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3年 0卷 1期
刊出日期:2003-01-25
论文
论文
0
普京的策略与俄罗斯共产党的困境
聂运麟
当前,俄共正处在困境之中,这是由于它面对的斗争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自己在工作中又有明显的失误所致。俄共要摆脱困境,一方面有赖于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俄共必须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解决好建设21世纪的俄罗斯共产党的问题。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575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论"日本式的社会主义"
曹天禄
“日本式的社会主义”是日本共产党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目标模式,其基本内容包括政治上的“人民议会主义”论,其实质是通过普选制和建立政权交替制度,使日共取得国会稳定多数,成为执政党进而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上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论,其实质是在所有制形式上实行混合经济政策,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意识形态上的无“国家哲学”论,其实质是不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国家唯一的思想形态,并强加于整个社会。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22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美国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
丁淑杰
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究其原因既有内因的作用,又有外因的作用,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把这两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对美国社会主义运动作出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33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发达国家的社区建设及其启示
周洪宇
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建设的历史较长,有不少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和做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本在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外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作了介绍,并从中得出四点启示:即完备社区基础设施是社区建设的首要前提;健全社区组织管理体系与机制是社区建设的关键所在;搞好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于整合资源是社区建设的长久之策。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239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社区治理与公民社会的发育
陈伟东,李雪萍
社区是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的基本单元。维持社会正义,稳定社区秩序,净化社区环境,和谐社区关系是居民的基本偏好。社区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了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建立多元互动的合作机制。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构建过程,正是社区治理结构的形成过程,也是政府与社会分权的过程,还是公民社会发展的过程。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29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沉默权若干基本理论研究
刘元璋
沉默权是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是被告人的防御权,人格权,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没有沉默权的权利体系是不完备的权利体系。本试图对沉默权若干基本理论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以期对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制度尽绵薄之力。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17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法治社会私法的非优位性--对公、私法定位的再反思
汪习根,林海,王利民
本通过对私法优化论进行追根溯源的探讨,发现它在价值理念,法律内容和法律形式等诸方面存在着根本缺陷,是受近代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主义观的影响所产生的。在法治化进程中,私法优位与法治秩序所要求的权力制约,法律权威,司法正义,行政法治和人权保障都格格不入。本在否定私法优位论的基础上,提出法治社会应当奉行公法优位的观念。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23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
张玉能
人,作为个体的生存,从实践(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出发才逐步生成,而在实足走向创造的过程中,人们才不断达到一定的自由境界。正是人的实践-创造的自由使自然人化,人也人化,从而产生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对象之上就是美,而体现在人本身之上则是美感。人类的实践-创造的自由同样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和一个共时性的结构,因此,它不仅有不同的自由程度和不同的自由境界,而且还有自由,反自由,不自由,准自由等几个维度;与这些不同的自由给度相关便形成了美,丑,柔美,刚美,悲剧性,喜剧性,滑稽,幽默的相应的美的范畴,并形成各个美的范畴之间的过渡,转化,对应等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美的范畴体系。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11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马克思美的规律论新解
徐正非
我国美学界对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一直有不同的理解。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观点认为,美的规律是两个“尺度”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本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应该把美的规律解释为生命自由性与形式表现性的统一。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25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中西美学会通与对话的个案研究--庄子与康德美学自然观比较
宋雄华
庄子和康德都特别重视美的自然特性,但庄子强调的是自然美本身的自然特性,康德强调的是艺术美中见出的自然性;庄子重视的是自然的没有出主体实际创造的自然美,康德重视的是自然而然地体现了人的主体创造性的艺术美;章还从中西化差异及庄子和康德症状学生成的特定化背景等方面,细致探究了他们美学思想中的这些“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产生的深层原因。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17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原始巫术的美感生成
李梦
作为早期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的原始巫术,是精神生产的种类,它表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同时,它又具有想象性,形象性,情感性,在其实践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美感的生发,因此,原始巫术是带有审美活动性质的实践。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11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文化学研究的特征
王玉德
化学是当前的一门显学,关于化学研究的特征,学术界有不同的争论。作认为化学研究最主要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跨区域性,二是创新性。作希望国家能尽快把化学设置为一级学科。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15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走向
姚伟钧,李勤合
当前,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呼气都很高,如何认识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个问题,仍在困扰着人们。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既有激进,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以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为两分,亦有在着力于“调和”,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注意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反思这些认识的得与失,我们认为:中国与世界化是可以统一的,现代化与传统化也是可以统一的。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24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跨文化交际深层障碍
程翠英
鉴于国内在跨化交际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纯语言的探讨和表层化的分析上,本试图从深层化的独特角度剖析跨化交际的障碍。本考察了历史上对各民族,种族产生重大意义的失败的交际和由此衍生的不良的交际因素--陌生人心理,化定势和偏见,民族-种族中心主义。这些历史遗传的消极产物变成集体无意识,悄然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固执而又不易觉察的交际障碍。探讨此主题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跨化交际的认识。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19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桂海虞衡志》的生态文化史特色与价值
张全明
范成大一生虽主要是以著名的诗人与词作家流传于世,但作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史学家,也是应该得到社会,尤其是文化学术界的承认和肯定的。他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史学著作《桂海虞衡志》,作为宋代较全面地记载广右,尤其是桂林地区的生态文化史的地方志书,对当地有关生态文化史,生态环境地理中的历史地貌地理,历史生物地理,医学疾病地理,历史民族地理与历史民俗地理等的真实记录,不仅反映出其具有多种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表明了其鲜明的,具有创新价值的文献特色。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17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
邓先瑞
本在阐述化,生态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即是化生态的内涵。由于化生态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涉及面广,当前宜将和谐人类化与自然环境关系作为突破口,着重进行研究。同时以长江化生态为例,揭示了化生态研究的意义:(1)有助于深刻认识地区化的根基与特质;(2)有助于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开拓地区化研究的新领域;(3)有助于借鉴历史经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24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从现代到古代--叶维廉及其诗歌创作论
许祖华
叶维廉作为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中国台湾文坛的人物,他在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建树,因此,他也就具有了多重的身份,既是诗人,也是文艺理论家,批评家,既是著名的教授,也是成就卓著的翻译家。在他的文化建树中,他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与杰出的意义。从他诗歌创作的历程看,他走过了一条从现代到古代,从西方到东方的道路,而他诗歌的意义则在于比较鲜明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新诗追求现代化与民族化的思想,艺术倾向,为我们探讨中国20世纪新诗成功的经验,提供了一个范例。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237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位卑心忧黎民情深长歌当哭--郑义、朱晓平、李锐知青小说人民性浅论
谢维强
郑义、朱晓平、李锐的知青小说主要是对秦晋高原乡村生活的审视与思考.三位作家以贫困的乡村生活为背景,叙述了山区农民深重的苦难与不幸,深切地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怜悯,同时也理性地对乡村文化的愚昧与落后予以了深刻的揭示与批判.他们的作品对农民的生存境遇与命运的真实摹写,充分体现了宝贵的人民性,其思想的深刻性与艺术的完美性在当代农村生活题材的同类小说中是出类拔萃的.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23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茹志鹃五六十年代小说创作的心理动因分析
李遇春
由于对当年日渐严峻的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处境充满了“忧虑”和“悲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过程中,茹志鹃偏爱对革命的“宏大叙事”(历史和现实的)进行回避,剪裁和净化处理,其目的是通过对本中虚构出一系列理想化的日常人伦情感话语空间,以此作为“精神避风港”,来宣泄自己内心的焦虑。茹志鹃的这种补偿性的隐秘创作心理机制在当年的革命学话语秩序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25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弘一大师考论三题
陈星
弘一大师李叔同与内山完造首次见面在何时,《祖国歌》是否为李叔同所作,李叔同出家后是否与日妻告别,《送别》流传情况等问题在学术界时有争论。对这些问题作一详尽考证,对弘一大师李叔同研究具有重要实证意义。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11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金庸小说中的"义"
曹布拉
“义”是兼容各家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它不仅是金庸小说中侠的灵魂,也沉淀在作品普通人及一些反面人物的心灵深处。金庸在其一系列作品中大力揄扬的定义“义”,与人民利益,社会公正连在一起,也与“正义”,“情义”紧密相连,故与“江湖义气”有本质的区别。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381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曾巩之祖父曾致尧考略--曾巩及其主要亲属行实考略之一
汤江浩
本为《曾巩及其主要亲属行实考略》系列论之一篇,主要对曾巩之祖父曾致尧的生平行实进行了探考。过去对曾致尧的行实研究,通常只注意到《宋史》和欧阳修,而忽略了王安石所作《墓志铭》,本将欧,王所述史料进行了比较,从王安石《墓志铭》钩沉出若干有关曾致尧的史料,并考订了曾致尧的仕历,葬地,改葬时间及原因。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210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0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
王济民
本根据献考察了中国古代论中境,境界和意境的含义,认为境与境界有时大致等同,境有时包含意境在内,但境界与意境并不就是一回事情。确立意境的基本含义颇为重要,古代常有用意境一词而言。意境仅在作品,境,境界又每在作品之外,甚至学之外。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25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召公与周初政治
郭旭东
周初政局,内忧外患。王之子召公在周公的劝说下,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同周公一起,平灭三监叛乱,挽救了即将倾覆的周王朝,南片江汉,经营了周的南国;负责营建东都洛邑;提出了“敬德”“殷鉴”思想;扶立康王继位。召公是周初一位重量级的政治人物,其历史作用不容忽视,其历史地位应重新评价。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18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文学转型与小说创作潮流--《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评析
昌切,简敏
一文学在新时期发生了转型 ,这是不成问题的 ,为何转型好像也不难理解 ,但怎样转型 ,转出怎样的“型”,流向如何 ,则不大容易说清楚。王又平先生的新著《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出版 ) ,把文学转型与小说创作潮流的演化联系起来考察 ,在文学转型的背景下把握小说创作潮流的演化 ,借用现代西方文论的成果对小说创新的现象进行小心翼翼的归纳整理和深入细致的分析评判 ,恐怕就是想对上面的问题给出一个说法。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恶魔》中借人物斯蒂潘特罗弗莫维奇的口说 :“人类生存的一个基…
2003 Vol. 0 (1): 0-0 [
摘要
] (
22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