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5年 0卷 3期
刊出日期:2005-03-25
论文
论文
0
特约主持人项继权教授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12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敬告作者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10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乡村教育:从道德关怀到制度保障
徐勇 项继权
如果问时下的农民最关心什么?最牵挂的是什么?最盼望的是什么?除了增收之外,最多的回答莫过于“让小孩受好的教育”。其实,不仅农民如此,我们的政府领导人也是如此。在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谈到他放心不下的三件事也是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他还强调,“现在,农村的情况让我们关注,农村的教育让我们关注,农村的孩子能否上好学,更让我们关注。”与此相同的是,笔者在一次与湖北省主管教育的辜胜祖副省长的座谈中,他也谈到,他最关心的是“农村的草根教育问题”。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很少有像现在这样受到…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13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主持人语:乡村教育:从道德关怀到制度保障
徐勇 项继权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12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
项继权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当前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湖北及其他省市的调查研究,对目前农民工子女的数量规模、分布结构及教育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认为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现行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化政策的产物。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文章就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权益保护,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16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从多元需求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选择
雷万鹏
伴随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越来越引人瞩目。本文从教育需求角度提出了一个审视流入地政府责任和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理论架构。研究结果表明:流入地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策略、分担不同责任以回应流动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有些教育需求,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有些教育需求,政府当有限介入。总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具有相当灵活性,流入地政府需结合本脉络作出自己的选择。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12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政府如何为农村义务教育买单?--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新论
刘泽云
当前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面临诸多困境,为了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进程和地区间均衡发展,应在农村地区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由政府承担所有的义务教育经费。同时,各级政府应明确划分财政责任:中央政府承担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地市和县级政府分别承担基建经费和公用经费,省级政府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资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17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研究
贾康 刘军民
非税收入是政府收入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的突出问题是数额大,征收主体多元化,管理规范性差,带来严重负面效应。本文在分析上述问题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和规范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的思路,即对非税收入的不同种类区别对待,分流归位,依法立项,建立和完善规范化征管体系,并以治本为目的实施财政、行政、法制、投融资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文中还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建议。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19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中国预算改革的目标选择
马骏 赵早早
1999年,中国财政改革的重点转到预算改革。这一改革在很多方面借鉴了西方国家的预算体制。因此,在中国的预算改革过程中,认真总结和吸取西方国家预算改革的各种经验和教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西方国家预算改革的启示,现阶段,中国并不具备实行各种非常复杂的理性预算模式的条件,也不宜立即采用新绩效预算,中国预算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将行政控制与政治控制引入预算过程,应该将预算改革的重点继续确定在建立一种控制取向的预算模式。这一阶段是不能逾越的。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20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私人与公共:两种关系的混合变形
张静
本文通过华北乡村观察说明,村民在规则认同方面,有别于西方的区分性结构,他们将公共关系规则和私人关系规则混合使用,其特点是,既可以通过公共关系谋取私人利益,也可以通过私人关系追求公共目标。这一现实,继续了传统乡村庇护关系结构的某些功能,但有所变化:相对于传统庇护关系在信息传递上的个人性,新庇护关系可以是广泛的、公开的、大众动员式的。但是这种关系往往短暂、松散、易变,跟随具体的事件和利益而变动,其冲突既有价值分歧含义,也有分利竞争含义。它的信息传递既有个人性渠道,也有公共性渠道;它的群体边缘无稳定明显的界限,其他个人可以无排斥性的进入;它并非明显的金字塔不对等结构,而是以一个小团体为核心的、边缘不明、身份对等、无强制性权利义务的松散布局;它并非是单一的、以人为基础的权威认同,不限制广泛的利益表达,但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化稳定结构。这些特征,显示西村社会关系既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庇护关系,也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现代公共关系,而是这两种关系的混合变型。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都在这一混合关系中得到处理。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21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私有产权的社会基础:历史的启示--以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例
桂勇 吕大乐 邹旻
本文从国家与产权之间的关系这一视角出发,对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进行了分析。论文主要把这一改造理解为企业产权结构的政治性重构,并根据这种理解对整个改造历程进行了简要描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发生于城市的这一产权变迁历程充分反映了财产所有权与其赖以存在的政治社会基础之间的密切关系。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18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选举行为背后:投机博弈--以武汉市C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为例
陈伟东 姚亮
在当代中国,城市居民是“经济人”但不是现代公民,其目标是追求即时利益的最大化,精于成本与收益计算,决定是否参与选举以及如何参与,社区选举陷入投机博弈困境。在选举过程中,为达到“双过半”要求,地方政府和社区组织只能通过选择性激励机制(政治动员或物质激励)来化解这一困境,但选择性激励机制会因社会成本的增加而难以为继。培育现代公民社会,增强居民自组织能力,是走出投机博弈困境的有效途径。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22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建构公民政治:业主集体行动策略及其逻辑--以深圳市宝安区滢水山庄业主维权行动为例
孟伟
在各种规则和秩序重新定义和建构的社会转型期,反映国家与社会关系新变化的城市住宅区业主和业委会及物业管理公司的新型关系,正在受到理论界的关注。本文从公民政治社会生活的视角,针对住宅区各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讨论城市业主如何通过集体行动的策略,维护自己合理权益,并努力使其实现最大化等问题。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25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宪政架构下的中国地方政府模式分析
魏红英
中国是世界大国国家结构制度类型的例外。它采取多样性地方政府模式使单一制完成了联邦制的使命,维护了一个大国的统一和稳定。这些模式包括普通集权模式、民族自治模式、特区复合模式,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地方政府模式的特色,都是对中国面临问题的诊断和解答,依赖的变量包括历史情景和政治家的理性。他们具有发展的适应性、内容的兼容性、功能的多样性。面对世界政治分权化和经济一体化浪潮,我国要探索多样性模式共存共荣的多元和谐发展,同时克服不同地方政府模式差异性过大带来的潜在的国家整合危机。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13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新制度主义:又一次范式革命?--兼谈政治学研究视角的转变及个体与制度间的关系
欧阳景根
新制度主义理论是在对传统政治学与行为主义政治学结合基础上的扬弃与超越。它经历了一个兴起、运用与总结及反思的发展过程。从制度与作为政治主体的个体关系这一角度看,在政治学的发展史上先后发生过三次研究视角的转变,即古希腊城邦政治中人与制度的原始互动观——向中世纪神学政治中人是制度的被动接受者的观念的转变——再向近代政治观中强调个人对制度的设计主导作用的转变——最后向行为主义革命后现代政治学对制度的反思及制度与个体关系的重新思考的转变。经历第三次转变后的个体与制度的关系,是一种多维的、立体的良性互动关系。对这种关系的清楚认识,有助于个体在政治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21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19世纪德国统一运动的再思考--近代德国统一进程三部曲
邢来顺
近代德国的统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8世纪下半期开始的民族主义的文化认同时期,19世纪30年代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工业化发展出现的经济一体化时期,以及19世纪中期开始的普鲁士领导下的政治统一时期。这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德国统一奠定了思想、经济和政治基础。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23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唐文治与清末商政
余子侠
清末“新政”时期,唐文治以朝廷倚重的“干员”身份参与新立商部暨农工商部的商政变革。他通过拟上奏折,借助朝廷推力加强各地实业兴办的筹划和管理;通过促设商会,借助民间结社厚聚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通过创办实业,借助经济实体的样板作用以开全国风气之先。他的所作所为的时代意义,有助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民族资本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利权的保护。然而正值自己政坛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却与朝廷作了彻底的“买断”,由此留下一个值得后人探研的课题。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30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严袁关系试解:严复政治思想的一个侧面
李宝红
考察严复与袁世凯的关系始末,是研究严复政治思想极好的个案。二人交谊深厚,严氏之于袁氏由保持距离到靠拢支持,到最终失望。辛亥革命后,严复支持袁世凯是其政治思想的自然演进与具体体现,而非其思想的“倒退”。严复对强人政治的支持,实在是一种理想政治无法实现时退而求其次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177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民国地方政府管理近代文化娱乐业的探索--以汉口为中心
傅才武
近代文化娱乐业是随着传统社会逐步向近代社会转轨而发展起来的。民国政府对文化娱乐业的管理经历了一个由探索、试验到逐步定型的过程,它的演变轨迹是,由“以禁为管”的封堵型管理模式向以“内容审查”为特点的许可证管理模式发展。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14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为天强派作诗人"--袁枚散馆外放的"前因"及其婉拒乾隆临幸随园考论
杜贵晨
袁枚由翰林散馆外放江南知县,因其试清书最下等,更有其前馆课作《清说》等原因;但是,袁枚却归之于乾隆“强派”其如此。其33岁致仕,实与失望于乾隆皇帝有关。进而有在乾隆第二次南巡时,袁枚婉拒尹继善葺随园接驾之议。就出处大节而论,袁枚不愧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尚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26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陈郡谢氏的佛教信仰与文学
周昌梅
东晋南朝时期,陈郡谢氏家族有着崇佛的门风,这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谢氏子弟的文学作品,与佛教注重静观山水密切相关。佛教还影响到了谢氏文学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最为直观的表现是在作品中直接引用佛教用语。谢氏子弟文风之“清”的形成也与佛教的影响有关。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13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试析教育学的决定论立场
王啸
决定论主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因果关系。它对教育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并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教育的误解。为了走出“见物不见人”的实证怪圈,扭转教育的“无人”局面,就必须对决定论进行彻底清算:决定论是普遍的吗?决定论适用于人文学科吗?“人”能纳入决定论的视野吗?进而在以上基础上阐述教育学的非决定论立场。非决定论立场的确立,对于正确理解教育学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34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教师教育专业招生和就业政策研究报告
涂艳国 刘理
调查显示,我国现阶段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和问题:教师教育专业对高中毕业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但优秀学生报考的积极性不高;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师范毕业生较多,但愿意去农村中小学的很少;与此相关的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但问题依然突出。要加强我国的教师教育,国家有必要强化激励机制、加强政策引导,设立国家教师教育专业奖学金,实行师范毕业生农村就业优惠政策,确保教师基本待遇、努力提高教师质量。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15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
刘志山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巨大困境和严峻挑战,它们具体表现为: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人文性内容与科学化方法的矛盾以及伴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而来的社会性道德危机和个体性信仰危机。高校德育要摆脱困境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改革创新。高校德育改革的出路在于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具体而言就是以生活为本、以课程为中心、学校德育课程与团队德育相结合。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20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农村问题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项继权教授
项继权,男,1962年3月生,湖北麻城人。1984、1987和1997年先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和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3—9月和1999年9月-2000年8月先后到爱尔兰利默瑞克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做访问学。
2005 Vol. 0 (3): 0-0 [
摘要
] (
15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