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5年 0卷 2期
刊出日期:2005-02-25
论文
论文
0
中国农村研究专栏
~~中国农村研究专栏@徐勇!教授,特约主持人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9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面向未来——深化村民自治研究
徐勇
1990年代以来,被誉为草根民主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一方面,国家立法长足进步。继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其进行了重要修订,并正式实施。由于其修订后的法律蕴含有强烈的现代民主理念和严格的民主程序,使村民自治一时间成为世人关注的公共话题和学术热点。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2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主持人语:面向未来--深化村民自治研究
徐勇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4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进程的反思
徐勇
本文通过对1 990年代以来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认为中国村民自治的成长从上看需要体制性的行政放权,从下看则需要现代社会组织的发育。村民自治是现代民主-国家建构中产生的,其制度设计中蕴含着现代民主理念。但中国的村民自治具有国家赋权的特点,民主自治的立法精神能否落实取决于行政放权所提供的体制空间。村民委员会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制度性的自治平台,需要农民组织化参与。传统的家族组织不可能为村民自治提供所需要的组织资源,反而会扭曲村民自治的精神。只有市场化过程中形成的理性化社会和农民的自我组织,以及在民主自治实践中培育的农村公民社会,才能为村民自治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2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从基层实践看中国政治的特点
景跃进
“国家—社会关系”与“党政关系”是流行于学界的政治分析范畴。在许多情况下,它们是被“隔离”使用的。基于近年来的村民自治实践及其产生的诸多问题,文章考察了“国家—社会关系”和“党政关系”这两对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中国政治的某些特点。通过这一“案例”,论文试图说明中国政治实践对中国政治学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29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村民自治走向
詹成付
没有健全和谐的社会作支撑,任何厘清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的举措,都是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成效的。提出“和谐社会”,在我国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村民自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并长期处于实践领先的状态。尽管村民自治在实践中不断遭到非议,但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生长、发育和提高。理论界和实践者现在需要做的工作不是关于村民自治的是与非的判断,而是思考如何推进村民自治向纵深发展。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0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权益保护问题
何建华 于建嵘
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农民土地产权不明确的背景下发生的,与此相联系的许多制度导致农民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并使之成为了一个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把农民权益状况作为衡量城市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民权益保护机制。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9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农民权益保障与增进法的设想
张景峰
农民权益立法基本定位在一个基本的、综合的法律层面。根据我国农民权益保障和变革的实际情况,在农民权益综合性、基本性立法中,宜采用《农民权益保障与增进法》的法律名称。《农民权益保障与增进法》的制定既要注意对已有规定成果的继承,又要有所拓展,具有前瞻性。《农民权益保障与增进法》大致可以分为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农民权益保障、第三章农民权益增进、第四章农民组织、第五章农民权益的救济、第六章法律责任和附则。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94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保障农民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农民权益保障"研讨会综述
刘哲红 蒋军华 郭细琴
2004年12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农村发展论坛2:中国农民权益保障”研讨会。这个研讨会是国家软科学基金资助的重大课题“我国农村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的组成部分。来自中央及地方的官员、法律工作、新闻工作、科研工作及失地农民和农民工代表近90人参加了论坛。与会代表紧紧围绕着“中国农民权益保障”这一主题,方针,就农民的权薷状况和如何保障等方面的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5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支持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的公共政策分析
刘筱红
当前在村级治理的政治资源分配中,农村妇女仍处于边缘状态。改变农村妇女的这种边缘状况,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本文认为,支持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的政策没有出台明确的性别比例,政策实施距离政策目标尚有相当大的差距。究其原因,除了大家经常提到的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而外,还有主导政策制定及执行的经济发展观、突出工具理性而忽略价值理性的效率观、政策的价值目标认识模糊以及政策制定及执行的主体性别结构失衡等因素。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3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妇女政治参与的行为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张凤华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妇女政治参与的行为及其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较高的投票率说明湖北省女性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有较强的政治信任感,但较低的社团组织参与率又说明她们的政治参与主动性不强;性别比较看,湖北省女性执行性政治参与的比例高,但决策性参与的比例远低于男性,其中农村女性的决策性参与比例又低于城市女性;要优化女性政治参与的行为,应特别注重发挥组织资源的优势,提高女性的文化程度。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23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道教道德的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牟钟鉴
道教是尊道贵德的宗教,十分重视道德思想和实践,重视以道德宗教的形象面向社会,具有以神道的方式容纳古代社会主流的和普遍性的道德、道德践行与仙道修炼紧密结合、吸收道家贵柔守雌的精神、重视生命伦理、多教汇合、与民间道德教化相结合等特色。今天道教道德优良传统的发扬,有益于人性的改善,有益于社会的进步,有益于宗教的健康发展。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95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二程人性论的道家思想渊源
刘固盛
二程人性论中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理论建构,并非原始儒学的自然延伸,而是受到了当时的道教学者陈景元、张伯端老学思想的影响。可以说,老学为二程理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20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岭南俗信与道教的亲缘关系
王丽英
岭南俗信是一种独具特性的民间文化,它与道教存有亲缘关系,其俗性率朴、巫俗庞杂契合道教的文化精神,其图腾崇拜、神仙信仰与道教信仰一致,有利道教的南传发展。汉晋时期,岭南成为中国道教的重镇,亲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7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高等教育活动中的"经济人"
马永霞
根据“经济人”理论的观点,由于人们追求利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丰裕,同样,高等教育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可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本文就是从“经济人”的理论观点出发,提出作为“经济人”身份的高等教育主体:政府、高等学校、学生个人及家庭,在市场规则下参与高等教育活动,其结果促进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但应该看到,利益驱使下高等教育主体也会滋生市场“寻租”行为,所以在保证高等教育主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对此加以制度性的约束。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1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改革进程中教师报酬与人力资本市场建设
楚红丽
教师作为教育中的首要资源,其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的机制与模式,特别是教师劳动报酬的机制与模式,不仅深受政治、文化体制的影响,更受劳动价值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体制大变革时期,更要研究如何为教师人力资本“定好价”,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劳动工资体制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人力资本市场,规范和完善高效合理的教师人才市场的形成与运行。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9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
但武刚
我们在研究教育目的时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变换。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现实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现实活动具体指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践及交往。现实活动中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权利的人。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2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对现代性的内部张力的探讨
岳友熙
本文将现代性划分为前期(启蒙)现代性、中期(理想)现代性和后期(审美)现代性,并对不同时期的现代性之间的内部联系与张力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从而论证了三种“现代性”都是相互继承、辩证否定和发展的。因此,也证明了现代性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丰富、复杂、多样的整体。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66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五四"时期胡适的科学思想和文学批评
王济民
崇扬科学是胡适基本的思想主张。“五四”时期,胡适尤其通过他的学术研究,比如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来倡导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胡适对传统文学的研究包含重要的文学批评。连同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和其他专门的文学批评整体来看,其文学批评具有相应的科学品格,可以说是一种科学批评。胡适的文学批评,强调文学形式,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注重语言、叙事和结构方面;同时也讲内容,并进行客观的阐释。内容阐释注意作者和时代问题。进而,在形式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公正评价。胡适的文学批评同他的科学思想是一致的,可以说,是他的科学思想的一部分。胡适对文学的科学批评,对未来的中国文学批评不无意义。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26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白先勇小说诗学初探
江少川
白先勇是一位具有诗性智慧的小说家,他的小说诗学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时间的诗学的魅力来自于他对时间透视的诗性思维,悲叹时间流逝的沧桑感以及为逝去的美造像;悲剧的诗学源于作家深厚的悲剧意识,他小说中的悲剧大体可概括为社会的悲剧,精神的悲剧及个人的悲剧三种类型;象征的诗学表现为写实与象征相融,象征包孕诗情,丰富多样的象征形态。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41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重解废名的新诗观
张桃洲
废名的诗和诗论的独特性已为研究界所公认,且近年来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论述。本文从废名的诗与诗论的文本出发,着眼于废名诗学观念对新诗本质理解的可能意义,结合废名的诗作及三十年代的诗学氛围,对废名的新诗观重新作出了申说。本文认为,废名关于新诗诗质的要求体现为两点:一是诗的“当下”性,一是诗的“完全”性,他的讲稿和诗作印证了这两个特点;而废名更为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充分地觉识到了新诗语言的“散文化”特性,指出应该依据这种语言的特性来建构新诗的形式,这对新诗本质的理解与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5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沈从文文学观中的善美观念及其悲剧性
李蓉
沈从文文学观念中的善与美是一体的,对以生命为本的超越性的善的追求,使得沈从文文学观念中的善有一种终极性的价值指向,而这种善又是和美的形式合一的,体现为一种抽象之美。沈从文一方面非常重视文学对改造国民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种功能的实现必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这使他的文学观念既不同于启蒙作家,又不同于唯美派或纯文学作家。对于沈从文来说,他的试图融合多种对立因素的努力,在现实的层面上预示着一种悲剧的命运。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43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刘勰雅俗论的美学意义
李天道
在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刘勰是将雅与俗作为审美范畴,并从理论上进行全面论述的重要人物。他在《文心雕龙》中着重推崇尚雅崇雅的审美观念,从雅俗比较和变化中看待文学审美现象,标举“圣文之雅丽”,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指出文艺创作主体应注重品德修养,必须“儒雅”与“文雅”,提倡“括乎雅俗之际”,隆雅轻俗,并且具体论述一系列雅俗审美命题,如“典雅”、“温雅”、“和雅”,常常“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把《诗经》中来自民间、化俗为雅的诗作的审美经验作为论述的基础。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3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屈原:《楚辞》一书的惟一主题--兼论汉代的楚辞观
周禾
《楚辞》一书编纂问题扑朔迷离,纷纭复杂,但只要抓住“屈原是《楚辞》一书的惟一主题”这一核心,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另《楚辞》的编纂也反映了汉人的楚辞观,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楚辞观,才将楚辞创作引向了衰微之路。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19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韩愈的交游与古文之兴
阮忠
本文从韩愈的交游重新审视古文和古文运动,认为:柳宗元作古文不像韩愈那样弘扬古道,而是以自己的生活、思想、性情为文,缺少与韩愈共倡古文的自觉。韩门弟子李翱趣味重在修史,张籍为韩愈所重却乐与白居易、元稹以诗为务,皇甫的好新奇与古文的传古道有所不同。张籍弃俗而从好古文的寂寞之道以及李翱的不合时俗而学古文,可见古文处世的艰难。在韩愈的其他交游中,孟郊创作的趣味在诗,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重诗且言不称古文,同样说明古文在当时声势的微弱。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3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现代企业制度效率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张金荣 李文祥
以高效自居的现代企业制度,在社会学视野下却暴露出潜在的效率困境。然而,社会学现有理论与实践表明,尽管困境源于现代企业制度对人的精神需要的忽略,但精神因素却无法被补充以至于效率困境无法超越。其实,精神因素的确是影响企业效率的关键,只是在如何满足精神需要上出现了问题。由于人际间自主才是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只有在企业层面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才能塑造人际间自主,真正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1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模式选择--来自缪尔达尔"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启示
李萌 张佑林
本文将缪尔达尔“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作为分析基础,说明我国的经济客观上就是一种“二元地理结构”,这种结构用古典经济学所提倡的“市场竞争”手段很难自动消除。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文章提出了“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导向型”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模式构想,重点阐述了新模式的整体构思框架,并分析给出了“政府主导下的双层开放发展战略”的具体形式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200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论企业家精神的系统模式
汪岩桥
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包含了众多特殊性质的、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内涵广泛及意义丰富的文化有机系统。文章在扼要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家精神的系统模式,探讨了这一文化系统的人性假设、系统要素、系统环境、协同作用和系统反馈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铸建现代企业家精神的注意事项。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208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0
中国农村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徐勇教授
徐勇,1955年生,湖北省宜昌市人。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在科学社会土义研究所(现政治学研究院)工作至今。先后获得法学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数投.1997年遴选为博尊士生导师。现为本校政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教育部人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2005 Vol. 0 (2): 0-0 [
摘要
] (
182
)
HTML
(1 KB)
PDF
(0 KB) (
0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