等也是人类的精神形式。其“化批判”从功能论出发,突破了康德狭隘的出发点,囊括了自然科学和人科学,并试图在承认各学科门类特殊性的前提下,找到整个化得以进行建构的尺度和根据——化之“根”。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223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晚清督抚研究的一项新成果--评《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余元启
督抚制度起源于明朝初年。清沿明制,督抚制度趋于成熟。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以后,传统的督抚寄权体制遭遇了空前的危机,不得不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督抚作为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引人注目,成为权重一方的地方主义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274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理念治校的理论与实践--评《大学的理念与追求》
董中锋
名学陈平原先生在评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理念时说:“百年中国,有独立的大学理念,而且能够真正付诸实施的,不敢说仅此一家,但蔡元培无疑是最出色的。这是因为,有其位不一定有其识,有其识不一定有其位;有其位有其识,不一定有其时——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才可能有蔡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192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专栏 ——特约主持人朱英教授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12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主持人语:同业公会--与现实紧密相关的历史研究课题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106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同业公会——与现实紧密相关的历史研究课题
朱英
同业公会虽然是产生于中国近代的新式工商行业组织,从时段上说应该是属于历史范畴的研究课题,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在现实中也不乏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1949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原有的商会和同业公会都在中国消失,商会为工商联所取代,同业公会的职能也由各行业管理部门所接收。然而到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129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制约、授权与规范--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同业公会的管理
魏文享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通过立法调控及业务管理对同业公会制度进行整顿,其效应是多方面的。过去主要强调了政府管理对于商人团体自主性的扼制,对其积极作用几乎完全忽视。同业公会法律地位的确立和政府的管理有利于同业公会的组织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也增强了同业公会的自治权威性和法律合法性。但同时,这种管理又使同业公会面临多种冲突。总体上看,国民政府的管理具有制约、授权与规范的多重效应。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13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上海银行公会与银行法制建设述评(1927-1936)
郑成林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上海银行公会积极参与银行法制建设,尝试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与政府交涉,希望最大限度地参与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既维护了银行业的合法权益,也为政府金融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了依据。由于在法制建设上依据的标准和原则不同,虽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采纳了上海银行公会的意见与建议,但二之间仍然存在不少冲突与矛盾,以致制约了近代中国银行法制建设的进程。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228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乡村治理及其制度绩效评估:学理性案例分析
郭正林
治理是多元主体对乡村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协同共治的过程。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方式的协同性、治理内容的公共性、治理目标的综合性,最终目标就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一要衡量现行政策与体制是不是使农民减负增收;二要衡量乡村社会的公平分配状况;三要衡量农民公共参与水平及其权威认同;四要分析乡村社会秩序是否满足村民安居乐业的要求。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333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乡政村治的总体分析
陈云松
本从一组同心圆模型入手,对中国农村治理模式的变迁进行了回顾,阐明了“第二圈层”对于不同治理模式的决定作用。在此基础上章对当代乡政村治的结构进行了“治理流程”梳理,提出了“乡村合流”现象。接下来章构建起基于“理性行动理论”的“目标一行动”分析框架,并以此对“乡村合流”成因作了剖析。最后,章采取演绎的方法构建起解释性的“科层一法人”理论,以此解释农村治理过程中的规律性现象。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18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政治文明:政府制度变迁的推动力
金太军 张劲松 郑永兰
制度变迁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法,政府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公共行政存在着多方面的危机,需要政府自身进行制度变迁。社会主义政治明是解决公共行政思想危机、推动政府制度变迁的外在推力和内在动力。政府制度变迁的外在推力主要包括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内在动力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在社会主义政治明指导下,应该从政府组织制度、政府人力资源制度和政府行为制度三个方面推动政府制度变迁。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13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政治运动的动员机制--以"三反"运动为个案
许蕾
政治动员在现代中国是一个特定的政治概念,“三反’’运动的发动,凸显了中国政治动员的特殊方式,揭示了中国政治运作的内在规律。本通过梳理“三反’’运动的发动、高潮和结束的历史过程,展示了“三反”运动的表征与实质的冲突,上层决策与群体行为的离合,告诉人们,“三反”运动是怎样形成某种中国特有的治理模式。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250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税费改革中乡村利益张力下的村级财务困境--对中部某省T乡的观察
杨震林 吴毅
税费改革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挤压了乡村财政利益的空间,正是这一挤压使隐藏在传统乡村利益互赖格局下的乡村利益张力凸显。本通过对中部某省T乡税费改革的观察和分析,揭示出这种张力及其力量非均衡的乡村博弈所导致的村级财务困境,进而指出,农民负担问题的根本解决是与改革和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体制及农村基层治理结构中各个层级的关系密切相关的,在这一意义上,税费体制改革与其被视为解决农民负担的灵丹妙药,不如被认为是这种整体性改革的一个环节。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169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基于村庄选举的政治场域搭建--策略中心主义研究范式
萧楼
本对一个村庄的选举过程进行了描述,认为选举是村庄政治场域建立最为集中的表现。选举过程中包含规则竞争和策略运用两个方面,前一个国家占有主导权,后一个则是村治精英的主要角逐场。本指出,村庄性质的判断前置于村庄政治研究,是对村庄治理研究丰富性的一种化约,不利于村治研究进程。因此在国家中心主义、社会中心主义和制度中心主义三种范式中,抽取策略作为研究中心,以观察其最后导入制度抑或回归事件,是引入场域作为研究框架的原因。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15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希腊城邦与中亚城郭之国比较研究
赵汝清 王宏谋 王旺祥
古代希腊城邦和中亚城郭诸国在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生存理念和发展趋势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希腊城邦的相对开放性和中亚城郭之国的相对封闭性,受地理条件的影响极大。这种影响也涉及到其它方面。在政治制度上,希腊城邦大都奉行民主,中亚城郭之国则实行专制;在生存理念上,希腊城邦采取激进的“主动出击”方式,而西域城郭之国则固守农耕或扮演贸易中介的角色;由此也构成了它们不同的命运和归宿。但它们都为世界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260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古希腊语与古希腊文化
徐晓旭
古希腊语是古希腊化的一个有机的成分。它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有效地担当了表述古希腊化的某些其他成分,诸如学、历史、哲学、科学、民族特性和城邦政治等的载体或介质。古希腊语的发展由始至终都构成整个古希腊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时甚至希腊语自身的魅力也会成为引发某一化运动的历史引擎。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182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汉宋明《诗经》解释的人文启示
周光庆
本选取解释的典型性目的、典型性本观念、典型性方法三个角度,对汉代前期、宋代后期、明代晚期的《诗经》解释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认为:在中国化传统中,在儒学思想影响下,对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意义的关切、探讨与改善,是各个时代《诗经》解释的原动力和出发点。远离了对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意义的关切、探讨和改善,就不可能有新的《诗经》解释的兴起局面。这是《诗经》解释的人启示。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199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国殇》"凌余阵"新诠
曹海东
屈原《国殇》中“凌余阵兮躐余行”的“凌余阵”,古今学者一般是将其解释为“侵犯我们的行阵”。本文不赞同这一传统的解释,并通过考察古代文献资料,指出“凌余阵”犹言“驰余阵”,意谓敌人驱驰车马冲击我们的行阵。
2004 Vol. 0 (4): 0-0 [
摘要
] (
193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