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编辑队伍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02年 0卷 3期
刊出日期:2002-03-25
论文
论文
0
文学院阮忠副教授的著作获得较大的学术反响
北京大学袁行霈主编的面向 2 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 999年版 )第一卷第1 2 7页两次引述我校文学院阮忠《庄子创作论》一书的观点说 :“阮忠将《庄子》篇章之法概括为游龙式、故事式、议论式三类。而认为最重要、最能体现庄子风格的是《逍遥游》一类游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227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中国传统学术及其特点——“中国传统学术特点”学术座谈会综述
刘玲娣
20 0 2年的 1月 1 8日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熊铁基教授组织召开了“中国传统学术特点”学术讨论会 ,二三十位致力于文史哲研究的中青年学者聚集一堂 ,就与学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这次讨论围绕熊铁基教授《中国学术特点》一文展开。熊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63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教育的低效率与教育产权分析
范先佐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的教育供求矛盾依然十分尖锐,怎样解决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误以为只要解决了教育经费短缺就能确保教育供求矛盾的解决,却严重忽视了造成教育供求矛盾紧张另一方面的原因,即由于教育产权与职责的模糊这一体制内在的缺陷所造成的教育效率低下的严重影响,并从产权经济学的视角揭示了教育效率低下的体制根源,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教育效率的对策思路。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21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革新
董泽芳
本文第一部分从理论上探讨了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以及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探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本文第二部分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经济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知识经济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五大机遇和五个方面挑战。第三部分从更新观念、改革体制、调整结构、优化模式、创造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抓住机遇、回应挑战和若干思考。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214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论精神与精神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
王坤庆
本文在探讨“精神”的定义和人的“精神性”存在及其构成的基础上,针对当代教育的深层弊端论述加强精神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面对日益技术化和工艺化的当代社会,人们在发挥教育促进物质生产的作用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导,尤其要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的调适和精神信念的形成,这是当代教育走出唯功利主义误区的重要选择。此外,文章对“精神教育”与“宗教教育”的关系也作了分析。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23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以言破言”与“能指优势”——论中西文学批评在语言意识上的一个差异
孙文宪
“以言破言”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言说方式之一,其源于对不可言说之物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中国文学解决言意矛盾的一种策略和智慧。现代西方文论、尤其是文本批评,则强调文学言说具有“能指优势”的特点,突出了文学语言的形式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以言破言”和“能指优势”两种理论的比较,阐明中西文学批评在语言意识上的差异和形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282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论毛泽东的文学批评
胡亚敏
本文从毛泽东的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两方面探讨了毛泽东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和历史贡献。“为人民”的原则、鲜明的政治标准和推崇文艺斗争是毛泽东文学批评的核心观念。毛泽东的文学批评实践则是革命领袖的社会政治批评与诗人的审美鉴赏式品评的矛盾统一。对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研究和阐释,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的需要,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201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批评话语分析
吴建刚
本文论述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批评话语分析的出发点是对语方和话语本质的重新认识:语言不是中立客观地再现真实的手段,语言和话语的有效建构,调节并控制知识,社会关系和机构。本文分析了话语、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通过语方实例从几个方面讨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机制和方法,并指出批评话语分析的意义和提高语言批评意识的重要性。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48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概数 +‘名+们’”结构形式的发展与变化
陶振民
本文主要研究名词带上表复数的语缀“们”后,其前又加上表示复数的指示代词、数量词、形容词,组合成“概数+‘名+们’”短语的用法。文章使用白话小说和现代作品中的大量语言材料,对这种短语的发展变化,作了详细的考察,认为这种结构是在承古融洋中发展起来的,是同语的表现形式,并带有个人爱好的色彩。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281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劳动价值论研究的三个课题
肖殿荒
本文概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中所需要涉及的三个课题及其解决思路。第一,“从属范式”和剩余现象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根本思想方法论基础和现实根源。这一课题研究有助于对劳动价值论来龙去脉与外部特征的整体理解。第二,劳动价值论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包括三大命题: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为核心的三段论式内在逻辑结构命题、价值实体一元论与价值量多元论两个统一的深层次命题,以及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所谓转化问题的连续性。这些方面并不是引起价值论战的主要动力,但的确是解决第三个课题的前提。第三,劳动价值论如何面对三重考验:论证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对劳动价值偏离之连续性、解释非劳动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生产中所作贡献的性质以及说明非劳动生产要素收入的合理性。劳动价值论在三重考验中的表现也就是它对现实的解释能力以前是、现在正是、以后必将仍然是价值论战的终极原因。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239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两个前提条件新论
王元璋,黎育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普遍认为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两个前提条件即I(v+m)>IIc和II(c+m-m/x)>I(v+m/x),不仅存在着逻辑关系的不一致,而且其静态抽象的数量关系也不能真正体现是否包含了要素追加的本质内涵和客观要求。社会资本从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到扩大再生产的进行是从此到彼的渐进:从简单再生产完成的(A)年份、到扩大再生产进行的(C)年份,其间还必有一个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生产资料和追加消费资料的过渡性(B)年份。扩大再生产两个前提条件的实质,是两大部类B年的产品必须大于它们A年的产品。因此真正具有逻辑合理性和切合动态再生产实际的两个前提条件应该是:(B)I(v-m)>(A)IIc;(B)IIC>(A)I(v+m)。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485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陶渊明儒、释、道辩证统一的艺术人格
高华平
陶渊明的人格这以千百年来一直受世人仰慕,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他的“隐逸”生活方式,而在于他思想上既儒、道、释兼综,吸取了儒、道、释思想中有益的资源,而同时又超越于儒、释、道之上,对之作出了辩证的扬弃。他的人格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艺术化、审美化的理想人格。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260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试论重玄学的内涵与源流
董恩林
“重玄”概念多被理解为有、无双遣,视为受佛教“非有非无”中观学影响而产生。本文以为,重玄学的是遣有、遣无、遣其遣的三重否定,并不仅仅是有、无双遣;它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本体论。它肇源于郭象的《庄子注》,孙登将其运用于诠释《老子》,最后由成玄英在其《庄子疏》和《道德经义疏》中集其成。它是一种纯哲学思辩,不属于哪一门、哪一派、而是为儒、道、释三教所融摄、所应用。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324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靖康党论与"靖康之难"
罗家祥
北宋钦宗统治的靖康年间,北宋王朝危如累卵,随时面临着灭顶之灾。但宋钦宗即位之后,最高统治集团却仍继积年朋党之争之余绪,置亡国灭种的险恶形势而不顾,围绕着学术、国是与用人等三方面展开激烈争论,最终与其它因素一起导致了北宋王朝的覆灭。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206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试论胡安国两宋之际的政治、学术活动
刘玲娣
作为著名的经学家和理学家,胡安国在两宋之际的政治和学术领域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政治态度上,他倾向于元祜政治和元祜学术,于钦、高两朝介入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在学术上,他毕生治《春秋》,其政治和学术活动多秉承春秋大义;以《春秋传》作为批判王安石学术和政治的手段,为洛学的南传和光大、为理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284
)
HTML
(1 KB)
PDF
(0 KB) (
4
)
0
宗法制度的兴亡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姚伟钧
宗法制度虽然在西周末年就已经瓦解,但它的影响在中国却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揭示出宗法制的残余影响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不同层面,并积淀成为一种支配中国社会、调整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的社会传统和文化精神,进而导致中国文化成为伦理类型的文化。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25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元明清一统志馆及其修志成就
陈蔚松
纂修方志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元明清三代中央有修志机构一统志馆,明清地方各级省有“志馆”或“志局”,县有“志科”。本文概述一统志馆在纂修全国总志及地方志方面的作用及成就。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298
)
HTML
(1 KB)
PDF
(0 KB) (
5
)
0
中国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
刘守华
本文运用现代民间文艺学中的母题、类型分析方法,对“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口头与书面形态,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跨文化比较与源流探寻等分别进行个案解析,体现出微观与宏观审视的结合,融汇了中外故事学的积极成果。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271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话语狂欢背后的生灵叹息——从晓苏《苦笑记》看民间性幽默艺术
陈建宪
民间性幽默常被人们贴上“黄色”、“猥亵”的标签,本文以晓苏新作《苦笑记》中90多个民间性幽默为例,对这种长期被主流话语压制和妖魔化的特殊民间文学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民间性幽默大致可分讽刺、教育、娱乐三大类。其功能有的是对社会丑恶、人性弱点进行辛辣讽刺;有的是一种特殊的性教育和性禁忌;更多的则是娱乐和渲泄。民间性幽默的艺术技巧,主要是巧妙运用词语的能指与所指间的复杂关系,指引接受者在联想过程中由体验两层语言之间巧妙的象征关系而获得愉悦。文章还论证了民间性幽默的普遍性与心理治疗功能。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313
)
HTML
(1 KB)
PDF
(0 KB) (
6
)
0
一个机智人物故事的原型与流传——AT1635A型故事的中国原型探寻
黄永林
AT1635A型故事是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的著名民间故事类型。本文通过对中国这一机智人物故事类型的51个异文进行结构性的分析,构拟出该类型故事在中国的原型,初步推断出这一原型的发源地为湖北中西部,以口传播为特征;徐文长故事的书面传播对推动这一故事类型的广为流传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书面传播呈现出跳跃性特征。通过对这个故事类型产生和流行原因的分析,指出这类以智慧为核心,以“欺骗”为特征的机智人故事产生的必然性和流传性的合理性。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224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0
论原始艺术的"线"性特征
陈龙海
本文论述了原始思维具有的线性特征及其对原始艺术的“线”性表现形式的影响。原始艺术的线性形式特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由秩序感支配下的线笥结构形式;以线条为基本的造型手段。本文从三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一、以秩序感为基础,在相似律支配下的线性排列组合。二、以复制轮廓对象为目的的线的艺术产生的必然性。三、技术与生产工具对线的艺术产生的作用。本文还简略考察了线的艺术对后世成熟艺术的影响。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17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论语》中的"美"的现代阐释
王文戈
《论语》中的“美”的含义尚未凝固和确定,具有某种不确定性。《论语》中的“美”的观念和功利目的性紧密相关,善对美具有统辖作用。孔子讲求美的中和性;中和性就是一种和谐性。这是孔子伦理道德理想在审美中的体现。《论语》中的“比德”方式体现了原始思维或日诗性思维的特征。孔子的美学思想既是历史的产物,也对后世审美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460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西诗画论之文化基因比较
宋雄华
本比较了中西诗画论的异同,认为中国诗画论的主导倾向是诗画同源论,西方诗画论的主导倾向是诗画异质论;本从中西哲学观念和思维方法、中西各自的诗画传统、中西诗画论产生的化背景等三个方面,说明了其成因;总结了中西诗画论各自的意义与局限。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198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浅谈《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对文化词语的翻译
肖菲
本文试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作对比,举例评析制度习俗文化词、比喻性词语、物质文化词、双关词和习语的翻译,探究两位译者在处理上的得失,并总结出译者在翻译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词语时应遵循的原则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282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0
中国传统学术及其特点--“中国传统学术特点”学术座谈会综述
刘玲娣
2002 Vol. 0 (3): 0-0 [
摘要
] (
24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编辑部公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青年编委征集启事
文科学报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力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5名
《出版生活史:出版史学研究新视阈》一文引起学界关注
学术信息 | 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本刊2016年被四大文摘转载75篇次
本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年)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
最新公告
下载中心
“第八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七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第2号)
第六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预通知
“第四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会议通知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baidu
版权所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